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編輯:王清穎 wangqy1012@gmail.com

·本刊分別在2011年第10期,2012年第2期刊發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張立偉研究員的文章《撤掉電子版 拯救紙媒》《紙媒防御戰的第一塊盾牌——二論撤掉電子版拯救紙媒》,文章刊發后,在業界引起廣泛討論,本期刊登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商榷文章《“撤掉電子版”能拯救紙媒嗎?》詳見內文第84頁。歡迎大家繼續見仁見智。
·受眾對2012年全國兩會有何期待?最關注那些熱點話題?本期刊登《從2012地方兩會熱點話題看全國兩會報道關注重點》一文,以期對2012年全國兩會報道有所助益。詳見內文第22頁。
·又逢“三·八”,怎樣既出色工作,又活得精彩?比例越來越高的女新聞工作者們有哪些所思、所想、所盼?相關文章見第50頁。
·2月10日揭曉的第55屆“荷賽”獎特點何在?與往屆有何不同?專家怎樣評述、解讀?本刊第一時間進行了權威訪談。王瑤、王文瀾的文章詳見內文第32頁。
@中國記者雜志:【《中國記者2012年第2期刊文《2011——那些讓我們永遠懷念的新聞人的事與情》】紀念2011年離世的四位新聞人:黎星、唐為忠、許春、楊光。向他們致敬,以期互相砥礪,繼續前行。
@于陸:流淚,向他們致敬,但是新聞人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四葉草的穎子:黎星腦溢血逝世于華盛頓,一位令人尊敬的女性,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輩。
@車吉爾:從雜志上才得知楊光兄去世,不禁震驚。多年前曾與楊光兄出差同住一室,當時他說曾希望與女兒外出時看著像兄妹,但在女兒長大后卻發現自己老了。人生無常,楊光兄安息。
@BJ大河馬:向他們致敬~
@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收到雜志,放下一切,一氣呵成讀完了這一組并孫老師的文章《“不能再給你們上課了,對不起同學們”》,剛把眼淚擦干。我能體會到你們在編審時的心痛感受,我替許春和孩子謝謝你們。”(天津日報社職工、許春的大學同學、他們兒子的母親,在給本刊的短信中如是說)
@中國記者雜志:【《中國記者2012年第1期刊文《柴靜如何看見》】【對話柴靜】關于柴靜的文章已經很多了,但喜歡柴靜的同學們,主要是欣賞其在節目中表現出的一個記者所應有的情懷、思考與見地。所以,我們與柴靜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業務”交流,與讀者諸君分享。文章比較長,如果您有興趣,可保存下來,找個充裕的時間慢慢看。
@走走1123:很認真很仔細地看了,有一定的啟發,喜歡柴靜。
@北大媒介觀察 :從“新聞調查”“面對面”再到“看見”,與柴靜分享她一路走來的故事與思考。
▲現在,文化跟著什么走?是跟著產業和財富走的。有一個判斷,中國產業走出去,中國的投資走出去,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我們的文化才會形成一種勢頭。
——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譚躍在一次出版傳媒企業“掌門人”與記者的見面會上說
▲對經營管理團隊的股權激勵是經過了國外發達經濟體和成熟資本市場長期檢驗的制度,但在國內出版傳媒行業尚未進行嘗試。由于缺乏股權和期權激勵,境外券商和股民對出版傳媒上市集團的經營管理團隊的穩定性、經營戰略的可持續性帶有某種觀望和憂慮,不敢輕易把資金投給出版上市公司,所以在上市出版傳媒企業實施股權激勵是緊迫的與必要的。
——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榮儉在出版傳媒集團資本運營研討會上的發言
▲走出去不應該急功近利,不應該太過于強調自我。有些剛性的東西固然要堅持,但要考慮親和力,要考慮西方的接受度和閱讀習慣,中國的東西要讓西方人感到親和,如果一開始就強調中國文化有多強大,這會讓西方人感到反感。
——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拓展部主任、譯林出版社總編輯劉鋒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2月28日至29日。中宣部在京舉行第九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出席論壇并講話,強調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全社會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激揚人民心中蘊藏的美好思想品德,煥發人們建設文明風尚的巨大熱情,把公民道德建設不斷引向深入,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撐。
2月29日新華社播發了長篇通訊《永恒的召喚——雷鋒精神世紀交想曲》(作者:李從軍 張嚴平 趙 承 肖春飛)
今年是雷鋒去世50周年,也是毛澤東主席為雷鋒題詞的第49個年頭。1961年5月5日,《人民日報》第一次刊發關于雷鋒的報道《苦孩子成為優秀人民戰士》, 1963年3月5日又在頭版刊登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雷鋒雖然去世50年了,但雷鋒精神歷久彌新,媒體也與時俱進賦予了新的思想文化內涵。近期,國內多家媒體紛紛開設專欄或專題進行報道。
引自央視“新春走基層”體會:哪里遇到有困難的群眾哪里就是基層,哪里有需要解決的困難與問題哪里就是基層,哪里有老百姓的關注、關心哪里就是基層。
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當我們用百姓情懷去觀察社會,真實記錄和傳播普通百姓的動人故事并引起共鳴時,其實是在呼喚社會的共同價值觀,這是更好的正面報道。”

□ 2012年2月28日,一艘平底船載著一個巨型奧運五環彩燈在泰晤士河上巡游,慶祝倫敦奧運會倒計時150天。(新華社/發)
近日,網易在北京正式發布了2012倫敦奧運報道戰略,首次將iPhone和Andriod智能手機平臺提升為奧運資訊傳播的主要平臺,而據《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包括搜狐、騰訊等在內的門戶網站也已經對奧運報道戰略進行了部署。2012年各大門戶網站在奧運報道這個激烈的競爭環節上,必定會展開更加具有突破性的“戰局”。
▲刻意求新是記者的一個障礙,千萬別在做一個報道之前,尤其是在已經被做過一萬遍的人物上要求與眾不同,這個想法很危險。我們要做的恰恰是尋常,而不是獵奇。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看見”欄目主持人柴靜在接受《中國記者》雜志采訪時說
▲媒體的立場應該是建設性的。真實和善意是媒體的底線。失去真實性的新聞即使再新鮮也名不符實,失去善意的媒體即使有再多關注也有負社會瞭望者之名。
——2月20日,《人民日報》就某些媒體熱點報道不實、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發表評論文章《媒體,請守住真實和善意的底線》
▲調查記者最忌諱滿腔熱血道德感過剩,滿足于對準政府和公權力開火,自感暢快淋漓。做新聞時你最好自問:你可有洞悉真相背后邏輯的能力?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張志安在新浪《對話傳媒人》微訪談中談如何做好調查記者
▲網絡媒體一方面可以披露傳統媒體看不到的某些真相,推動輿論監督;另一方面披露的信息又真真假假,甚至無中生有。人肉搜索的濫用,在自娛自樂中惡搞他人;對持不同意見的人的隱私和應有的自尊無限制的"狂轟濫炸",都是非理性的。維護民眾尊嚴,傳統媒體更要講擔當。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在微博上談新聞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