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100070)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有關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政策進行了修改和完善。準則規定:對于長期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允許轉回。但是對于流動資產的減值(主要是應收項目和存貨),準則沒有做出實質性的改變。為了了解會計準則實施后企業流動資產減值的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利用流動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本文結合對北京市部分國有非上市企業進行的調查,對此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調查問卷是根據我國國有大中型非上市公司在流動資產減值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來進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采取定向投放,不記名填寫的方式,調查的對象主要是企業的會計人員,包括:一般會計人員、財務總監和總會計師等,他們的工作與企業流動資產的管理相關度很高,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被調查人員中以初級和中級職稱的會計人員為主,大多數被調查人員為大專和本科學歷。調查的內容是了解北京市部分國有非上市公司流動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情況,是否存在利用流動資產減值準備 (主要是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來調節利潤,從而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900份,實際收回824份,回收率為91.56%,剔除34份無效問卷后的實際有效樣本數為790個。被調查對象涉及制造業、建筑業、信息技術業、社會服務業、綜合類企業等不同類別的國有大中型非上市企業,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在是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方面,78.3%的企業選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計提,但也有7.59%的企業選擇有需要才計提,剩余18.61%的企業選擇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結果說明大部分企業均按照準則規定計提減值準備,但仍有小部分企業按需要計提甚至不計提。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企業中,最主要計提的三項是應收款項、存貨和固定資產,所占比例分別為總樣本的72.15%、56.58%和59.49%,遠超過其他計提減值準備的資產。對于企業進行減值測試的時間,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并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調查顯示,72.15%的企業每年末進行減值測試,9.24%的企業每半年末進行減值測試,但仍有12.91%的企業沒有按照規定進行減值測試。對于未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原因,63.29%的企業認為將資產是否發生減值作為計提減值準備的標準,但也有15.19%的企業將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作為調節利潤的工具。對于資產減值在實務操作中的困難方面,56.08%的企業認為難點在于資產信息和價格市場不透明;36.33%的企業認為難點在于可變現凈值、可收回金額的計算具有復雜性;還有35.7%的企業認為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和計量難度較大。這些企業認為的計量難點可以為改進會計準則提供一定的依據。在計提和轉回資產減值準備是否可以作為一種調節利潤的手段這個問題上,過半數企業認為計提和轉回資產減值準備可以用來調節利潤,說明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利潤調節的方法在很多企業中是被廣泛使用的。
綜上所述,大多數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定期或每年末進行減值測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減值準備的流動資產主要是應收款項和存貨;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最多的是固定資產。有超過半數的企業認為計提和轉回資產減值準備可以作為一種調節利潤的手段。
在計提壞賬準備的企業中,有96.46%的企業定期或在每年年末對應收款項進行檢查,說明絕大多數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計提壞賬準備。應收賬款年末余額百分比法和賬齡分析法是企業計提壞賬準備的主要方法,分別占總樣本的42.15%和48.73%。選擇賬齡分析法作為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的企業中,有51.43%的企業將債務人信用、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等作為確定賬齡和計提比例的依據,有36.36%的企業和13.77%的企業將以前年度相關經驗和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作為確定賬齡和計提比例的依據。會計準則規定,應收賬款年末余額百分比法中的壞賬計提比例可以由企業根據自身情況自行確定;賬齡分析法中需要對賬齡進行分析,計提的比例標準需要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因此,這些情況均給企業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間。在壞賬準備的計提范圍方面,95.06%的企業對應收賬款計提了壞賬準備,其次是其他應收款,占總樣本的47.47%。對于壞賬準備的計提原因,85.06%的企業認為應當根據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公司以往經驗計提,但也有10%的企業認為可以為了達到公司利潤指標而計提壞賬準備。無論是哪種原因,由于計提壞賬準備過程中需要利用以前年度的經驗和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所以企業存在著利用計提壞賬準備調節利潤的動機。對于壞賬準備的轉回原因,52.91%的企業是由于已沖銷的應收款項又收回從而轉回壞賬準備;有50.51%的企業是由于確實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經批準作為壞賬損失后沖銷壞賬準備從而使壞賬準備減少;出于調節公司的利潤,以更好實現公司的利潤目標的原因而減少壞賬準備的企業有16.08%,說明企業存在著利用壞賬準備進行調節利潤的動機。
綜上所述,由于會計準則對壞賬準備計提方面給予了企業一定的空間,采用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和賬齡分析法的企業更容易通過計提或轉回壞賬準備來進行盈余管理,根據企業的需要對利潤進行調增調減。
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在期末應對存貨進行清查,如果存貨成本高于其可變現凈值的,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計入當期損益。有88.23%的企業在期末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對存貨進行了清查。對于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方法,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通常應當按照單個存貨項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對于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以按照存貨類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與在同一地區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系列相關、具有相同或類似最終用途或目的,且難以與其他項目分開計量的存貨,可以合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調查中有46.58%的企業按照存貨的類別計提,有30.64%的企業按照存貨單個項目計提,說明大部分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有50.13%的企業認為存貨估計售價的確定存在難點,40.38%的企業認為后續加工可能發生的成本以及銷售過程中銷售費用的確定存在困難,由于這兩者的確定需要會計人員做出較多的職業判斷,所以這些難點直接影響到可變現凈值的確定,從而對存貨跌價準備計算的準確性產生影響。對于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原因,絕大多數企業是在存貨的市價持續下跌,且在可預見未來無回升的希望時計提跌價準備;但也有16.58%的企業是為了達到公司的利潤指標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對于減少存貨跌價準備的原因,過半數的企業是當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消失后,為了恢復存貨價值將減記的金額轉回而減少存貨跌價準備。同樣也有17.72%的企業是為了調節公司的利潤,以更好地實現公司的利潤目標而減少存貨跌價準備。
綜上所述,大多數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對存貨跌價準備進行計提和轉回,但是由于可變現凈值的計算方面需要會計人員做出判斷,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給企業利用存貨跌價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間。同時,一些企業也會利用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和轉回來進行利潤的調節,以達到企業的利潤目標。
通過對應收款項的存貨項目的調查問卷研究分析,發現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利用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并不大,存在著利用流動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
被調查的絕大多數企業均能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對流動資產定期檢查并計提減值準備,但是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和轉回比較頻繁,計提和轉回資產減值準備已成為一種調節利潤的手段。對于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企業大多采用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和賬齡分析法,由于會計準則對壞賬準備計提給予企業一定的空間,所以容易通過計提或轉回壞賬準備的方法,根據自身需要對利潤進行調增調減。對于存貨跌價準備,由于存貨跌價準備中的可變現凈值計算需要會計人員做出職業判斷,也給企業利用存貨跌價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間。調查發現,一些企業也會利用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和轉回調節利潤。
針對資產減值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完善和細化會計準則。盡量減少會計準則中規定不夠具體、在會計政策和方法的選擇上過于寬松、缺乏可操作性的情況,提供進一步可供會計人員選擇的方法,減少企業隨意操縱利潤的可能性。對于存貨跌價準備來說,應盡快建立較為明確的可變現凈值的判斷標準。可變現凈值的確定需要會計人員大量的職業判斷,涉及人為因素較多,而準則的規定又比較模糊,所以管理層可以利用這些準則上的“缺陷”根據自身需要確定可變現凈值,進而通過計提或轉回存貨跌價準備來進行盈余管理。另外通過調查了解到,企業對于存貨的估計售價和后續加工可能發生的成本的確定方面存在困難,為此,準則應當做出更加細致的規定,比如可以將正常銷售的存貨用加權平均法來計算存貨的平均銷售價格,從而確定存貨的估計售價。
其次,加強對資產減值信息披露的監管。目前企業在報表附注中,只對資產減值計提金額、比例和方法等進行披露,所披露的計提依據和方法幾乎是資產減值準則的重新表述,很少有企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計提或轉回資產減值準備的原因進行詳細表述。如存貨項目的計提依據,一些企業的披露為 “對于個別存貨項目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計價,計價法中的可變現凈值是指企業在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用該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凈額”。但是其可變現凈值是如何確定的卻沒有進行說明和披露。同時,很多企業對于大額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少提甚至不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原因也沒有做出詳細的披露。應當盡快出臺一些懲罰措施,對于不按規定進行信息披露或進行虛假披露的企業進行嚴厲處罰,使得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成本遠遠超過其所得收益,有效抑制利用資產減值準備操縱利潤的行為發生。
第三,加強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和檢查。根據我國資產減值準則的規定,對于長期資產來說,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以后會計期間內不得轉回。但是對于流動資產來說,準則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利用流動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調節利潤已經成為一些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對于上述情況,注冊會計師應當加強對流動資產減值準備的審計監督。將被審計單位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過程中遇到的異常情況與相同規模的同行業企業進行比較,對比兩者的差異并判斷差異的合理性。如果被審計單位對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處理不合理或披露不充分,注冊會計師應視其重要性和廣泛性,出具保留意見、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注冊會計師應當承擔起獨立審計的職責,及時發現企業存在的操縱利潤的行為,從而抑制企業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