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萬小廣
寧波各報在新媒體的建設和探索方面已經邁出較大腳步,不僅在新媒體業態方面實現全領域覆蓋,包括新聞網站、手機報、戶外大屏、媒體微博、移動客戶端等,而且在內容建設與經營上積極創新,涌現出很多有特色的新媒體項目。
在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只有提供權威信息、紓解社會情緒、構筑社會溝通平臺,才能保持主流媒體地位。中國寧波網是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建設的龍頭,也是少數幾家躋身于當地主流媒體的地方新聞網站之一。該網站以“政治家辦網”為發展理念,將網絡新聞宣傳主陣地、網絡問政平臺以及地方互動服務社區作為三大發展方向。
2011年8月上旬起,中國寧波網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首頁頭條區重點推出了《文明城市需要“老何說和”》系列報道,深入介紹民間調解組織“老何說和”在調動基層“資源”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的示范意義,不僅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也獲得當地領導的肯定。相關評論作品《“老何說和”說了些什么?》還獲得今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一家城市新聞網站能連續兩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而中國寧波網2011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對話”欄目,則彰顯了其在網絡問政平臺上的探索。欄目包括“網上發布廳”“網絡問政”“熱點民生”“記者追蹤”等各具特色的板塊,旨在構建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互動平臺。市各職能部門專門設立網上發言人,以“對話·網絡發布廳”為平臺,回復網民關心的問題。網民的參與熱情十分高漲,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相關板塊的頁面點擊量從22萬次增加到51萬次,增長了130%。
中國寧波網還在區域生活信息服務方面下工夫,旗下的天一論壇目前已有注冊會員80萬,日均發貼2.5萬,日均點擊近300萬人次。整個網站提供的信息服務涵蓋了衣、食、住、行、醫等十余板塊,涉及市民生活各方面。
網絡新媒體的崛起對傳統報業的新聞生產流程構成很大挑戰。新聞采編模式直接決定著新聞生產的效率與效果,成為新舊媒體競爭的最前沿。近年來,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重視對新聞采編數字化轉型的探索。集團不僅自主設計研發數字技術平臺并投入使用,而且還成立了全媒體記者部,在新媒體采編流程再造方面進行積極創新。而最新的案例則是其首創的iPad移動采編系統。
2012年7月初,《寧波晚報》基于iPad的移動采編系統正式投入使用。采編人員可以憑借iPad,隨時隨地完成發稿、編輯、大樣審核、簽發等業務流程,實現與現有的數字采編平臺無縫對接。而早在2011年4月,《寧波晚報》就與中國移動合作開發了一套手機遠程發稿系統,但這套系統只能供記者通過網絡向數字采編平臺發稿,功能相對單一。這套移動新聞采編系統具有諸多優點。《寧波晚報》總編輯許財寶說,“就新聞采編而言,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發現比iPad更好的移動設備。iPad比較輕,電池續航能力強,開關機比較方便,非常適合作為新聞采集工具。現在每個編輯記者都是帶著iPad出去的,隨時隨地可以登錄采編平臺,跟在編輯部時的權限是一樣的。”
在2012年8月抗擊臺風“海葵”的報道中,這套系統第一次成功地顯示其優勢。當時不少媒體記者所在的賓館因狂風暴雨突然停電,同時網絡中斷,交通也中斷了,有的記者只好用手機口述的方式發稿。而《寧波晚報》記者因攜帶配有3G網絡的iPad,發稿未受到任何影響。而且,在前方小分隊的一位副主任編輯在新聞現場根據一線情況,直接完成制作標題、配圖、稿件編輯和簽發流程,省去了后方接稿、編稿的環節。
除了上述優勢外,這套iPad移動采編系統的保密性也很強,有多重安全防護措施。不僅進入采編平臺需要輸入用戶名、密碼,而且每個iPad的序列號與3G卡號都與系統一一對應,且具有不同的使用權限。
《寧波晚報》總編輯許財寶說:“iPad出來后很多人當做玩具,我原來管過技術,就覺得能否把內部的采編平臺放到上面去。感覺這套系統對于新聞競爭力以及提高新聞時效具有很大好處。”
近些年,都市報“同質化競爭”的局面逐漸轉移至新媒體。最明顯的例子是手機報,各報紛紛推出自己的綜合性手機報,內容趨同,自然會造成市場飽和、惡性競爭。
就現階段而言,要尋找競爭的“藍海”,只能走專業化、特色化的路子。專業化信息服務是寧波很多新媒體項目的亮點之一。這些新媒體項目通過與相關機構合作,鎖定細分市場和特定人群,也為盈利模式找到解決之道。
寧波網同寧波交警局合作推出的專業手機報“紅綠燈”,近期將超過50萬用戶。這種專業手機報直接與用戶對接,降低了對移動運營商的依存度,同時客戶的穩定度也比較高。目前,寧波網還將與寧波市人才服務中心合辦招聘類手機報,與寧波市高校聯盟、寧波市教育招生部門合辦大學生手機報,等等。
《東南商報》與寧波市計生委今年8月合作推出的“媽媽知道網”是專業化的另一個典型案例。這個網站的初衷是開展計劃生育相關知識和政策的宣傳,后來轉型為“一個分享育兒經驗、家庭婚育文化的網絡公益平臺”。網站專門成立了一個“媽媽科學院”,邀請計生系統的婦產科醫生、計生干部以及有經驗、有熱情的愛心媽媽擔任“院士”,目前有100多位“院士”在線解答關于準備懷孕、懷孕期以及幼兒撫養階段的各類疑問,并提供相關指導。網站上線后一周內就解答了4.8萬個問題,訪問量直線上升。
《東南商報》總編輯王存政說:“短短一個多月,就有廣告商找上門來要求投廣告。網站的維護人員目前只有幾個人,我們也不指望馬上能掙錢。準備從‘媽媽知道’發展到‘媽媽趕集’‘媽媽購’,形成一個‘親子網群’。年內還打算推出《媽媽知道》雜志,然后就會有相關廣告,如幼兒教育、幼兒用品、奶粉等等,這樣就能讓它們滾動起來。”
目前傳統報業的新媒體轉型面臨很多障礙。首先,從桌面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傳統媒體一直在追隨著媒介技術革新的步伐,但卻始終難以超越互聯網公司;其次,從投入產出比上考慮,傳統報業一直在為新媒體建設進行投入,卻很難掙到錢,或只能掙小錢,在盈利速度和數量上遠不及傳統報業;最后,無論是報網互動還是媒介融合,正如《創新者的窘境》一書所揭示的那樣,新舊媒體業務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難以協調。
對于地方報業的新媒體項目而言,盈利模式是一個關鍵問題。《寧波晚報》總編輯許財寶說:“我們紙媒的盈利模式是‘吃大戶’,即盯著比較大的廣告客戶,比如房地產商、銷售公司等,他們投入十萬百萬廣告,我們再散播到千家萬戶。而新媒體的盈利卻是‘吃小戶’的,靠千家萬戶實現的,像騰訊向每個用戶收5毛錢、1塊錢,因為它的用戶數都是上億的,所以累加到一起也不得了。所以,全國性的新媒體能賺到錢的,而地方門戶靠‘吃小戶’是行不通的。”
在充分考量了這些困難之后,寧波報人的應對策略也非常明確。
一是在戰略上當跟跑者,不當馬前卒。何偉說:“寧波報業集團在新媒體創新方面主要是作為跟隨者,如果看到有適合自己的、好的經驗就去學習,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始終在第二方陣,追著第一跑,這樣可以降低創新成本,因為地方報業集團沒有充裕的資金和一流的人才團隊去試驗去搞創新。”
二是做好新媒體的體制、機制改革。何偉說:“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目前還是獨立的主體,讓它們之間融合,首先要解決體制問題,然后配上好的機制。只有讓它們在市場上找到共同的利益點,利益融合了,媒介才能融合。今年年底前,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準備先完成中國寧波網的轉企改制,在經營機制上大膽探索。用傳統媒體的辦法辦新媒體是沒有出路的。而傳統非時政類報刊的轉企改制,我們要按照國家出臺的政策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