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林
(上饒師范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我國學術誠信問題的誘因與治理對策
余國林
(上饒師范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當前我國學術誠信問題泛濫成災的誘因主要有學術精神的缺失、社會功利主義的影響、學術資源分配利益失衡、學術評價體系不完善、學術監督機制缺位及對學術不端行為懲處乏力等。治理學術誠信問題對策是:培育學術精神和誠信理念;實施科學的學術考核和評價;強化學術監管機制;加大學術失信懲罰力度。
學術精神;學術誠信問題;誘因分析;治理對策
誠信是我國幾千年來一直崇尚的傳統美德。所謂學術誠信,是指研究者在學術研究中,既要求“真”求“新”,鍥而不舍地追求真理,深入探求自然界、人類社會的規律,又要守信譽、講道德,嚴格遵守社會學術規范,尊重他人學術成果。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術界廣大知識分子,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道德,不畏艱辛,頑強拼搏,為我國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近十年來,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學術界卻出現了十分嚴重的學術誠信問題。如論文論著抄襲剽竊,偽造實驗、調查數據,低水平重復,虛報學歷,成果摻水,內定和私分課題立項和成果獎項等,層出不窮,甚至連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長、博導、碩導和科研院(所)長都被曝此類丑聞。僅是2010年就出現了唐駿、汪暉、肖傳國、李連生和井岡山大學教師論文大批造假等嚴重的學術不端事件。學術界素稱“社會良心”和“民族脊梁”,學術界誠信問題的泛濫,說明了“社會良心”和“民族脊梁”出現了病變和扭曲。此問題如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但會嚴重制約科學進步,扼殺學術創新機制,阻礙學術的健康發展,浪費寶貴的學術資源,還會擊穿我國的道德底線,使整個社會道德文化出現“雪崩”,并將嚴重影響我國年輕一代學人的健康成長,使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和民族復興偉業化為泡影。因此,剖析學術誠信問題的誘因,探尋治理學術誠信問題的對策和途徑,意義重大。
1.傳統道德衰微,學術精神缺失。誠信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歷史上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都極力推崇誠信行為,如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孟子云“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這些至理名言都強調了誠信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準則,是處世之道、立世之本。但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這種樸素倫理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隨著自然經濟的全面瓦解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其影響也越來越衰微。學術精神作為一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對自然、社會規律的深入探索精神,是學術界在長期的科學研究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準則、認知理念和精神氣質。正是這種準則、理念、精神影響和激勵著一代代學人泊淡名利、不畏艱難、頑強攀登,取得自然、社會和思想方面的眾多成果。然而,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趨利主義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經濟、政治領域誠信失范的影響,學術界原有的道德觀念、價值準則也受到嚴重沖擊,學術精神正逐漸棄失。
2.研究心態浮躁,功利主義盛行。學術研究活動,是一項艱辛、枯燥、不能有半點虛假的探索工作。它既需要研究者具備一定才華和智慧,又要求其必須耐受住清貧和寂寞,要有那種“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的毅力和精神。然而在當今經濟轉型過程中,由于功利主義盛行,“一切向錢看”,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學術界有些人的價值觀也出現了扭曲,就像冒榮教授所說的:“學術界除了有愛因斯坦所講的三種人(第一種是為科學而獻身,第二種是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第三種是為了謀生)外,還有‘做學問不是為了學術價值、社會需要,而是以追求個人金錢利益、地位、榮譽為主要動力的第四種人’存在。”[1]而現在各高校、科研院所在職稱評定、業務考核方面基本上都以學術成果為主要依據,且職稱、學術成果與經濟利益直接掛鉤的評價方式進一步促使學術研究的目的、動機發生異化,導致研究者心態浮躁、急功近利。因此,少數學術水平低、耐不住寂寞又急于出成果獲取利益的人逾越學術道德底線,進行學術造假也就不足為奇了。
3.學術資源分配利益失衡,“馬太效應”嚴重加劇。學術科研領域的效率、公平如何處理,利益怎樣分配,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這些年大多數高校和科研院所為快出、多出成果,在學術資源的利益分配上,都制定了片面、過度追求效率的政策。“有的還要再給,并且多多益善;沒有的不但不給,反而連已有的還要剝奪”,“馬太效應”現象嚴重加劇,人為造成學術資源分配的利益失衡。學術成果多,可以評聘高一級職稱;有了高一級職稱,又可獲取更多的學術資源和經濟利益,甚至行政職位和權力。“十倍的利潤會使人瘋狂,百倍的利潤會使人敢冒砍頭的危險。”這種學術資源分配利益失衡和“馬太效應”現象的嚴重加劇,必定會刺激一部分人為經濟和政治利益,在學術科研活動中鋌而走險,舍棄誠信原則,去抄襲造假。
4.學術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學術(科研)考核指標過高。學術誠信的缺失,還與學術評價體系不科學、考核指標不合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目前的學術評價中,盛行一種以學術刊物、出版社的檔次來衡量論文論著水平和質量的方法。該評價方法雖然爭議少、操作方便,但問題是現在一部分所謂高檔次的核心刊物和出版社的學術成果,因其逐利導向也并不見得都比一般刊物和出版社的質量高。有很多學術水平較高的學者教授,出于經濟考慮,寧愿將自己的論文、論著投向收費較少或不收費的一般刊物和出版社。再一個問題是,現在的職稱晉升、等級評定和崗位考核,都有一個量化指標,需要多少論文、課題,必須完成多少科研任務,且每一職稱級別的工資、津貼差距又較大。職稱晉升和崗位考核實行量化考評是應該的,但問題是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下達的量化指標過高,正常情況下科研人員很難完成任務,且不少高校和科研單位對科研人員提交的學術成果又不認真審定、甄別,不管你是掛名的、還是抄來的、花錢買來的,只要是看到成果上有你的署名就行了。因此,這種難以完成的高指標和誘人的經濟利益,也迫使或引誘了不少人去抄襲、去造假。
5.學術監督機制缺失,對學術失信者的懲處乏力。這是我國目前學術誠信問題泛濫成災的最重要原因。現在我國教育部、科技部已出臺了嚴格的學術科研規范條例,大多數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都設立了學術委員會,有的還制定了本單位的學術規范細則。但是大部分單位的監督機制和制度是虛的,由于多種原因,主要是學術“利益共同體”原因,不少單位即便發現有人學術造假,甚至有人舉報也不去查處,對屬實的學術不端行為也都以“家丑不可外揚”為借口,以內部批評教育草草了事。如西安交通大學六名老教授從2007年開始聯名舉報本校教授、博導李連生在國家科技獲獎項目上造假,校方不但置若罔聞,還數次勸阻舉報。[2]可以說,學術監督機制的缺失、單位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對失信者懲處的乏力,直接導致學術不端者失信成本太低,甚至零成本,使學術不端行為肆無忌憚、泛濫成災。
1.加強誠信教育和培育學術精神,使之不想造假。學術不端問題首先因于學術界道德誠信和學術精神的缺失。因此,要有效治理學術誠信問題,就必須加強學術界的學術道德和學術精神的培育。我們首先要加強學術科研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的教育,要深入開展對知識產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等學術法規條例的學習,讓學者進行學術研究活動時,明確法規界限,增強法律觀念,加強道德自律,使學術誠信逐漸內化為其自身的一種需要、一種責任,使其對學術不端行為產生一種羞恥感,使誠信理念成為其道德人格的一部分,在思想上自覺筑起一道抵御造假、不想造假的堤壩。
2.科學制定考核指標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使之不必造假。這是有效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在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由于競爭,為了獲取更多的學術資源,提高本單位的學術地位和影響,都會將一些科研任務分解落實到學術人員身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制定考核指標、下達科研任務一定要合理、恰當,不能認為壓力越大、指標越高越好,而要根據本單位的現實條件和科研人員的實際水平,以大多數人“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為宜。否則,完不成指標任務經濟利益嚴重受損,就會誘發一些人進行低水平重復或去抄襲、剽竊。同時,對學術成果的評價,要科學,不能重數量,輕質量。現在國際上一些知名評鑒機構,對單位和個人的學術成果的評鑒重點都放在質量上,對成果數量都作了一定的限制。因為合理的考核指標和科學的學術評價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低水平重復和資源浪費,特別是科研人員通過努力能完成任務的就不必造假。
3.完善學術制度和強化學術監管,使之不能造假。布坎南指出:“在任何交易(或交換)中,個人參加者都可能有一種作偽、欺詐、騙取和違約的自私自利的動機。法律、習慣、傳統、道德、教訓——這些都是設計出來或演化形成以限制或控制這些短期私利行為的制度措施。只有這些限制制度措施的成功運用,從市場過程形成的自發行為才能使個別想像的個人價值最大化。”[3]我國現在雖有國家層面的各項學術規范制度,但各高校、科研院所還要根據本單位具體情況對之進一步細化,完善監管。一要建立學術公示制度和異議制度,讓學術活動和成果接受公眾的監督,以大量減少學術造假得逞的現象;二要建立學術責任制,對放任或失職造成學術不端事件的責任人進行追究。如規定碩導、博導對自己所指導學生的學術成果負有監督把關的責任。這樣可大大降低碩士、博士生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概率。三要開展學術批評,堅持在學術面前人人平等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對一些憑借權力、關系和金錢,撈取學術資本、榮譽的行為要制定有力措施予以揭露和批評。四要拓寬學術監管渠道,強化監管機制。學術監管要增加透明度,做到公平公開。我們可借鑒發達國家學術監管的經驗,在學術委員會下專設一個機構處理學術道德問題,如學術誠信辦公室,建立并完善舉報查處學術不端行為制度。通過這樣嚴格的學術管理制度和強有力的監管機制,使其不能造假。
4.加大學術失信懲罰力度,提高失信行為成本,使之不敢造假。這些年我國學術不端行為之所以泛濫成災,關鍵是對學術不端行為懲罰太輕,導致失信成本太低,甚至零成本。市場經濟中的逐利主義、拜金主義、經濟人思想,對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影響,人們從事或選擇任何一項行為時,都會對該行為的收益、成本進行比較和權衡,如收益大于成本,就會強化選擇該項行為;而當成本大于收益時,就會弱化或放棄該行為。所以說,我們要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蔓延,就要加大懲罰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加大懲罰力度對當事者是一種必要的懲戒,對他人來說也是一種有效的警示。美國學者杰里·加斯頓說:“懲罰從兩方面對社會的內在價值作出貢獻:一是消除過去的罪惡,其次是預防未來的罪惡。”[4]筆者認為,對于懲罰,還要根據失信行為的對象、程度,進行合理的、特別是有級差的懲處。例如,對于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畢業論文的不端行為,一般分別給予批評教育、警告或延期畢業即可,主要讓其認識錯誤、吸取教訓;對于青年教師輕度的學術失信行為,可給予暫延晉升職稱懲處,讓其深刻反省,引以為戒;而對具有高級職稱,特別是高校的校長、碩導、博導和科研院(所)長,則要予以嚴懲。就像方舟子所說的,學術界打假重點要打老虎,不能只打蒼蠅。因為校長、博導、碩導和科研院(所)長都是學術帶頭人,是示范他人的學術科研標桿,又已獲取了較多的學術資源和經濟利益,他們學術品行的優劣對社會影響極大。對這些人的學術不端行為,要像教育部所說的“零容忍”,不但要通報批評,讓其名譽掃地,而且要收回他們不應得的學術資源、利益和權力,讓其學術造假成本遠大于收益,使他們不敢造假。如2004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對重慶市委黨校的一位教授在一項國家社科課題成果中的嚴重抄襲行為,便給予了全國通報,并在五年內取消其申報該國家課題資格的處理。[5]這樣的處罰對造假者既有一定威懾力,對他人也能起到廣泛的教育警示作用。
[1]冒榮,繆榕楠.論學術腐敗的內在根源及社會控制[J],煤炭高等教育,2003,(1).
[2]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EB/OL].2010-3-20.
[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北京:經濟出版社,1989:89.
[4][美]杰里·加斯頓.科學的社會運行[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5]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關于鄧新民同志在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中存在嚴重抄襲行為的通報[Z].2004-9-16.
G322
A
1002-7408(2012)02-0011-02
余國林(1957-),男,江西上饒人,上饒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與教育倫理。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