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王 春(中國科學院 國家科學圖書館,北京 100190)
隨著學科化服務的深入開展,深層次的學科情報服務已成為科研用戶信息需求的熱點,并成為學科化服務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2009年10月起,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啟動了一批學科情報產品研究項目,學科館員和研究所圖書情報人員針對研究所和科研團隊的特定學科情報需求,有效利用新的情報研究思路、工具與方法,成功地推出了包括學科發展態勢分析、機構競爭力分析等系列情報產品,為研究所的學科戰略規劃和科研團隊的項目申請提供了參考依據。
隨著學科情報研究的不斷推廣應用,科研用戶對學科情報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質量控制已日益凸顯為一個核心問題。情報研究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因素、具有多個研究環節的系統工程,其質量影響因素也涉及多個方面與環節,只有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過程,才能保障學科情報產品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從而為科研創新提供真實可靠的情報信息。
本文旨在總結學科發展態勢分析的研究流程,揭示其各個研究階段的質量控制要點及其質量控制的主要內容,為同行提供借鑒和參考。
學科發展態勢分析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工作流程一般包括選題確定、方案設計、信息采集、數據清洗、統計分析、報告撰寫和驗收評價等研究環節。[1]工作流程的明確,為在學科發展態勢分析過程中設置必要的質量控制點提供了重要依據。質量控制點是指工作流程中應給予較多關注的質量檢查重點,抓準了質量控制點就可以有效地防范在各個關鍵環節缺陷與偏差的發生率。實際操作中,我們建立了“質量控制表”,將質量控制點設置于“質量控制表”中有關選題確定、方案設計、信息采集、數據清洗、統計分析、報告撰寫等各個環節之中,做好對各個環節質量控制點的自查與審查的工作,減少多人合作研究中的隨意行為,使整個流程處于受控狀態,確保學科態勢分析過程的科學合理性。通過上述工作,及時糾正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達到了良好的質量控制效果。[2]
根據用戶需求確定選題是學科情報研究的起點,情報研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情報研究成果是否有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選題是否得當。[3]在該環節,可設置5個質量控制點(見表1),包括所選課題的重要性、用戶參與的積極性、定量分析方法的適用性、選題大小的適度性、研究條件的充分性等。經驗證明,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而通過對上述質量控制點進行綜合考察而確定的選題,往往都會成為好的選題。
選題確定后即進入研究方案設計環節。在方案設計環節,一般可設置6個質量控制點(見表2) 來引導我們對研究中所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信息源、分析工具、分析指標、人員分工、時間進度進行周密考慮和系統安排,為高質量、高效率完成學科發展態勢分析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表1 選題環節的質量控制點

表2 方案設計環節的質量控制點
建立可靠數據集是學科發展態勢分析的基礎工作,也是考驗學科情報人員的檢索功力和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之一,因此在信息采集環節中設置質量控制點顯得尤為重要。此環節中,一般可在論文檢索、專利檢索2個信息采集過程中進行質量控制(見表 3)。

表3 信息采集環節的質量控制點
高質量的數據分析結果首先取決于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由于標引的不一致、輸入的錯誤、文獻著者或發明人的不同寫法、科研機構或專利授權人的不同表達方式等造成了原始數據的不一致性,如果對數據不加以整理或合并,在統計分析時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進而會影響到整個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在數據清理環節,通常可設置5個質量控制點,包括對國家/地區名稱、機構/專利發明人名稱、作者/發明人、期刊/會議名稱、關鍵詞/專利分類號等多個字段提出質量控制要求(見表4)。

表4 數據清理環節的質量控制點
數據經清理規范后,即可按方案中設計的分析指標進行多角度數據統計分析。在統計分析環節,至少可設置2個質量控制點,對統計過程、統計結果提出質量控制要求(見表5)。

表5 統計分析環節的質量控制點
統計分析結束后進入學科發展態勢分析報告撰寫環節。在此環節,我們可設置6個質量控制點(見表6),包括對報告結構、分析方法、重點闡述、結論撰寫、術語解釋和書寫規范等6個方面提出質量控制要求,保證最后完成的分析報告做到邏輯清晰、內容可靠、重點突出且形式美觀。

表6 報告撰寫環節的質量控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