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0月中旬,我在洛杉磯出席零核會議之后,就開始了這一年第二次對美國的訪問。中美關系如何,始終是我關注的一個大問題。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中美關系的狀況對我國的外部環境影響巨大。
10月14日,我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作報告。上午,該校孔子學院院長蘇姍開車來接我。
2010年秋天,我和夫人施燕華曾應邀到美國五所大學作巡回演講,介紹我們對中美關系的看法以及中國的外交。我巡回演講的第一站就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那是我第一次與蘇姍見面。
她是專門研究川劇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在重慶留學。那時中國大陸的條件很差,重慶更差。盡管當時學校對外國留學生比較優待,但是供應熱水的時間是固定的,只有在供應熱水的時候才能洗澡,而且吃不到黃油。黃油對中國人來說無所謂,有沒有都可以,但對西方人來說,面包、黃油是每天都要吃的。蘇姍就跟中國學生一起經歷了那段相對艱苦但很難忘的歲月。
她親歷了中國的變化,對中國很有感情。后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創辦孔子學院,她擔任了院長,積極推動洛杉磯的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在洛杉磯的傳播。
……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報告
抵達后,我們直奔會議室,我看到校園里和走廊里都貼著我要去作報告的海報,題目是“與吳建民大使交談”(Conversation with Ambassador Wu Jianmin)。到了會議室之后,發現來的人很多,會議室不大,擠得滿滿的,完全出乎主辦者的預料。
這次會議由國際關系學院閆云翔教授主持。
我首先回顧了自2011年初以來中美關系的狀況。
2011年1月18日至22日,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會后中美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美國稱中國為“伙伴”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98年克林頓總統訪華,將中國定位為“伙伴”。后來小布什上臺后,認為中國不是伙伴,而是競爭對手。這次訪問是十分成功的,結束了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系疙疙瘩瘩、摩擦不斷的狀況,使兩國關系重新走上正常發展的道路。
上半年中美關系的發展是比較順暢的。8月17日至22日,美國副總統拜登對中國進行了成功的訪問。訪問結束后,他在《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認為中國的崛起不意味著美國的衰落。
但是9月21日,美國宣布對臺灣出售總額高達58. 5億美元的武器。中方對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與此同時,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因而對中國的指責也隨之增多,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了,美國就業機會被中國人搶走了,中國成了美國面臨困境的替罪羊。
人民幣匯率問題當時在美國炒得很熱,所以,我較為展開地談了我的看法。中美兩國在匯率問題上有不同看法。但是,重要的是事實究竟如何?美國的高失業率是中國造成的嗎?人民幣升值就能夠解決美國的就業問題嗎?
歷史是一面鏡子,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大幅上升。美國人認為是由于日元被低估所造成的,對日本施加了強大壓力。1985年9月22日,在紐約舉行了美、日、德、法、英五國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達成了所謂“廣場協議”,日元大幅度升值,但是并沒有減少美國對日貿易的巨額赤字,也沒有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后來,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的是日本對美國的投資。
一個國家如果經濟保持長期穩定的增長,該國的貨幣一定會逐步升值,戰后的德國是這樣,日本是這樣,今天的中國也是這樣。但是,人民幣如何升值,要看市場的情況和中國國內的狀況。如果人民幣驟然升值,那一定會引起金融市場的動蕩,這對大家都沒有好處。所以,說美國的高失業率是人民幣被低估造成的,這是站不住腳的。
毋庸諱言,中美之間存在大量分歧,但是也存在許多共同利益,而且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
從美國來說,當前奧巴馬政府面臨的頭號問題,就是就業問題。2012年美國將舉行總統大選。美國的歷史告訴我們,自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以來,如果失業率高于7%,總統就無法連任。
從中國方面來說,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高達3. 2萬億美元。由于美國債臺高筑,美元將會不斷貶值,這大概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要保值和增值,必須將其中一部分轉化為投資,這也是中國方面的當務之急。在美國創造就業需要投資,而中國又有錢進行投資,這就是中美之間一個重要的利益匯合點。
……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地方政府對于吸引中國投資表現格外積極。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個“長遠思考委員會”(Think Long Committee),這個委員會正在為加州政府擺脫困境出謀獻策。他們正在醞釀的措施之一,是在加州設立“經濟特區”,就是在特區內可以先行投資,不需要事先獲得批準。
如果這個措施能夠實施的話,我相信會大大促進中國到美國的投資。中國有設立經濟特區的經驗。鄧小平說過,特區就是“特事特辦”。中國的四個經濟特區,對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講話后,提問十分踴躍,一共提了20個問題。從提問中看出,美國人對美中關系也是十分關注的。有一位已經退休的金融專家表示,愿意到中國大學里去教書。我個人對這種愿望表示歡迎,因為中國的金融業還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經驗和人才都十分缺乏,幫助中國培養金融人才,當然是很需要的。
最后一個問題是閆云翔教授提的。他問:“2012年2月是尼克松總統訪華40周年。請問吳大使,現在回過頭來看,尼克松這次訪問對于中美關系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何影響?”
我回答說:“閆教授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現在回頭看,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對中國的訪問意義深遠。這次訪問不僅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道路,使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而且為中國后來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
在布魯金斯學會的交流
10月15日,我飛往華盛頓,參加鄭必堅會長所率領的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訪美代表團的活動。
代表團的第一場活動是與布魯金斯學會的專家進行交流。由于鄭必堅會長尚未抵達美國,中方與布魯金斯學會的交流就由我來帶隊。
美方與我們會晤的陣容強大,布魯金斯學會董事局主席約翰·桑頓、剛剛卸任的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貝德等知名人士與會。中方出席這次會晤的還有博鰲論壇秘書長、前駐美大使周文重,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原駐盧森堡大使施燕華等人。
從美方的發言看,他們對于美中關系所面臨的挑戰高度關注。桑頓主席發言指出,今天美國人的情緒很低落,對政府、對現狀不滿,憤怒的情緒在滋長。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中國并不是一個話題,而這次則不然,總統選戰提前打響,共和黨的總統參選人指責中國的言論正在多起來,他們指責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太軟。奧巴馬政府在美國右翼的壓力下,也需要對中國表現強硬。有的美國學者在談到中國經濟狀況時,擔心會出現硬著陸。
周大使和黃院長闡述了對中美關系現狀的看法,強調美方應當正視中方的關切。售臺武器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美方堅持向臺灣出售武器,這當然會對雙邊關系造成沖擊和破壞。黃仁偉介紹了中國的經濟走勢,認為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不大。
傅立民講的小故事
在華盛頓,我和施燕華會見了老朋友傅立民。1972年尼克松訪華,28歲的傅立民見證了這次歷史性訪問。20世紀80年代初,他曾擔任美國駐華使館的公使。后來,擔任過里根政府助理國務卿幫辦、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助理國防部長。施燕華當年為領導人做翻譯時,與傅立民多次打交道。他身體有些發胖了,但思維敏捷,記憶力極強。我們在一起談得很愉快,后來一起吃午飯。
傅立民對我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國內開了一個內部會議,研究中國的走向。會上多數人對中國的發展前景持悲觀態度,認為中國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雖然宏偉,但實現起來很困難。當年蘇聯也想搞現代化,沒有搞成。傅立民說,他在會上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中國正在實行的改革及其釋放出來的能量不可低估。
為了說明他的觀點,他舉了一個例子:那時他到北京,住在北京飯店,出來散步,見長安街上有人推車在賣面條。他去吃了一碗,與賣面條的人聊起來。傅立民問他:“你是哪個單位的啊?”對方回答說:“我沒有單位,我自己就是一個單位。”傅立民立刻認識到,這表明中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人都是有單位的,中國人是單位的人,現在自己就成為一個單位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
你不能不佩服傅立民先生的敏銳和睿智。我們搞了一輩子外交,懂得以小見大的道理,世界上有些大的變化初期是不引人注目的。但是,一個嗅覺敏銳的外交官就能夠在事發之初,在“風起于青萍之末”的時候對未來有所預見。傅立民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見微知著的外交官。
與基辛格會談
鄭必堅會長所率領的代表團此次訪美有兩場重頭戲,一場是與基辛格博士的會晤,另外一場是與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會晤。我們與基辛格博士的會晤是在10月19日進行的,從上午9點一直談到下午2點,包括吃午飯的時間,雙方談得很融洽。
鄭必堅會長和基辛格博士很談得來。這次是他們2011年的第三次會晤了。第一次是2011年1月24日,第二次是6月26日,每次都要談5個小時左右。
鄭必堅會長與基辛格博士在2011年6月的會晤中,對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國際形勢進行了展望,并對在今后10年如何擴大中美之間的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提出了10點意見。這篇講話給基辛格博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希望得到鄭會長這篇講話的書面文本。后來,鄭會長向他提供了書面文本。當時雙方商定,2011年還要會晤一次,重點放在今后一兩年中美雙方如何擴大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上。
這次會晤時,基辛格一上來就對鄭會長的10點意見高度評價。他說他已經把10點意見呈報給白宮,白宮反應積極。
鄭會長告訴基辛格博士,今年6月雙方談得很好,他也把雙方所談的情況向中方領導作了匯報,中方很重視基辛格博士的意見。隨后,鄭會長對在今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就如何擴大中美之間的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提出了五點意見。基辛格博士對這五條十分贊賞,并表示會對這五條作進一步研究。
為什么要著眼于今后一年多的中美關系?因為2012年11月6日,美國將進行總統選舉,同年下半年,中共要舉行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所以,2012年是一個選舉年。在選舉年里,國內因素對于外交的影響往往會增大,會引起兩國關系的動蕩。鄭必堅會長和基辛格博士都認為,中美關系至關重要,在選舉年要想方設法穩定兩國關系,力爭使兩國關系不受國內情況大的干擾。
鄭必堅會長是中國第一個提出和平崛起理念的人。此后,2004年,他沿著上述思路提出了構建利益共同體的主張。當時,由于中國的綜合國力還沒有發展到今天的程度,所以,鄭會長對利益共同體的理念沒有作進一步闡述。他擔心如果強調過多,可能給美方和外界造成中國想從對方那里得到更多好處的印象。
然而,今天的情況發生了變化,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西方國家已經不能單獨應對這場危機,必須要有新興大國的參與。所以,20國集團的作用突出了,先后開了6次會議。今天,提出擴大同各方的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就顯得十分及時了。鄭必堅先生2011年6月提出的發展中美關系建議的“十條”和這次提出的“五條”,都是出于這樣一個思路。
基辛格博士對這個思路是認同的,他不無感嘆地說:“我搞了一輩子‘均勢(Balance ofPower),但是,世界變了,搞‘均勢不行了,還是你這個思路好,擴大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
聽了基辛格這番講話,深感這位88歲的老人思想一點也不僵化,不保守,而是與時俱進,接受新思想。這是令人欽佩的。
會晤布熱津斯基
第二場重頭戲是會晤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一些人士,其中有布熱津斯基博士、哈姆雷等人。美國人說,當代美國有兩大戰略家,一位是基辛格,另一位就是布熱津斯基。
布熱津斯基事前閱讀了鄭必堅會長關于在未來10年發展中美關系的10點想法。他表示認同這10點想法,認為富有建設性。
此外,他還作了這樣一番評論:“如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當時的大國領導人不是他們當時的思想,而是今天鄭會長提出的擴大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的思想,那歷史就要改寫了,人類將會避免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其他人士,包括哈姆雷主席等人,均認同鄭會長提出的上述想法。中國方面提出的想法,得到美國戰略界認同,這種事情是并不多見的。
我在結束這次訪美的時候,思索良久,深感今天的世界正處在一個坎兒上。全世界的精英都在思考這個世界今后怎么辦。毫無疑問,兩種思路在那里進行大較量:一種是冷戰思維,它會把世界引向一場大災難;另一種就是擴大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的思路,它將會把人類引向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者為中國原駐法大使、資深外交官)
【 名人薦書 】
《時代》周刊:
他把黑暗的槍口對準當下的現實——這是人們閱讀帕拉尼克的原因。他的書不像粗糙的語言,他有關現實中蠕動的危險的表述承載了幾乎所有的事。
《幸存者》
【美】恰克·帕拉尼克 著
賴盈先 譯
譯林出版社
2012年11月版
李公明:
在閱讀福山這本新著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家族政治問題(尤其是古代中國的家族政治)是其論說的重點之一,這是在開始時有點意料不到的。
《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
【美】福山 著
毛俊杰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
馬世芳:
2010年11月7日,美國國家圖書獎頒給了《只是孩子》。在領獎臺上,帕蒂·史密斯憶及她當年在斯克里布納書店打工的日子,“我夢想能擁有一本自己的書,寫一本我能放在那架子上的書。” 她的確寫出了一本擔得起那夢想的、美麗不可方物的書。
《只是孩子》
【美】帕蒂·史密斯 著
劉奕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
劉湘明:
這本書顛覆了很多對于成就卓越企業的錯誤判斷,尤其是重新反思實現流行的創新和變革對于企業的意義。
《選擇卓越》
【美】吉姆·柯林斯 漢森 著
陳召強 譯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