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留奇

早春在日光溫室或大棚里種植辣椒具有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的特點,深受廣大菜農歡迎。但由于苗期處于寒冷冬季,定植后更要實行變溫等科學管理,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特別是在一些關鍵時期稍有不慎,就會給生產造成嚴重損失。為了便于菜農獲得好的收益,現把早春保護地辣椒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宜選用苗期耐低溫弱光、株型緊湊、高產抗病且對高溫有相當適應能力的品種,如龍椒2號、壽光羊角黃、中椒13號、洛椒特大301等。
育苗要在日光溫室或能加溫的玻璃溫室中進行。苗床要平整,營養土厚10 cm左右。有條件的用營養缽育苗更好。營養土用病原菌較少、肥力中等、連續3年沒有種植過茄科作物的園土與充分腐熟曬干過篩后的廄肥按3∶1的比例均勻混合。為了預防苗期病蟲害,應該對營養土進行消毒處理,可用0.5%福爾馬林溶液噴灑,拌勻后用塑料薄膜密封1周,然后把膜撤掉,等藥味揮發后填入苗床;也可將1m3營養土與敵克松(敵磺鈉)60 g均勻混合。處理過的營養土可以有效預防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軟腐病等多種病蟲害。
本茬辣椒的適宜播期為10月至11月上旬。播種前要把床土精細整平,一次性澆透水,水滲完后均勻播種,播后上覆1 cm厚的營養土,再用地膜覆蓋,并加蓋小拱棚。
災害性天氣主要指冬季出現較長時期的陰雨雪、低溫、寒流等天氣,這期間的苗床管理關系到整個育苗的成敗。一旦遭遇上述災害性天氣,必須及時進行室內人工加溫和補光,夜間實行小拱棚和溫室外雙層草苫覆蓋,白天上午晚揭苫、下午早蓋苫。有的菜農怕凍死幼苗,連續幾天不揭草苫,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即使是中午前后短時揭開也是必要的,可避免辣椒幼苗因光饑餓而造成的營養不良。當天氣穩定放晴后,要及時見光通風,第1天揭草苫不要過早過快,否則幼苗易發生萎蔫,為保險起見可以上午揭,中午前后幼苗發生萎蔫時蓋上,下午再揭開,這樣重復1~2天后轉入正常管理;也可以蓋“花苫”,即隔幾條苫子揭一條,觀察一段時間,若幼苗未出現異常,再把其余的草苫揭開。
定植前施足底肥,每667m2施入優質腐熟廄肥5 000 kg,過磷酸鈣40 kg,磷酸氫二銨 50 kg,深翻耙平。為了早上市可以適時提早定植。在棚內地溫穩定在10~15℃時及時定植。春季定植時應選擇寒流剛結束、氣溫開始回升的“冷尾暖頭”的晴朗天氣的9:00~14:00進行,栽后立即蓋好棚,為了不降低地溫,定植時最好采用小水灌溉或點水定植。
辣椒定植后,為了促進緩苗,棚內宜保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通常的做法是定植后5~7天內密閉大棚和日光溫室,不通風,使棚內溫度保持白天25~30℃,夜間10~15°C。棚外塑料薄膜上提早加蓋草簾,避免幼苗受凍。緩苗后,保持棚(室)內溫度20~30℃,空氣相對濕度50%~60%,土壤相對濕度80%左右。調節大棚、日光溫室內溫濕度的有效措施是通風管理,棚內溫度達到25℃以上時開始通風,下午氣溫降至15℃左右時蓋膜,夜間棚內溫度可回升到15~20℃。通風的方法是由小到大,逐漸通風,并經常調換通風位置,使植株生長一致,嚴禁高溫時突然通大風。遇到刮大風天氣,壓好薄膜,以防揭膜。進入結果期以后,棚內溫度保持在20~25℃,空氣相對濕度50%~60%,此時外界氣溫逐漸升高,應逐漸加大通風量,延長通風時間。通風適宜,則植株生長健壯、節間短、坐果多、產量高。因此,一旦青椒開始坐果,就要做到早揭、晚蓋、揭起棚邊,揭開日光溫室南窗塑料薄膜,進行大通風。當外界夜溫穩定在15℃左右時,可揭開薄膜底腳晝夜大通風。
辣椒苗期需肥量不大,門椒坐果前也不需要追肥,追肥主要集中在結果期。在門椒坐果后到采收前,植株生長加快,第二、三層果實也在膨大,植株上部還要形成側枝,各種養分需要量不斷增大,此時是追肥的重要時期。當門椒長3 cm、對椒坐住時,結合澆水追第1次肥,每667m2沖施腐熟糞肥2 000 kg或硫酸鉀8~10 kg。此后根據情況每隔2~4水追肥1次。
辣椒疫病可667 m2用45%百菌清煙劑300 g煙熏防治,或者噴施25%瑞毒霉75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病毒病可噴施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85%病毒必克500倍液或抗毒劑1號200倍液防治。辣椒白粉病可用15%粉銹寧(三唑酮)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或者667m2用50%百菌清粉劑1 kg進行熏殺,每隔7~10天1次,連續2~3次。防治蚜蟲可用黃板誘殺,也可用47%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50%辟蚜霧 (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防治。如有白粉虱為害,可用10%撲虱靈(噻嗪酮)1 000倍液、2.5%天王星 (聯苯菊酯)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