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乃桐
(云南省農墾總局第二職工醫院,云南 芒市678400)
本科自2006年4月以來使用注射擴肛法治療肛裂126例,臨床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6例患者,病程5個月~16 a,男59例,女67例;年齡15~58歲,以20~45歲居多,共92例;其中Ⅰ、Ⅱ、Ⅲ期肛裂分別為78、32、16例。
1.2 診斷標準及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肛裂診斷標準確定。排除標準為患嚴重全身急、慢性病(如:糖尿病、艾滋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腫瘤、精神病、嚴重便秘與痔瘡患者等)。
2.1 注射擴肛法 患者取側臥位,肛周碘伏常規消毒鋪巾,抽取長效止痛針劑(1%利多卡因針劑10 mL+布比卡因針劑5 mL+1%亞甲藍針劑1 mL)行肛周菱形浸潤麻醉,麻醉生效后以長效止痛針劑在肛裂基底部及肛周皮內扇形浸潤封閉,
注射后充分按摩局部使藥液均勻擴散。封閉結束后,用中號~大號喇叭形肛門鏡行擴肛術3 min~5 min,至肛門可容納3橫指為度。合并哨兵痔、皮下瘺、肥大肛乳頭者一并切除,術畢肛內塞痔瘡寧栓1粒,明膠海綿壓迫創口止血,塔形紗布包扎固定。
2.2 術后處理 術后囑患者24 h時內盡量不排大便,口服廣譜抗菌藥3~5 d預防感染,便秘者口服麻仁膠囊或聚乙二醇4000散。每天便后用祛毒止痛散(主要藥物組成為:明礬、五倍子、川椒、蒼術、元胡、皮硝、防風、苦參、黃柏等。)坐浴薰洗肛門15 min~20 min。治療后1個月復查,如未痊愈可重復治療1次。術后半年~2 a隨訪。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肛裂的療效標準。治愈:癥狀消失、裂口愈合;好轉:癥狀改善、裂口或創面縮小;未愈:癥狀無改善、裂口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本組126例患者治愈112例,好轉14例,總有效率達100%。其中一次性治愈102例,二次治愈10例;好轉14例,其中8例為Ⅲ期肛裂患者。本組患者治療后無肛門失禁、大出血、壞死、感染等并發癥發生。96例患者治療后隨訪半年~2 a,復發5例,經再次使用該法治療均痊愈。
肛裂是發生在齒狀線下肛管上皮的縱行全層裂開,其方向與肛管縱軸平行,呈梭形潰瘍,引起排便周期性劇烈疼痛的肛腸科常見疾病。以排便時肛門劇烈痛、便血、便秘,疼痛呈周期性反復發作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該病中青年多見,兒童和老年少見。發病部位多位于后正中肛管部,并可見于前正中,左右側少見,該病發病率高、患者痛苦大,占肛門疾病發病率的第2位。
肛裂的病因病機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傳統觀點認為與大便干結或腹瀉、排便時損傷肛管皮膚,從而繼發感染,逐漸形成慢性潰瘍而致病。現代觀點多認為肛裂的本質是缺血性潰瘍,是由于括約肌高張力、痙攣誘發肛管皮膚缺血,因缺血而導致局部嚴重供血不足形成未愈合的潰瘍。解除括約肌痙攣、促進局部血供是治療肛裂的關鍵。治療肛裂的方法有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手術治療一般需住院,療程長,且由于手術都不同程度的破壞了肛管與肛周的微細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并存在術后并發癥和復發。2004年美國結直腸外科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提出了肛裂治療的臨床指導:肛裂的治療應該盡量明確其個體發生誘因,并適當處理。
本科使用的注射擴肛法治療肛裂,正是根據肛裂的發病原因而采用的一種微創、簡便方法。該療法在肛門麻醉松馳狀態下,根據肛門大小使用不同型號的喇叭型肛門鏡擴肛,使用肛門鏡擴肛能使括約肌纖維在無外部創口的情況下產生均勻而廣泛的斷裂,避免了人工擴肛的用力不均衡,通過擴肛能充分緩解括約肌痙攣使肛門口徑增大。長效止痛針劑的局部注射可使肛直環及肛周軟組織松馳,呈暫時性弛緩狀,有效避免了術后肛門疼痛,解除了括約肌痙攣,也消除了患者因排便肛門疼痛劇烈的恐懼心理,使其能迅速恢復其排便功能,從根本上解除了括約肌痙攣與疼痛再痙攣的惡性循環。加上術后配合中藥祛毒止痛湯的局部薰洗坐浴及創口外涂龍珠軟膏、痔瘡寧栓塞肛等治療,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使其局部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強肛裂血供,促進創口愈合。注射擴肛法配合術后中藥薰洗能有效解除肛裂:疼痛—痙攣—缺血的病理過程。便秘的患者配合通便藥的個體化治療及祛除誘因,有效預防肛裂的復發。通過臨床治療結果來看,治療ⅠⅡⅢ期肛裂,治療效果較好,尤其是Ⅰ期肛裂,其中一次注射擴肛即可治愈。該療法在門診即可處理,無需住院,為患者節約了經濟和時間,方便了患者。且無肛門失禁、大出血、感染等嚴重并發癥發生,從隨訪病例看,該療法復發率低,可重復使用。該療法不失為治療肛裂的一種簡便微創、高效安全、經濟實用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