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開艷
2012:增長動力和發展轉型
文/沈開艷
近日出爐的《上海經濟發展報告》,從縱覽全局的宏觀視角和“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出發,對2012年上海宏觀經濟走勢進行了判斷與預測,對上海產業結構、增長動力結構的轉型趨勢進行了整體分析,進而提出了上海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的總體思路。
根據“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經濟發展戰略要求,以及上海經濟運行的特點,“十二五”時期上海將加快推進“四個率先”、縱深推進“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
從國際經濟環境看,2011年,全球經濟雖有回暖跡象,但復蘇進程緩慢。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均未出現預期的增長率,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危機迭起。全球性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新興經濟體通脹率也連創新高,而這些國家一旦實施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增長速度將下降。據國際權威機構估計,隨著國際經濟復蘇態勢的逐步鞏固,國際經濟環境將在2012年下半年有所恢復。
另一方面,2011-2012年,國際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面臨重大調整。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信息技術、新能源等一些領域正在醞釀重大突破;發達國家實行“再工業化”戰略,全球產業格局將出現大規模分化融合。新的經濟環境既對上海參與國際競爭新格局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上海帶來了促進轉型發展的新機遇。
從國內背景看,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進入關鍵時期,創新型國家戰略深入推進,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我國面臨著輸入性通貨膨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通脹形勢非常嚴峻,“穩中偏緊”的宏觀政策調控使國內銀根緊縮,資金緊張,并進一步地導致經濟增速下降;人民幣匯率的持續升值給出口增長帶來更大壓力,經濟的結構性調整迫在眉睫。原材料、能源價格上升,加大了上海創新發展與產業轉型的壓力,特別是制造業面臨很大沖擊,產業結構調整更趨緊迫。
從2012年上海面臨的經濟發展形勢看,在新的國際國內大背景下,上海經濟增長動力結構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一動力結構的轉變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
上海依靠大規模投資支撐經濟發展已難以為繼,經濟增長缺乏強勁的新支撐點,產業結構不得不加大調整力度;從出口來看,由于歐、美、日等主要海外市場復蘇乏力,短期出口預期不甚理想,因此,上海經濟傳統的外需推動模式難以維持,外部需求不會有明顯增加。在投資、出口雙重乏力的情況下,上海必然面臨經濟增長動力和結構轉變的突出問題。
另一方面,上海已率先步入后工業化階段,肩負著率先推動產業轉型的重任;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型,是上海經濟發展不容回避的問題。與此相應的,帶動上海經濟增長的工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三大引擎中短期動力已顯不足。
在新的階段上海必須盡快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消費拉動的新動力結構時期,這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上海當前已步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二是國家對上海“四個率先”的戰略要求使然,三是后危機時期國際經濟形勢帶給上海的壓力和沖擊力,四是國際產業體系面臨重構,上海需要高端融入新的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因此,在這一戰略轉型的過程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產業轉型及重點產業的發展是必由之路。
從產業發展方向看,2012年,“大虹橋”規劃項目、“大飛機”項目、“迪斯尼”項目等一些重大投資項目全面推進,將對上海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深遠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1992年以后,上海的高速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投資的擴張,是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對上海而言,雖然投資對經濟的貢獻很大,但城市基礎建設與工業投資的持續擴張難以長期維持,仍然需要通過擴大消費彌補投資需求的下降。而2008年以后上海的經濟下滑,實際上是投資與消費放緩的共同結果。
從投資來看,2011年上半年,上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2010年同期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其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下降幅度很大、工業投資也有一定下降,僅有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所增長。本來預計2010年世博會結束后,2011年一些因世博而停止開工或暫緩開工的投資項目將會有一個反彈性增長,但事實上,世博會結束后,上海的基礎設施投資不升反降。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整體仍將會有所下降。
從消費情況看,后世博階段,社會消費會回歸正常狀態,并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態勢,同時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的貢獻。
從投資與消費需求的規模和結構及其發展變化的趨勢看,導致其變化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投資主體(經濟類型、行業)和資金來源結構的變化,二是投資空間結構的變化。通過與國外城市發展過程比較可以推斷,雖然在中短期內,投資需求仍是支撐上海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但從長期來看,其對上海經濟的推動作用相對以往將有所減弱。
但是,與國際大都市相比,目前上海經濟增長的這種主要由內部的消費與投資來驅動的模式,仍屬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發展方式。上海經濟中的“外部需求”(貨物與服務凈流出)規模很小,尚不足1000億,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相對也較小。這不但與上海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適應,也制約了上海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在未來上海經濟發展過程中,上海應重點考慮如何擴大“外部需求”問題。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雖然上海仍然受到經濟轉型、成本上升、匯率上升等因素影響而存在較大的出口壓力,但隨著危機的逐漸減緩,海外經濟緩慢復蘇,上海進出口貿易再次呈現復蘇跡象。2011年上半年,上海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達20%左右,其中進口增長超過了出口增長。從2012年的趨勢判斷,在出口與引進外資開始緩慢復蘇的大背景下,上海的服務貿易開始崛起,服務貿易增長速度迅猛,并將步入戰略機遇期,服務貿易將和出口、引資一起成為未來支撐上海經濟發展的新增長動力,成為上海經濟增長的突出亮點。
當前,國內通貨膨脹形勢居高不下,本輪的通脹主要屬于輸入性通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脹。反映出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即使生產領域大幅度提高產能,甚至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都無法遏制價格上漲的勢頭(而不像需求拉動型的通脹,產能過剩會導致價格的下降)。通脹帶來上海制造業成本的不斷上升,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上漲遠高于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指數;與企業資金利潤率相比,利率的不斷上升以及年內還將有多次加息可能的預期,使得企業的資金成本大幅上漲。成本推動的通脹無法遏制價格上漲的勢頭,結果要么是制造企業的利潤空間被迫收窄下降,要么是價格指數持續上升。因此,在當前高通脹的情況下,最好的出路一是大力發展一些對能源、原材料依賴程度小,價格波動對之影響幅度相對較弱的現代服務業(因現代服務業主要依靠人力資本的推動);二是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由傳統低附加值制造業向先進的高端制造業轉型。
另一方面,從上海現有產業結構和產業能級看,一大批制造業環節不斷外移,上海部分產業領域出現“空洞化”的隱憂——迫切需要通過大規模創新產生更多具有主導性功能的新經濟增長點,并實現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的轉換。但客觀來看,上海仍存在創新環境有待改善、創新人才資源不足、創新創業活力不足、科技轉化效率不高等瓶頸問題。
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障礙包括:三產比重雖有提高,但仍無法跟發達國家相提并論,離形成服務經濟形態為時尚早;三產內部仍以批發、零售等傳統服務業為主,代表現代服務業的運輸倉儲、租賃商務、中介服務等比重不高;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能耗高,對原材料消耗大;產值規模與增加值規模不匹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等產值規模大的產業增加值和利潤小,而增加值相對較高的產業,規模卻不大。
為此,2012年上海將處于動力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傳統增長動力的日益衰竭迫使上海必須從“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從全局視野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尋找經濟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換的路徑與機制,使上海盡快進入服務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對“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重墨,并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的目標。長期以來,上海肩負著產業發展與創新示范的雙重任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更具有緊迫性。上海“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在未來五年內,上海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先導產業,力爭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引領區。
當前,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9個重點領域發展快于全市產業增長速度,2010年9個領域實現的增加值約占全市GDP比重的12%;2011年,重點領域進一步擴容到“9+3+2”的格局,產值將超過1萬億元。經過多年的引資、培育和提振,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不斷提升,增長速度加快,已成為上海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域與格局不斷優化,部分產業技術水平在國內外呈領先態勢。
“十一五”期間,上海生產性服務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已成為上海現代服務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5年來年均增速超過15%,高于全市工業和服務業的增長速度。
“十二五”期間,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將依托城市功能提升、市場需求引導和新技術應用,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推進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增強服務業輻射能力。從城市轉型的角度出發,適應信息技術與分工方式的演變,上海生產性服務業下一步發展將重點圍繞制造企業集團向總集成總承包商轉型模式、平臺型模式、外包型模式和嵌入型模式四種創新模式,從突破制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稅制瓶頸等出發,優化提升產業整體發展環境,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真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的重要動力源泉。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