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剛剛過去17周,進口片就已連續15周在內地票房奪冠,再加上中美電影合作新政的利好消息,難怪最近好萊塢上下都比較興奮。相比之下,國產片這邊的士氣有點低落。之前《綜藝》做了期“青年幫”的特別策劃,寄希望于4月底5月初集中上映的一批國產中小制作能夠挺身而出。然而現實是5月僅過了一周,希望即已告破。截至目前,《匹夫》《殺生》的市場失意基本已成定局,《黃金大劫案》雖然票房破億,但考慮到該片所排場次和業內之前的預期,這個成績只能說是勉強及格——3年前《瘋狂的賽車》的破億是另一個概念,但時至今日,對于寧浩來說,10天破億就有點不進則退的意思了。接下來的《我11》《飛越老人院》,恐怕市場機會只會更小??
前一陣在北京電影節上碰到了不少熟人,感覺大家多少都有點迷茫,不知該怎么應對眼前的新局面??赡墁F在說“保衛國產片”有點危言聳聽,但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提上日程了——電影市場的開放是必然,但開放不能是簡單的開門了事,應有相配套的應對措施。當然,目前對終端影院來說,進口片內容進一步開源或許能解眼前之急,畢竟去年的市場情況已經說明:當前國產商業片的品質仍不能滿足銀幕數遽增帶來的需求,但是市場加重依賴進口片怎么看都是飲鴆止渴,前車之鑒數不勝數,遠的不說,香港電影、臺灣電影??
面對好萊塢,其實任何地區的本土電影都需要安全網。韓國之前有進口片的配額政策——即規定影院放映進口片場次比例的上限,后來在差不多是本土電影的全盛時期被政府解除,之后這幾年韓國電影的萎靡大家也都看到了。有人或許會說日本是完全開放的市場,但日本電影可是被徹底打垮之后花了幾十年才恢復些許元氣的。臺灣電影以前曾有進口片配額,也是一夕全面放開就被別人一桿清了臺。回頭看了下以前對侯孝賢導演的采訪,仍覺觸目驚心。侯老說,想在臺灣影院放預告片花都很難,因為影院不敢——好萊塢大片廠是上下一氣的,加上市場上90%的票房都是他們的,當地影院不能不看他們臉色??就這樣華語片在自己的地盤上反而成了外人。
說回現在,保衛國產片,看天看地最后還是得看人,我覺得在當前,希望還是只有、也只能放在本地的年輕電影人身上。首先再不能被市場和資本引導來拍片了——維護投資人的利益固然天經地義,但在創作、制作等專業層面完全跟著投資人鼻子走絕對是死路一條。此外最好也不要再那么盲目地去跟風,什么古裝、驚悚、失戀??除非你真覺得自個能玩出新鮮的花樣來。引用我很欣賞的導演樸贊旭的一句話:好導演不會被市場所引導,而是敢于引導市場?,F實橫豎已經如此困難,就更加考驗電影本身的成色。對新人而言,拍你自己相信的東西更為重要,因為只有做出新東西,才可能開創出新局面,又才能反過來引導市場、觀眾還有投資人。當前的中國電影需要年輕一代更有擔當一些,要想面對挑戰,“我們必須勇敢、勇敢、再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