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鴻福
針對“現在的人大監督太和風細雨”,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胡武偉,建議2013年的全國“兩會”設立質詢議程,至少半天時間。這一建議得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江的認可,他認為,質詢是人大行使監督權的一種重要方式,完全可以在人大的監督工作實踐中運用(《南方都市報》2012年3月11日)。
在全國人大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議政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質詢”的案例。1980年召開的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170多名北京團代表就寶鋼工程向冶金部提出質詢案,時任冶金部部長唐克為此親自到場答復,此案被譽為“共和國質詢第一案”;2000年,遼寧代表團代表就煙臺“11.24”特大海難事故對交通部提出質詢,時任交通部部長黃鎮東亦到會場應對。但有專家指出,這兩起案例并未被大會列入議程,僅是“詢問”而非質詢。
相對于全國人代會上“質詢”的“空白”,地方人大的質詢偶有出現,廣東、湖南、河南、江蘇等省曾出現過被媒體“熱炒”的質詢案。有統計表明,每年見諸報端的質詢案在10件左右。但質詢仍然處于“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況,有專家估計,最近30年,80%以上的各級人大常委會從未進行過質詢。事實上,這種估計也是過于樂觀。
質詢作為人大的一種重要監督形式長期“被擱置”,癥結在于質詢作為一種“剛性”手段,一旦運用勢必傷及“一府兩院”的顏面,在傳統文化及“怕影響關系”、“怕得罪人”等落后監督觀念的影響下,質詢權自然難以“步入正軌”。從現實情況看,在一些地方人代會上,即使有代表提出質詢案,也常常會被組織者通過協調處理,將代表質詢變通為“詢問”、“約見”等柔性監督方式,使質詢得以擱淺,得不到有效啟動。
胡武偉、李江等全國人大代表針對審議報告時的“一團和氣”的積弊,建議增加“質詢”議程,無疑具有積極作用。人大會議不是代表的“政治秀”,更不是公眾娛樂的“春晚”,而是民意匯聚、共商國是的“盛宴”。“學習報告”、“匯報工作”、“歌功頌德”無疑是對人大會議的褻瀆;而觀點的碰撞、思想的交鋒、利益的博弈,才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真正內涵。
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將依法開展專題詢問和質詢”。如今,專題詢問已經在各級人大風生水起、方興未艾。如何在專題詢問未果的情況下,進一步啟動質詢等更為剛性的監督手段予以追問,這是人大必然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鑒于全國人大的政治影響力,率先由全國人大破題,激活這一權力,然后通過其示范引領效應,“自上而下”有序推進,走向常態,這是現實語境下的民主期待,也是進一步激活代表履職熱情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