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真
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醫院,湖南株洲 412000
目前,受眼科疾病病因繁雜及選擇的手術方法存在差異的影響。斜視和復試在實施手術后的臨床表現和病理機制也有所不同。繼發性斜視在眼科手術后有一定的發生機率,為臨床制定診斷和治療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防控帶來了一定難度。 選擇科學、合理的處理方案是改善預后的關鍵[1]。 該研究就本院2006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手術后斜視和復視的患者85 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該組患者85 例,男45 例,女40 例,年齡15~84 歲,平均(56.8±5.5)歲。左眼46 例,右眼39 例。患者術前均無復視史和斜視史。 手術方式:白內障手術26 例,視網膜剝離術33 例,青光眼術10 例子,眼眶異物傷5 例,翼狀胬肉手術5 例,眼球后部破裂傷5 例,上瞼下垂1 例。
對所有患者的矯正視力、裸眼視力、眼底情況行常規詳細檢查。術眼斜視度數應用交替遮蓋法及三棱鏡法測定。對患者雙眼或單眼的運動情況行觀察并記錄。 對復視象行認真分析,就術眼9 個眼位在同視機的斜視度數進行檢查,患者中部分實施被動牽拉和主動收縮試驗。行0.3~2年的隨訪。患者為>6 個月的斜視持續時間時采取斜視矯正的手術進行治療,并對眼部組織的具體情況行密切觀察。
消失:閱讀位和斜視術后第一眼位無復視情況發生。 改善:術后有小量水平或垂直復視殘留,或復視雖消失,但雙眼視物效果仍不如單眼清晰;無效:復視無改善。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 版,計量資料行t 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患者在術后2~28 d 均有程度不等的眼球運動障礙和偏斜發生。 白內障摘除術為31.7%的發生率;視網膜脫離術為37.6%的發生率;眼眶手術為13.9%的發生率;抗青光眼術后有10.3%的發生率,外眼和眼表發生率占6.5%。 患者均伴有復視癥狀。
術后復視消失32 例,改善51 例,無效2 例。 正眼位55 例,改善29 例,無效1 例。 患者術后復視和斜視總有效率顯著高于無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復視及斜視無效的患者采用三棱鏡治療顯示,患者復視癥狀明顯改善。 見表1。

表1 術后斜視和復視恢復情況分析[n(%)]
該研究中實施手術的眼科疾病雖有不同的病理機制,且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綜合分析后發現,造成繼發性斜視發生的因素具體包括:①眼肌發生損傷性運動障礙:眼肌在眼科手術中有較多的引起損傷發生的因素,如術中給予麻醉藥物在球周或球后應用,除對眼肌及其所有支配性的神經存在直接損傷作用,且藥物的局部應用可導致肌毒性反應發生;另外,術中對眼肌行縫線操作時可能使肌肉造成損傷,眼肌在過度的長時間牽拉狀態下也會發生損傷。 同時,行視網膜脫離手術操作中,開展大范圍的冷凍處理,對肌肉、神經造成損傷,引起肌肉壞死或變性[2]。 ②眼肌發生限制性運動障礙:除眼肌在手術中可引起直接損傷外,其支配神經也有一定的損傷情況發生,且易導致眼眶瘢痕性收縮,粘連形成,多由血管性疾病導致。 另外,因外傷、腫瘤、眼科手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癥反應的影響,均為產生異常牽制力,對眼球的轉動進行限制。 因視網膜脫離手術和眼眶手術存在一定的復雜性,故術后發生限制性斜視的機率較高[3]。 其中血管性疾病、感染、炎癥引發的斜視臨床治療預后較為理想。 ③眼肌壓迫性運動障礙:以眼球向鞏膜外加壓方向偏斜為主要表現,向反方向的伸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鞏膜外加壓物的位置與斜視的發生存在相關性,患者有鞏膜外加壓物在直肌下放置的患者眼位在術后易發生異常,與放射狀鞏膜外加壓物比較,環形鞏膜外加壓物更易造成眼肌運動障礙的發生。
眼科手術后繼發斜視和復視的發生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需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 要求臨床醫師對眼科解剖結構嫻熟掌握,應用科學的方式,對斜視和復視行有效避免和預防[4]。需在手術中輕柔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損傷的發生率。需對位準確的對眼外肌斷端進行縫合,呈適當的縫扎松緊度。 鞏膜外冷凝的位置在視網膜脫腦手術需盡量避開直肌及周圍,避免應用較大體積的填充物于眼外肌止痛放置。 對粘連的組織進行分離,并對限制因素行松解操作,可降低斜視和復視的發生率[5]。 斜視和復視癥狀為輕度時,可自行緩解,故在行視網膜脫離手術4個月后,患者仍持續斜視者需行斜視手術。 手術以對雙眼的單視功能重建為目的,使不可逆的復視得以改善,并使外觀消除,對眼位進行矯正。 術后患者眼球運動雖部分存在輕度受限,但無明顯第一眼位的復視干預,可結合屈光度進行矯正,對小度數斜視殘留的患者,可應用三棱鏡治療。
綜上所述,術前醫師需對患者眼球運動情況和眼位充分了解,做好術前準備,常握嫻熟的操作技術,輕柔、細致開展手術,以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1] 吳夕,黎曉新.視網膜脫離手術后斜視特征與手術療效[J].中華眼科雜志,2000(6):55-57.
[2] Rainin EA,Carlson BM.Postoperative diplopya and ptosis: a clinical hypothesis based on the myotoxicity of local anesthetics[J].Arch Ophthalmol,1985,103:1377-1339.
[3] 夏群,黃志,申德昂,等.眼科手術后斜視和復視的臨床分析[J].中華眼科雜志,2003,12(39):727-730.
[4] Capo H,Roth E,Johnson T,et al.Vertical strabismus after cataract surgery[J].Ophthalmology,1996,103:918-921.
[5] 林東曉,陳鋼鋒,張海濱,等.因雙眼復視首診的老年人獲得性非共同性斜視病因分析―附122 例報告[J].新醫學,2009,40(7):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