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 巖
(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
新聞源于生活,建構著國家和社會的圖景。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作品《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以下簡稱《字典》)更是通過細致精到的選題視角、扎實詳盡的采寫過程以及立意高遠的價值訴求,緊扣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社會話題,在共時和歷時的雙向維度中展示了新聞、教育、文化在社會建構與發展層面上的交叉與集合。無論是新聞源的真實可靠,還是新聞表現形式的清新樸實,以及新聞對現實正面效果的實現,這一報道稱得上在“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新聞邏輯中完成了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推進的切實結合。
《字典》選題細致小巧,卻又張力無限。“字典”對生活在信息泛濫環境中的人們來說,或許只是書柜中頗具分量的陳設,抑或沉寂在記憶深處的模糊影像。然而,在那些身處貧困地區,衣食都堪憂的孩子們看來,一本小小的字典就是一座大大的知識寶藏,成為他們實現“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當我們正在為信息泛濫造成煩擾時,那些無助但堅強的孩子們卻面對著由于缺乏權威的工具書而形成巨大的知識空白,傳播研究中的“知溝”假說在我們和他們之間得以印證,但這是何其劇烈的刺痛和警示!
一本字典,揭開了貧困地區兒童教育資源極度匱乏的窘困現狀;一系列報道,喚起了社會對貧困地區兒童成長教育的關注和支持。2010年7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促進教育公平,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字典》報道團隊準確地把握住促進教育公平這一社會熱點焦點話題,在走基層做調研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選定“字典”這一細小的具象作為報道切入點,由此展開詳實的調查報道。立意深遠、切中肯綮,把諸如教育公平、教育資源分配等抽象問題凝練到貧困山區兒童的字典使用情況這一具體現象,由此使其上升到國家教育政策議題的高度,贏得最大程度的社會關注和政府支持。相應地,“捐一本字典,送一份希望”活動也在報社身體力行的推動下成為社會公益行動。隨著系列報道深入開展,中央媒體相繼跟進報道,各地方媒體也在本地開展相關主題的報道,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和輿論導向。
系列報道之所以能夠吸引讀者,除了能夠抓住熱點,洞悉時勢要義,更根本的在于從不同角度對報道內容進行合理巧妙地撰寫編排,詳盡地展現新聞事件的真實全貌。整個系列報道采取了共時綜合與歷時發展兩個維度的敘述架構。首先,報道團隊兵分幾路,奔赴大化、龍州、都安、隆安等地進行實地報道,匯總形成同一事件多場景的真實體現。其次,依照字典使用狀況、字典捐贈、后續反響等階段順序依次進行跟蹤報道。兩個維度的報道交叉互補共同組成以“字典”命題的愛心公益活動和政策落實執行的完整報道,這一切完全依托于整個團隊不畏艱難、團結協作的基層調研采訪,踏實的作風不僅提供了詳實的報道素材,而且使作品充盈著真情實感。
誠然,新聞作品真正要打動人,關鍵在于情節和情懷。對于貧困地區、農村教育的理解,或許來自真實的接觸了解,或許源于切身的經歷體驗,當兩者都不具備時,讀者的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更多地決定于新聞作品中的敘述情節,特別是某些細節。“一本正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要七八十塊錢,是好多學生兩個月的生活費,而盜版的一本只需要25元”“老師不在捐助行列,該校語文組的20幾位老師共用兩本盜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告訴了我們貧困地區學校字典使用的震撼困境;讀到“(有了字典的她)甚至希望遇到不認識的字越多越好”“新詞典放在了書桌上,她要把舊詞典拿回去給家里的妹妹接著用”,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孩子們渴望知識的大眼睛,體會到生活磨礪出的那份懂事和善良。故事情節的巧妙處理得益于成熟的文字技巧,平實真切的文風拉近了“新聞內外”人群的心靈,報道釋放出的攝人心魄的力量則更多地來源于其中蘊含的情懷,即常說的“人文關懷”。這份情懷不僅僅是對弱勢群體主體的關注,還擴展至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等社會背景的考量。系列報道在“字典=希望”的價值判斷前提下,融會了多種價值訴求和關照,既有父女親情、同學友情、師生恩情等人倫價值,也有教育公正、城鄉互助、平衡發展等社會價值,更傳遞了勇氣、正義、悲憫等人類最高價值。系列報道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社會感召力,不只是問題導向的探究,而是人類多元價值的具體化闡釋和審視,超越了年齡、地域和階層的分隔。系列報道及其引發的社會愛心行動讓我們明白,真正的人文關懷,不僅是關愛和同情,而是揭示人內在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這不應只針對弱勢群體,而需要社會各階層的相互理解和支撐。
小字典,大民生;小字典,大文化。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孩子的希望,也搭起一座連接我們些許茫然的心靈與依然激蕩的天地的虹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