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 李海燕
(作者是《大眾日報》記者)
編 輯 吳長偉 mailv@xinhuanet.com
這是一位記者的答記者問:
問:“你寫新聞有什么訣竅?”
答:“用腳底板寫新聞。”
問:“你最初的新聞理想是什么?實現了沒有?”
答:“一開始想當大記者、名記者,沒想到跑了11年社區,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記者’,這不但是新聞理想的實現,更是新聞理想的超越。”
問:“如果有年輕人想要做記者,你會對他說什么?”
答:“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適合當記者;如果想發財致富,請不要當記者;如果對苦難冷漠,就不配當記者。”
這位答記者問的記者,就是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濟南市人大代表、《齊魯晚報》社區記者張剛。
做什么樣的記者——
在這個全媒體、自媒體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記者?
張剛性格沉穩,很少聽見他高聲說話。可泥人也有個土性子,2000年從蘭州大學新聞系畢業考進《齊魯晚報》,報社沒按慣例給他分“口”,卻讓他去跑社區,張剛就沒掩飾住心里的失落:心目中的記者,應該是見大世面,報大事件。跑社區和大爺大媽打交道,既沒面子,恐怕也難有什么出息。
盡管并不十分情愿,性情堅忍的張剛還是決定試一試,先跑起來再說。
第一次到青年公園街道槐蔭廣場社區建立聯系點,居委會主任何希梅用疑惑的眼光看著他說:“哎喲!多少年了,我們這里從來沒來過記者,省報記者能到最基層的社區來?”人家的懷疑反倒激起了張剛的犟勁兒:“這社區我還跑定了。”
一輛自行車、一張地圖、一瓶礦泉水,是張剛跑社區的基本裝備,很快,最初聯系的槐蔭區12個街道辦事處、120多個居委會都留下了張剛的足跡。
在妻子牛曉玲眼中,張剛是個“錯時癥”患者:“人家都是8小時工作制,他呢,正好顛倒了,早晨7點出門,晚上十點十一點回來,我和孩子,有時一天和他不照面兒。”
為了配合張剛的“錯時癥”,剛結婚的那幾年,牛曉玲雙休日的節目就是和張剛一起去采訪。牛曉玲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3年夏末,張剛騎自行車帶著懷孕4個月的牛曉玲準備去醫院做例行檢查,突然大雨如注,地勢低洼的濟南北部有幾個地方被水淹了。雨勢稍減,張剛帶著牛曉玲直奔被水淹的白鶴莊一帶。醫院沒去成,現場新聞發回了報社。
在同事眼中,張剛也非“正常人”。“如果說晚報記者個個都是工作‘超人’,超時的‘超’,張剛就是工作‘狂人’。最多時一天寫十幾篇稿,一個月發近百篇稿。”張剛的同事小董,形容起張剛來繪聲繪色。
如果你說張剛敬業,他的回答讓你一愣:“干這點活,累不著。在我老家一些地方,想喝口水都得挑、著擔子上坡下嶺走幾里路。咱從小干過農活、糧管所扛過200斤糧袋的人,寫個稿能累著?”
一個勤字讓張剛敲開了社區的門,“有事找張剛”成了不少社區居民的口頭禪。時間長了,本來是到社區找“稿”的張剛,卻有了意外的收獲——認親。
“老牛去年‘七一’走了。”說這話時張剛眼圈一紅。多年前,在槐蔭區振興街采訪時,居委會主任韓秀芝把張剛領進了牛漢武的家。老牛因車禍成了植物人,妻子趙俊英辭了職,一邊侍候丈夫,一邊靠賣包子維持生計。在趙俊英的悉心照料下,老牛奇跡般地蘇醒了。長篇通訊《真愛喚醒植物人丈夫》見報了,讀者們給老牛家捐了錢、送來了輪椅。工作結束了,張剛和老牛家的緣分沒有斷。到社區采訪,張剛總要到老牛家看看,有空,就推著老牛出來走走。妻子牛曉玲也經常跟著張剛一起去看老牛,就像走親戚。過節單位發點魚、發捆蔥,自己不吃,拿到老牛家去了。
自己挑著千斤重擔,張剛卻習慣了隨時伸手扶別人一把。去天橋區一所小學采訪被民警解救的孩子小燕子,幫她墊上生活費;去市立一院采訪受傷的民工,給人家墊上藥費。要知道,那時的他上大學時欠下的4000元債務尚未還清,老家的弟弟妹妹上學需要學費,妻子剛到濟南一時還未找到合適的工作。
居委會的何姨、陳大姐,剪紙的欒大娘、做馬扎的陳大哥,還有擺小攤的、開出租的……十一年社區跑下來,西北人張剛在濟南的“親戚”多得數不清,個個親得不得了。當然,也有人說他傻:“張剛,有人當記者收紅包、拿車馬費,你可倒好,啥都自費,還倒貼,圖什么?”張剛說:“拿那幾個錢富不了,別說別人,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幫這幾個錢也窮不了,圖個心安。”
做什么樣的新聞——
有什么樣的記者,就有什么樣的新聞。一如人品支撐作品,作風決定文風。
2000年張剛開始跑社區時,社區還是個新概念,什么是社區新聞,社區新聞怎么寫?沒人能告訴張剛。
張剛一頭扎進社區,從好人好事寫起。可是幾篇倒金字塔結構、“五個W”俱全的稿子寫出來,卻遭了批評:同事說僵硬,讀者不愛看。張剛不氣餒,有事沒事就泡在社區,細心觀察,耐心體會。幾篇白描式的現場新聞一見報,同行稱贊,讀者愛看,張剛一下子找到了社區新聞的感覺:社區滿眼是新聞,但不能用套話、官話寫,寫法不換、角度不轉,老百姓沒法看。換了、轉了,不但能發,還能上頭條、評好稿。
在晚報發出第一篇重頭稿的過程,張剛至今歷歷在目。離春節還有幾天了,張剛從部門主任手里接過200元錢,也接過了一個新任務:當一星期水果販,寫篇體驗新聞。
販水果,得有輛三輪車。好容易才找到租三輪的地方,交上押金推出來,才想起自己還不會騎。找了個空場,練了大半天,總算能騎著三輪走了。第二天凌晨4點即起,5點鐘,張剛滿頭大汗趕到位于八里橋的水果批發市場,卻發現來晚了,好幾種水果已經批發完了。第三天起得更早。
終于能出攤了,沒想到又遇上了難題:偏僻的位置沒買主,稍好的位置都讓別的小販占了,想搭邊兒立刻就被人攆走了。
白天出攤賣水果,晚上除了記筆記,就是躺在出租屋的小床上,一邊聽著收音機里《常回家看看》的歌聲,一邊流眼淚,除夕的鞭炮聲,就像炸響在張剛的心上。
一周后,一篇6000多字的體驗新聞見報了。很長一段時間,張剛做體驗式新聞上了癮:搬家工、送水工、環衛工、動物飼養員……張剛和底層百姓的距離,報紙和底層百姓的距離,就在這一篇篇報道中越來越近。

□ “張剛大篷車”團隊。
對社區的人越來越熟,對社區的事了解越來越深,但一度張剛也很困惑,如何從柴米油鹽、路燈井蓋的瑣事中跳出來?
一次又一次的采訪中,張剛漸漸悟出,一名優秀的記者,要深入現場,更要跳出現場。記者的力量來自手中的筆,來自他身后的媒體。這力量,要用來解決百姓一時、一事的困難,更要關注帶有普遍意義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
做介入式新聞,張剛連續多年跟蹤報道下崗女工胡立華,尋銷路、找資金、倉庫失火后如何重新站起來,每一篇稿子都直指下崗再就業、創業難題。做介入式新聞,通過《守著公交站,坐車卻犯難》的報道,協調相關部門解決了西周社區周邊6000多居民乘公交車要走半小時的難題。做調查式新聞,張剛與同事持續追蹤泔水豬,連發十多篇報道,直至引起中央高層批示,8部門聯手徹底根治泔水豬;做調查式新聞,張剛與同事追問《小巷總理為何流失》《居委會為何進不了高檔社區》《業主和管家紛爭幾時休?》直至這些問題得到了全部或部分解決。
做什么樣的媒體——
媒體是產業,更是輿論陣地,還是社會良知。有什么樣的媒體,就塑造什么樣的記者,報道什么樣的新聞。
在山東新聞界,張剛不是一個個體,張剛是一種“現象”。
跑社區一年,鑒于張剛在百姓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齊魯晚報》專門開辟了“張剛在您身邊”專欄,這是《齊魯晚報》創刊以來第一個以記者名字命名的新聞專欄。張剛“社區記者”的大名片也掛進了多個社區。2002年2月,山東省、濟南市新聞界、理論界專門召開“張剛現象理論研討會”,探討張剛現象對于媒體踐行“三貼近”的意義和推廣價值。2003年,張剛當選濟南市人大代表。
2004年初,《齊魯晚報》成立了“張剛工作室”,從單打獨斗到帶領一個團隊,張剛把自己總結的胡同記者“六字訣”:認準一個“苦”字,落腳一個“民”字,做到一個“實”字,堅持一個“廉”字,突出一個“新”字,咬定一個“學”字,傾囊傳授給了工作室的年輕人。一個張剛,帶出了一群“張剛”。
2010年3月7日,一輛特別的“大篷車”徐徐“開”進了濟南市七東社區,《齊魯晚報》新聞服務社區項目——“張剛大篷車”正式啟動,張剛服務社區的平臺再次升級。
從自行車到大篷車,是張剛自我突破的結果,更是《齊魯晚報》落實“三貼近”的又一次創新和探索。“利用媒體平臺,整合社會資源,主動為百姓服務。” 這是“張剛大篷車”的訴求。
為市民免費檢測食品安全、網購維權大講堂、幫貧困母親圓夢、帶貧困學子游世博、新春送暖……每個活動,都踩準了市民的關注點、社會的興奮點,“大篷車”的品牌迅速叫響了。
上了“大篷車”的張剛,更忙碌了,策劃活動,他要出主意、想辦法;活動現場,他是總指揮;哪個環節缺人手,他立刻又成了補崗的小工。
活動越搞越大,“張剛大篷車”開出了濟南,開向了聊城、濟寧。人氣越來越旺,張剛大篷車吸引了一批規模龐大的鐵桿“車迷”,每場活動,都有身份各異、年齡千差萬別的“車迷”志愿者義務來幫忙。越來越多的單位開始主動找上門來,把“張剛大篷車”當做為市民零距離提供貼心服務的切入點。目前,“張剛大篷車”與25個職能部門簽訂了共建協議,未來一兩年內,將建100個聯系點,把服務送進全濟南400多個社區。
“張剛大篷車”像一塊磁鐵,凝聚起一股服務基層、服務百姓的強大力量。“張剛大篷車”更像一座橋梁,在轉型社會的復雜局面中,擔當起疏通民意、聯通上下、構建和諧的責任。
其實,“張剛大篷車”只是《齊魯晚報》擔當社會責任、以新聞服務民生的一個側面,但百姓們的態度,卻為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媒體做了最好注腳。在不久前舉辦的“張剛大篷車”百期座談會上,熱心讀者自發給“大篷車”送來件件樸實無華的禮物:一個自編的中國結,一袋自家種的小石榴,一沓環保垃圾袋……更多的讀者,送來的只是一句囑托,一條建議,但這感情,這信任,是對媒體的最高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