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查本恩
(作者是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廈門日報》首席編輯)
1.正面報道為主。慈善事業在我國起步較晚,慈善新聞的報道主要以正面為主,特別是2009年以前,絕大多數慈善新聞是正面的。究其原因,一方面與我們對慈善精神大力倡導有關,另一方面與國家和社會對慈善行為的鼓勵有關,媒體堅持多報正面、感人的人物和故事,以起到弘揚社會正氣的作用。
2.批評報道增多。到了2009年,慈善新聞的報道開始有了很大變化,批評、質疑類新聞隨之增多。特別是富人“詐捐”“裸捐”等事件的連續發生,引發輿論對富人慈善行為的質疑。從《環球慈善》雜志評出的2009中國十大慈善新聞來看,正面非正面基本各半。第二屆中國公益新聞年會評選出的2009年年度十大公益新聞,正面與非正面的比例是6:4。較之以前近乎清一色的正面報道,批評和質疑明顯增多。
1.求助類報道是慈善新聞報道的常規動作。對大多數媒體來說,特別是地方性媒體,慈善新聞報道主要集中在日常的求助類報道。
求助報道大致包括三種類型:助學、助困和助患。其中助學和助困多有時間性,且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一般比較容易實現,媒體也愿意介入報道,比如廈門市慈善總會和廈門晚報聯手的“崗位助學”和“慈善年夜飯”活動,主動為困難學生和家庭送溫暖。
“助患”是最常見的慈善新聞品種,多為一事一報,講故事為主,以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幫助。許多遭遇大病的市民和外來工會主動向媒體求助,媒體一般都會報道,但也出現了一種“同情心疲勞”現象,即讀者見到了這類報道,捐助熱情不如以前那么高,而對于媒體而言,這類求助新聞報道得越多求助者越多,最后報不勝報。媒體和讀者對大病患者的同情心有時甚至還會被人鉆空子。
2.重大災難性報道是慈善新聞報道重點。這類報道因為事件本身的新聞性,媒體都舍得投入人力財力和版面,最大特點是聚焦、量大、質高、效果好。
在重大災難性報道的視角上,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受災者的遭遇、救助者的故事和媒體發動的救助。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報道新聞事件本身,所有媒體都發出了救助災區的呼吁,并積極參與和組織各類救助活動。

3.地方媒體對慈善事業缺乏監督。在慈善新聞的報道中,地方媒體幾乎都是正面報道各類慈善行為和活動,少有質疑和批評。
但全國性媒體因其不受地方主管部門的束縛,在正面報道的同時,敢于大膽批評和監督,推出了許多關于“問題慈善”的報道。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輿論焦點。
1.報道內容:從講述感人故事轉向聚焦爭議性事件。2009年之前,報道各類求助、捐助的故事占絕大比例。如2006年《人民日報》的慈善新聞,近九成是捐助類新聞,同年《廈門晚報》的慈善新聞,捐助類新聞則超過九成。特別是2008年汶川地震,這類新聞的報道達到高潮,筆者對2008年中華慈善新聞獎獲獎作品的統計發現,捐助類的新聞占九成。
但在2009年,媒體開始對富人做慈善的目的、動機予以質疑,注重爭議性慈善事件的報道。
可以說自2009年之后,媒體注重爭議性事件報道的延續,影響面和關注度也遠遠超過前面幾起。
2.報道指向:從單純揭露轉為揭露與反思并重。“郭美美”“盧美美”事件之前,媒體對慈善行為的質疑和批評多集中在富人和明星的“詐捐”和“假慈善”上,激烈一點的是對慈善體制的質疑,少有集體炮轟慈善機構的,點名批評中國紅十字總會,更是罕見。
例如,2001年《南方周末》推出報道《跨國調查“中國母親”胡曼莉》,揭露中國創辦民間慈善機構的第一人胡曼莉利用收養孤兒名義聚斂錢財。2002年再次推出《“中國媽媽”胡曼莉再調查》,進行進一步的揭露報道。2004年,中央電視臺“社會記錄”欄目和《南方周末》一齊報道了此事。最終,“陽光兒童村”被政府接管。
最近兩年,媒體在對慈善事業進行批評監督時,不再一味地揭露內幕,而是將新聞的意義推向深處——反思慈善體制。早在2007年,就有文章呼吁,不能將慈善之痛一味歸咎于企業家,而是“更應該討論制度的缺失,而不是企業家的道德良心”。
2010年9月,壹基金創始人李連杰在接受中央電視臺和《南方周末》等媒體的采訪時表示壹基金可能會死,引發輿論對我國慈善制度的反思。《經濟觀察報》發表社論《誰妨礙了我們慈善》,指出慈善制度的不完善,即未建立回報慈善的稅務體系:一是善款會被作為政府非稅收入入賬;二是將善款捐贈給非政府認可的機構時,被課以重稅;三是捐款可能被濫用或被貪污,難以按照捐贈者意愿送到受困者手中。
3.報道角色:從單純報道者向參與者組織者轉變。最近幾年,媒體在對慈善新聞的參與和報道中,角色發生變化,即不再局限于一報了之,而是更主動地介入,既宣傳報道,又以組織者身份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媒體在慈善新聞中的角色已從單純的報道者向報道者兼組織者轉變。
這種轉變主要有幾種方式:一是媒體主動出擊,參與舉辦慈善活動,如重慶電視臺打造的慈善欄目“大愛中華行”,在汶川地震救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成立專項基金,救助弱勢群體,如《南方都市報》、騰訊網、《廈門晚報》等許多媒體都成立各類公益慈善基金;三是打造自己的慈善品牌,凝聚愛心,如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廈門日報》的“感動廈門”和“新春慈善快車”等。

▲2012年2月23日,在韓國山地城市平昌的滑雪旅游點,大約3000名BAEKSEOK大學學生創作了一滴血形狀的宣傳物品。韓國紅十字會和大學安排了這一活動,旨在鼓勵獻血。(新華社/發)

▲ 2011年6月22日,“郭美美”在微博發表聲明,澄清自己與中國紅十字會的關系。(張宇/攝)
我國慈善新聞報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走向令人樂觀,但也存在不足,比如監督仍顯不足,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受助者自尊的傷害等。
1.監督缺位與過度監督。在慈善新聞中,媒體對慈善新聞的報道長期以來很好地扮演了信息傳播者角色,但卻忽略了媒體的監督角色,只是到了2009年之后,這一角色才被喚醒,對慈善事件和慈善人士、機構的批評和質疑有所增多,但仍顯不足,即日常監督不夠,比如對慈善機構的善款去向缺乏持續的監督。另一方面則是過度監督,主要體現在慈善機構和慈善人物身上。比如郭美美事件,媒體不少祭出了圍剿的大旗,對慈善機構窮追猛打,將紅十字會一棍子打死,而且出現了打擊面過大,傷及整個慈善事業,給人以所有慈善機構都已喪失信用的印象,致使民眾對慈善事業失去信心。在郭美美事件的報道中,應該有一種更為理性的聲音,告訴民眾,不是所有慈善機構都是如此,不是每筆善款都被拿去腐敗和揮霍。
2.對受助者的無意傷害。在慈善新聞的報道中,報道者無意中會對受助產生傷害,特別是媒體不經意間表現出的居高臨下姿態,會讓受助者感到壓力,感到愧疚和欠人情。事實上,真正發自內心的慈善,是讓受助者沒有心理負擔地接受幫助。所以,媒體應采取平視的態度,不是讓他們感謝我們,而是讓我們感謝他們接受了幫助。這樣,受助者才不會有過大的心理壓力和歉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