陳言



一走出東京國際機場,乘上通往市內的輕軌,便無法不注意到車廂內懸掛的各種雜志廣告。而這一次,封面幾乎都與中國有關。
“日本人與中國人的命運之對決”- - -日本發行量最大的月刊《文藝春秋》,在輕軌上打出的廣告,用了這樣醒目的標題。買回來讀了讀,主打文章即出自日本著名右翼、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石原在文章中大談的是“改變國家,改變日本人”,并且首先“要在領土問題上對中國擺出強硬姿態”。
另一本周刊《SAPIO》更是單刀直入- - -“日中開戰的全預測”?!斑@已經是該刊連續刊發的第三次關于‘日中開戰的封面文章了”,一位日本媒體界人士告訴本刊記者。
盡管才11月中旬,日本有些媒體卻將中日關系提前定位進了“對決”和“開戰”的寒冬狀態。媒體炒作新聞并不稀奇,但如此集中地炒作“日中開戰”,應該是中日邦交40年來的第一次。
記者在日本采訪期間也觀察到,日本正出現一股徹底否定“中日友好”的輿論,將已然寒意瑟瑟的中日關系推向更令人擔憂的境地。
石原公開否定40年“日中友好”
《文藝春秋》11月底出版的一期封面文章是《2013年日本的100個論點》,還是讓石原慎太郎打頭陣。他寫的第一個論點就是:“日中友好,欺騙與幻想的40年終于結束”。
在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日建交至今的40年來,不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日中友好”都是被普遍接受的基本交往準則。在日本,這主要表現為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支持。上世紀80年代后期,如果談起在中國做鐵路或港口等大項目,在日本基本上不會聽到反對的聲音。
再往后,中國出現了很大的市場和很多的商機,日本企業開始熱衷于去中國賺錢,把開拓中國市場看成頭等大事。上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企業紛紛到中國設廠、擴大銷售渠道,并開始思考利用中國的研發能力,在中國開發新產品,拓展世界市場。
但是,這樣本來充滿希望的勢頭,在2012年由于石原等人的炒作和破壞,出現了挫折。石原在《文藝春秋》的文章中,首先談到了1973年成立的“青嵐會”,那是一個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蟪闪?,以攪亂中日關系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右翼組織。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有這樣一些組織的存在,才有了今天被攪亂的中日關系。
用石原的話說,他們從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第一天開始,就在竭力阻撓這個關系的正常發展,現在終于“在中日之間打開一個缺口,并讓這個缺口成為中日關系之大堤徹底毀壞的突破口”。
而談到應對中國方面對于領土問題的強烈反應時,石原居然態度十分“堅定”地表示:“對中國該采取強硬的態度”……“靠近者,斬!”
消失了的“擱置爭議”
現在在日本政府的正式表態中,已經不再提及對中日領土問題“擱置爭議”的共識。
在9月11日日本宣布將釣魚島收歸“國有”以后,日本便不承認當年曾達成的“擱置爭議”的共識。“日中之間不存在領土問題,我們能承認的是存在外交問題。”日本副首相岡田克也說。
但本刊記者采訪到的日本學者卻坦言,從歷史文獻中可以找到當年關于這個問題的記錄。
一位學者從自己的書架上拿出了《世界.日本.愛》。這是在1981年當過日本外務大臣的園田直的個人回憶錄,其中不少地方談到了他與當時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數次會面。這位學者翻開貼上紙簽的幾個地方,對本刊記者說,在準備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中國方面數次提出過釣魚島問題,雙方決定把這個問題交給后人解決,因此沒有立即作出結論?!皬膱@田直的回憶錄中,能找到相關的記述。”他說。
“張香山(參與談判的中國外交界官員)的回憶文章中,也反復說到過這件事?!边@位日本學者說。
而日本政府關于釣魚島態度變化的一個關鍵節點,是2010年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艦艇撞擊中國漁船事件。在那次事件中,時任日本國土交通大臣的前原誠司喊出了要“按日本國內法有序處理”中日領土相關摩擦的說法。
“我清楚地記得2010年9月7日撞船時的往事?!痹诿裰鼽h內閣內負責東亞事務的學者松本建一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據松本回憶,當天深夜12點,正在國外參加活動的首相菅直人打電話給留守的內閣官房長官仙谷由人,下令抓捕撞船的福建漁民。凌晨 3時,仙谷給睡夢中的松本打電話知會此事。
“在自民黨時代,每次抓捕了中方漁民后,便馬上釋放。但民主黨時代,特別是律師出身的大臣們,第一反應是應該用法律來處理相關問題,于是便有了‘按日本國內法有序處理的說法?!彼杀菊f。
至于為什么沒有外交方面的官員出面向民主黨政治家解釋中日在領土問題上的處理慣例,松本說:“我覺得是因為民主黨宣稱要把日本從官僚支配國家,轉變為民選政治家來制定推行國家政策。官僚對此不滿,便以怠工、不合作的方式對付民主黨內閣?!?/p>
于是,官僚與政黨聯合治理模式下的日本,在對華外交方面體現出了很多的前后不一致和不顧大局,并日積月累,最終導致了2012年的日中關系最低潮。
歸根到底是始終未曾深刻反思戰爭
歸根到底,日本現在出現了重新界定中日關系的聲音,進一步背離友好和擱置爭議的大局,是緣于多年來未曾深刻反思的歷史觀。
上世紀50年代就追隨日中友協創始人西園寺公一,并為1972年恢復中日邦交正?;龀鼍薮筘暙I的南村志郎先生,在11月17日對本刊記者說:“在日本與中國談邦交正常化的時候,周恩來總理反復強調過一句話,就是加害者不該忘記歷史。但現在情況是:侵略戰爭的加害者要忘記歷史。”
可資佐證的是,9月14日,安倍晉三在競選自民黨總裁時特別強調:“我對未能在首相任職期間正式參拜靖國神社悔恨至極?!比绻?2月16日的選舉中一切順利的話,安倍率領的自民黨很可能成為眾議院第一大黨,安倍也可能再次出任首相。
如果當上首相是否要去正式參拜靖國神社,安倍未明確表示。但日本政治家總是以參拜靖國神社來說事,更多是要顯示出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在歷史問題上的巨大差異,是在把加害他國的惡果,美化成一種對日本國家的偉大貢獻,是對歷史丑惡的一種忘卻和扭曲。
不久前在早稻田大學的一場公開講座上,該校名譽教授毛利和子指出,當年對戰爭處理的不徹底,是導致今天中日關系出現劇變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歷史認知上的隱患,被戰后出生的新一代日本政治家繼承下來以后,就表現為現在的日本嚴重缺乏歷史觀,聽任甚至默許領土爭端在某些右翼的鼓吹下不斷惡化的遺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