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廣播電視大學 山東日照276826)
財務管理目標既是財務管理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基礎和行為導向,也是財務管理實踐中進行財務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關于財務管理目標,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中外都沒有統一的定論。概括起來大體分為兩大類觀點:一類是以企業總體目標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目標,中外持有這種觀點(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的人較多。另一類觀點是以財務管理中的某一分目標代替財務管理總體目標(產值最大化、資金成本最小化、長期資本增值、現金凈流量最大化等),后者只能作為前者的輔助性指標才能很好地詮釋財務管理的總目標。因此,本文把前者作為研究基礎,后者不在討論的范圍。
利潤最大化是西方傳統的財務管理目標,起源于亞當斯密關于經濟人假說的企業目標——追求最大利潤。企業是贏利性的組織,利潤是企業追逐的動力。程曉瑜(2007)認為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當是:以現金流最大化為約束條件的企業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存在缺陷:其一,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及其風險報酬;其二,往往會使企業財務決策帶來短期行為及片面性的傾向,不利于企業戰略管理;其三,利潤最大化只考慮了債務資金成本,而未考慮權益資金成本(或股東的機會成本);其四,由于利潤計算需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管理當局容易利用折舊、待攤、預提等操縱盈余,所以利潤最大化不宜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總目標。
股東財富最大化起源于西方資本市場比較完善、證券業蓬勃興起的美國。股東利益最大化觀點的代表人物Friedman提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在遵循法律和相應的道德標準前提下賺盡可能多的錢。”肖貞貞在《論財務管理的目標》中提出股東財富最大化是企業內生的,實現股權投資者報酬率的要求始終是企業最為基本的目標要求,并可以通過市場來評價,具有客觀性依賴于新古典產權學派的股東財富最大化財務管理目標也必然受到挑戰。首先,它忽略了相關利益者對企業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要求,在資源配置上僅考慮了股東的利益,忽視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其次,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觀點所追求的是單純的“經濟效率”,不以企業資源配置是否有利于股東財富增長作為評判優劣的標準,難免會導致外部不經濟、企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事實上,過分強調股東的現實利益,但從長遠看,損害的也正是股東的長期的可持續獲得的利益。
企業價值是企業全部財產的市場價值,反映了企業潛在或預期獲利能力。王化成(2000)通過對美國和日本的股東、債權人、職工、政府等主要利益關系人的特征進行分析,得出中國的理財環境與美國差別較大,而與日本比較接近。因此,我們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也應選擇與日本比較一致的模式——企業價值最大化模式。邢穎(2002)提出企業價值最大化是實現股東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徑。雖然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目標,一是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價值;二是體現了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結果可促使企業資產保值或增值;三是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為,利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但這一目標計量從技術上看依然存在難度,上市公司股票價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足以揭示企業的真正價值,且上市公司在我國企業中僅占很小的一部分,而非上市公司評估計價辦法受多種因素影響,其市場價格或是未來收益上的選擇及計量上并不容易實施。
隨著財務管理環境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的相關利益群體共同承擔企業風險,相應的利益也應共享。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是指投資人、債權人、經營者、員工與顧客、政府和社會公眾等與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張凌(2007)結合公司治理結構,提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目標,不僅考慮了風險與報酬、資源配置關系,還將影響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及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協調,使相關利益者在企業價值增長中得到利益滿足,從而使企業管理和經濟效益步入良性循環。“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滿足了一個合理的財務管理目標應當具備的特征。因而它是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一種趨勢。西方許多企業在發展中修正自己的財務管理目標,如美國IBM公司將目標提煉為“為員工利益,為顧客利益,為股東利益”三原則。楊娟等(2005)認為,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確定為公司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能夠滿足公司財務管理最優目標的可計量性要求;確立公司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只有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確立為公司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蔡建(2006)認為,在共同治理邏輯下,相對于其他目標而言,以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其本身的優越性。基于共同治理,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為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優越性和相關性,同時共同治理模式對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影響;現代企業必須通過優化治理結構,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保障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實現。因而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是比較科學且能夠體現現階段中國特色的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目標的基本要求。綜上,“相關者利益最優化”的財務管理目標是相對合理的現實選擇。
無論哪種目標觀取舍,都不能在企業實踐中實現效用(利潤、財富、價值)“最大化”;同樣不同宏微觀理財環境、不同的所有制結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也必然存在差異,其財務管理的目標也由于其財務活動涉及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因而其財務管理的目標也不唯一。一方面是由財務管理目標在整個財務管理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及其對財務管理實踐的指導作用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企業財務管理依存的宏微觀理財環境在不斷變化和發展。
“最大化的目標”的觀點是一種比較極端化的表述,帶有濃厚的單邊治理的色彩(袁振興,2004)。從委托代理理論和產權理論的角度看,股東不可能完全實現利益最大化,經營者也沒有實現股東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激勵約束機制。因此,我們提出最優化的概念,即在多邊的利益群體中實現均衡,達到最優的效果。首先,投資者對企業注資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這個過程是建立在妥善處理和協調投融資雙方利益的基礎之上;其次,利益相關者通過優化、協調實現利益均衡,必然會導致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效益。
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在經濟全球化的復雜理財環境下,企業管理目標、企業所有制結構和宏觀、微觀的理財環境的變化與發展,決定了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必然是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相關者利益最優化”的財務管理目標是建立在利益主體多元化、經營主體多元化和理財環境多元化基礎上的理財目標,是多元化目標的必然選擇。它既滿足了經營者“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需求,也滿足了投資者“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需求,同時也兼顧了政府、債權人、關聯企業的利益和社會責任(其中也隱含了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關者利益最優化”目標是指財務管理目標是滿足各相關者的最大利益需要。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86條:“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續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關注所在社區的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問題,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因此,“相關者利益最優化”的財務管理目標隱含了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及企業價值最大化等多元化的財務管理目標。
選擇“相關者利益最優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1.建立產權清晰,分配機制明確合理的所有制結構。產權清晰既是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又是現代企業選擇財務管理目標的重要條件,同時明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優化的基礎。2.建立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和股權利益制衡機制。相關者的利益應當用法律制度來保證,建立以公司法、內部控制制度、期權激勵制度等法律制度為主題的財務管理體系做保障來實現其財務管理目標。3.提高企業經營者、決策者、財務管理者的綜合素質是實現財務管理目標的關鍵。其素質既包括能力素質、業績和態度,也包括誠信、道德和社會責任。4.通過制度約束,合理規范相關者利益。規范相關者的利益不僅僅是從量上規范,更多的是從行為、從項目等方面規范。相關者利益的規范是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優化財務管理目標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