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翅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430061)
膝痹屬中醫學痹癥范疇,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膝部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為主癥,常合并膝關節腫脹、肌膚麻木不仁,患病者站起、下蹲等膝部機械運動受限,膝關節疼痛甚。嚴重影響患病者的工作和生活。針刺治療本病療效尚可,針刺中“圍刺法”治療膝痹之關節腫大疼痛者3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0例均為2012年3月~2012年9月湖北省中醫院針灸科門診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齡最小43歲,最大81歲,單膝21例,雙膝9例,病程最長11 a,最短3月。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骨科學會2007年制定的《骨關節炎診斷標準》進行臨床診斷:①近1個月反復膝關節疼痛為甚,髕骨周圍、關節間隙壓痛;雙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關節疼痛。②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個/mL。④年齡≥40歲。⑤晨僵≤3 min。⑥活動時有摩擦音(感)。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的患者均可確診。[1]
1.3 治療方法 囑患者平臥,醫者用4支以上毫針,主穴取患側內外膝眼和及阿是穴,配穴取梁丘、陽陵泉、膝陽關、陰陵泉、關元、足三里。內膝眼取2~3寸毫針從前向后外與額狀面呈45度角斜刺,膝眼的操作為向膝外側斜刺0.5~1寸,膝部腫脹疼痛甚處用“圍刺法”,用4支以上毫針,分別由患部邊緣處斜向或沿皮刺向病變中心,并在病變中心處再直刺一針,進針深度在1~1.5寸之間,持續留針25~30 min;配穴取2寸毫針,穴位處常規消毒,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得氣后,留針25~30 min。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2]治愈:癥狀消失,膝關節活動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疼痛基本消失,關節屈伸活動基本正常,參加活動或工作的能力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30例患者采用圍刺法治療4個療程后,治愈22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67%。
李某,女,56歲,因右膝關節疼痛腫脹2年余入院。患者兩年前膝部摔傷,未采取任何治療手段,后膝蓋腫脹積液,疼痛不已,下蹲、站起困難,活動受限。因久居新疆,現移居湖北,遇寒冷潮濕天氣膝蓋疼痛腫脹更甚。采取沙療、內服西藥等治療手段效果不顯,遂來本院診治。入院癥見右膝關節腫痛,行走不利。無頭暈頭痛、心慌胸悶等其它不適。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史,無藥物過敏及手術史。右膝關節CT檢查示:右膝關節關節構成骨見有骨質增生硬化,未見明顯骨質破壞,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囊內見有積液。結合病史考慮:右膝關節退行性變伴關節囊積液。采用“圍刺法”治療6次后,膝部腫脹明顯較前好轉,以前因腫脹而模糊的髕骨顯現,除上下樓梯偶有疼痛感之外,無其它癥狀。繼續治療3個療程后,腫脹疼痛癥狀消失,膝關節活動正常。
膝痹,西醫稱退行性膝關節炎,又稱增生性膝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是由于膝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和慢性積累性關節磨損而造成的,以膝部關節軟骨變性,關節軟骨面反應性增生,骨刺形成為主要病理表現。臨床上以中老年人發病多見,特別是50~60歲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發生,一般認為與年齡、性別、職業、機體代謝及損傷有關,尤其與膝關節的機械運動關系密切。本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病緩慢,多見于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勞損史;膝關節活動時疼痛,其特點是初起疼痛為發作性,后為持續性,勞累后加重,上下樓梯時疼痛明顯;膝關節活動受限,跑、跳、跪、蹲時尤為明顯,甚則踏跛行,但無強直;關節活動時可有彈響摩擦音,部分患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周圍有壓痛,活動髕骨時關節有疼痛感。個別患者可出現膝內翻或膝外翻;關節內有游離體時可在行走時突然出現交鎖現象,稍活動后又可消失。西醫主要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和手術治療,效果不甚理想,副作用較大。
中醫學認為,膝痹的發生,正虛衛外不固是發病的內在基礎,感受外邪是膝痹發生的外在條件。邪氣痹阻經脈為其病機根本。正如《素問 .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圍刺法”,作為揚刺法的衍生,臨床上適用于局限性腫塊、結節、麻木、疼痛,特別是對于四肢關節軟組織損傷效果良好。故治療膝痹患者,采用“圍刺法”,既有祛風除濕、疏通經絡之功,又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配合內外膝眼治療膝腫痛;梁丘通經活絡,疏風化濕;陰陵泉、陽陵泉舒經活絡、利關節;關元、足三里健脾除濕、驅寒外出。使膝關節濕除寒出,痛止腫消。采用針刺治療本病,效果理想,副作用小。
“圍刺法”治療膝痹效果顯著,阻止了患者病情的進一步惡化,消除了患者的疼痛腫脹癥狀。但值得關注的是,在膝痹的針刺過程中,應嚴格消毒;膝痹容易復發,應囑患者平日注意防寒保暖,忌長時間行走,加強功能鍛煉。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207~2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