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計
2011年全國“兩會”上,部分代表、委員對一些部門“應付辦理”的現象表達了強烈不滿,與此相伴的則是一些議案、提案紛紛陷入“年年提、年年黃”的怪圈。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汪光燾所言:“國務院個別部門在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支持專門委員會辦理議案時存在推諉和應付,這是對人大代表的不尊重。”一些承辦部門“重答復、輕辦理”,或以“條件不成熟”之類的理由敷衍推諉,或以“正在研究”、“感謝關心”之類的答復虛與委蛇,傷了代表委員的心,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不滿。
應當看到,試圖扭轉“辦理不力”的積極信號已經出現。全國人大常委會自2005年起,每年都會篩選一些重點建議進行追蹤督辦。一些地方人大、政協也開始嘗試重點督辦、限期辦理、跟蹤辦理等機制。但這種“選擇性督辦”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督辦機制進行全面改革,勢在必行。
目前,議案、提案、建議能否得到善待,很多時候只能寄望于承辦部門的責任自覺甚至個別領導的開明重視,而“應付辦理”也無需承擔什么法律責任,代表、委員只能發點“不滿意”的牢騷。打破這一困境的關鍵是有效的問責機制,對于承辦部門拖延推諉的辦理不作為,代表、委員可以主動約見有關部門,當面溝通追問。人大則可以運用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罷免責任官員等剛性手段。遺憾的是,這些法定監督權在現實中甚少激活,恐怕這也是一些代表、委員建言獻策被置之不理的重要癥結。
一些議案、提案、建議辦理效果不佳,也與其自身質量有關。近年來各級“兩會”上,內容空洞、違背常識的“劣案”甚至“雷案”屢屢成為笑柄,如此怎能指望承辦部門結出辦理的善果?要矯治此類弊端,除了提升代表、委員的履職能力和責任感,也需嚴格審查機制。比如,立法議案應當要求提供翔實的立法論證和草案文本方能成案,建議、提案等應當征集一定數量的公眾附議,等等,以此阻擋那些質量低下、不符民意的“口號議案”、“標題提案”、“口水建議”。只有高質量的建言獻策,才能贏得承辦部門的重視,也才能使“正在研究”之類失去借口。
尤為重要的是建構社會化的監督機制,其首要突破口則是推進建言信息公開化,滿足公眾知情權。長期以來,議案、提案、建議大都處于封閉狀態,僅僅在人大、政協和承辦部門內部流轉,這就使建言質量和辦理質量都失去了外部監督。解決之道是全面公開代表、委員的各類建言,同時隨時公布承辦部門的辦理流程,使其接受公眾和媒體的常態、即時監督。如此,“低質建言”、“低效辦理”就難以蒙混過關,確因客觀原因難以高效辦理的,也能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寬容。
在信息公開化的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提高社會參與度,推動傳統的“閉門辦理”轉向“開門辦理”。除了邀請建言獻策的代表、委員直接介入,承辦部門應當通過民意調查、聽證會等民主管道,最大限度地汲取民意、平衡利益,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辦理結果。廣泛的公眾參與,既能使民意持續、長久地介入公共政治,也能孕育出事實上的社會化監督機制,對承辦部門可能出現的責任推卸形成更有力的制約。
一個公開透明、多重制約的督辦機制,才能使議案、提案、建議走出“應付辦理”的困境,從民意表達真正轉變為公共決策。而這樣的建言獻策效應,才是社會真正期待、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