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蔡曉雨
2011年冬,江蘇連云港《蒼梧晚報》針對當地大白菜豐收,而菜農的大白菜卻爛在田頭無人問津的情況,發起了一場以媒體幫助菜農渡難關為主題“愛心大白菜”大型公益行動,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2011年11月,地處蘇北的江蘇連云港市海州區遭遇了歷史上少見的大白菜豐收,而素有“大白菜之鄉”美譽的海州區新壩鎮出現了大白菜豐收后卻爛在地頭無人問津的現狀,面對數千畝大白菜爛在地里的窘境,海州區新壩鎮菜農坐不住了,為了減少損失,菜農們通過與晚報的連心熱線電話,多次給記者打來電話,向《蒼梧晚報》發出求助,請求媒體能在這個異常寒冷的冬天,幫助菜農大白菜避免全部爛在地里。
《蒼梧晚報》熱線記者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冒著嚴寒直接走進海州區新壩鎮田間地頭,幾天下來,熱線調查記者跑遍了海州區新壩鎮的10多個村落,詳細調查了解菜農們所面臨的現狀,以及產生大白菜大豐收后卻無人問津的具體原因。
2011年11月30日,《蒼梧晚報》在顯著位置,以《白菜爛在地里菜農傷心落淚大家搭把手助菜農度難關》為題,圖文并茂地刊發了熱線記者的首篇調查報告,該調查報告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大白菜重點產區新壩鎮,大白菜滯銷的情況。
為幫助菜農從根本上解決難題,熱線記者還專門邀請市里的一些權威的蔬菜專家和農業專業人士,對海州區新壩鎮大白菜豐收,卻爛在地里的情況進行深度剖析和解讀,并在記者的調查報道中,對廣大菜農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晚報在刊發該文的同時,還專門選擇了一幅在現場拍攝的大幅照片,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傳播合力,與之同時,還同時發出“幫幫菜農,大家一起團購大白菜”的倡議。
熱線記者調查報告以及倡議發出后,立即得到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市民積極響應,在以后幾天時間里,主動要求幫助菜農度難關,有償或者無償購買愛心大白菜,用自己的行動幫助菜農的愛心市民電話絡繹不絕,市民的愛心熱潮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里讓記者感到無比溫暖。
對此,《蒼梧晚報》因勢利導,專門在連云港日報社門前舉辦了一場以“愛心菜,暖港城”為主題的“愛心大白菜”大型公益團購行動,讓“老記”們出乎意料的是,當天新壩菜農們運過來的六大車大白菜在不到兩個小時,便被富有強烈愛心的市民搶購一空。
2011年12月5日,連云港市市委副書記張同生,市委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長張光東分別對晚報的“愛心大白菜”大型公益行動作出重要批示,充分地贊揚晚報彰顯了媒體的社會責任,為市委市政府與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實實在在地位廣大人民群眾做了好事,辦了實事。當天,市委副書記張同生,還專門主持召開專題會議,重點研究“大白菜之鄉”——海州區新壩鎮大白菜的應急銷售問題,市委和市政府,還發動有條件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團體,踴躍購買“愛心大白菜”,眾人抬柴火焰高,幫助菜農渡過難關。
緊接著,《蒼梧晚報》領導又對“愛心大白菜”公益行動及時進行進一步的策劃和安排,為了不斷延續“愛心大白菜”的公益大行動,讓更多有愛心的市民參與到這次公益行動中,晚報及時開通了“大白菜”愛心咨詢熱線,為海州區新壩鎮滯銷大白菜搭設供銷平臺,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熱線調查記者在晚報領導大力支持下,一直行走在新壩鎮各個村里,及時跟蹤調查了解“愛心大白菜”團購的每一個具體的環節,以及公益行動的進展情況,接連寫出了10多篇連續追蹤報道,及時關注和追蹤這次“愛心大白菜”公益行動的每一步進展情況,用實際行動幫助菜農。
到2011年12月18日,海州區新壩鎮16個行政村的3000多畝大白菜滯銷問題,終于得到了根本地改善,各村的收上的大白菜,通過菜農直接與全市“愛心單位”和”愛心市民”的供需對接,到12月20日,經過海州區新壩鎮最后的統計,晚報發起的這一場“愛心大白菜”團購量,累計團購達到128萬斤,徹底解決了新壩菜農大白菜的滯銷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