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慧媛
湖北荊州電視臺壟上頻道,作為全國地市臺第一個專業對農頻道,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創新對農服務方式和模式,成為湖北乃至中部地區農村中知名度很高、很受歡迎的頻道。
荊州電視臺壟上頻道開播于2009年1月8日,前身是創辦于2002年的湖北省第一個對農電視欄目“壟上行”。從開播起,“壟上行”就以“三貼近”的行動準則與江漢平原廣大農民兄弟并肩同行。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廣袤田野是“壟上行”天然樸實的舞臺,“咯咯噠”“嘎嘎嘎”的雞鳴鴨唱也成為觀眾最熟悉的背景音。“壟上行”的女記者夏天下鄉從不打傘,更別說穿高跟鞋和裙子,晴天一頂草帽、雨天兩只套鞋,在鄉村田野,只有那一身印有欄目標識的黃色外套,才把他們和鄉親們區隔開來。
形式上的貼近更體現在表達方式上的貼近,民歌山歌、湖北大鼓、當陽獨角戲等,這些農民愛聽好記的藝術形式,常常被運用到節目的敘事中去。
“壟上行”升級為壟上頻道后,一大批對農服務節目陸續登上熒屏,全部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發展緊密相關,漸成品牌。
“致富加油站”通過致富能人的經驗介紹和“現身說法”,將信息、人物、故事、經驗等全面展現,成為鄉親們發家致富的好參謀。“有么子說么子”以熱線直播為形態,通過律師答疑、專家解惑的方式為農村觀眾提供在線實時服務。“壟上故事會”來自鄉村民間的故事大王,無門檻擔綱主持人,鄉風民俗說開來。
3.思想貼近,打造開放頻道
頻道要求所有記者、主播、編輯每年至少住農家30天,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農民結親戚常來往。這不僅是對“三貼近”和“走轉改”的生動實踐,更是壟上頻道始終把握農民需求的關鍵所在。
壟上頻道開播后,先后開設了“今天我來當記者”“請你取標題”“農民配音員”等專欄,聘用培訓了100名農民記者,2011年全年播出農民特約記者新聞超過1500條。在穩定和擴大農民記者隊伍的基礎上,壟上頻道又組建了覆蓋荊州2000多個行政村的“壟上情報站長”隊伍,他們是情報員、服務員,也是農技推廣員,不僅是壟上頻道的好幫手,也成為鄉鄰的貼心人。
服務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但是壟上頻道的服務是非常具象化的,那就是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困、幫民難。超越常規的服務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也生動表明社會主義新聞媒體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
壟上頻道開播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提出全年“為農民辦理十件實事”的目標,包括為返鄉農民工在家門口找工作、建立壟上示范田指導科技種田、籌建留守兒童愛心站和農村養老福利院等。頻道將新聞熱線升級為壟上呼叫中心,為農民提供24小時在線服務,不論是電話、短信,還是報料、求助,都做到件件有回復。頻道把引導農民開辟致富新途徑視為己任。2011年起,“致富加油站”欄目推出了“學習致富好榜樣”觀摩活動,每周從報道的致富項目和人物當中,選擇鄉親們最感興趣的,帶著大家到現場參觀學習。頻道組織的“帶著鄉親看農博”活動,篩選20多位鄉親前往武漢農博會,親身感受新項目、新技術、新模式,籌謀未來發展。
壟上頻道還自覺擔負起引導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文化的使命。頻道每年開展的大型媒體行動——春、秋壟上行,現場農民從3萬、6萬、8萬,匯聚到每場10萬之眾,在送文藝、送節目、送歡樂下鄉的同時,組織數百人的專家團、愛心團、援助團到現場送服務、送實惠。
“壟上行農民藝術團演員海選”活動則吸引眾多農村草根文藝愛好者登臺亮相。2010年春節,頻道聯手中央電視臺舉辦了荊州農民春節晚會,晚會演員絕大部分都是荊州的農民。
真心服務換來農民真心擁護。在近三年時間里,農民發來短信200多萬條,打來熱線電話20多萬個。
2006年,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壟上行”研討會在荊州召開,專家首次提到了“壟上行模式”,即“節目+活動”——線上做節目、線下做活動,節目與活動關聯呼應,共同為農民提供多層次多方位服務。
壟上電視人沒有滿足和卻步于“模式”的提出,2009年3月,荊州電視臺引進社會資本共同投資2000萬元,成立了湖北壟上行新農村服務有限公司,著重解決農村流通市場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農產品銷售難、農資供應不暢等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幾個月時間,六七百家以“壟上行新公社”為店招的農資連鎖加盟店出現在江漢平原各個鄉鎮。加盟店集銷售店、信息站、服務站、記者聯絡站四大功能為一體。新公社銷售業績不斷增長,2011年達到1.2億元。
“壟上行”的對農服務,已經完成了從“節目+活動”到“頻道+渠道”模式的躍升,把傳媒品牌延伸至寬廣的市場經濟領域,進行產業化拓展,成就價值、凸顯服務,實現了服務農民和壯大自身的雙贏。
目前,荊視正在深入探索“1+N創新服務模式”并大膽實踐。1,即一個傳播主體壟上頻道,N,即多種市場主體,1+N,即通過節目、頻道品牌向多渠道、多產業延展。1+N的夢想,就是打造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對農超級公共服務平臺。
壟上行手機報、《壟上百事通》等手機業務發展態勢良好;“壟上行藝術團”活躍在十里八鄉。2011年3月,荊州電視臺又全資成立了“壟上行新農會”,僅半年多時間,已發展農民會員近十萬人,既為農民提供一對一的信息服務,還能讓農民會員在看病、就學、購買生產生活資料方面,得到除國家有關補貼政策之外更多的實惠。在湖北第三大湖——長湖之畔,占地1200畝的壟上行生態文化產業園也正在籌建,產業園將利用湖區自然資源優勢和品牌欄目對農服務優勢,全面打造現代農業產業,探索“影視傳媒+現代農業”的復合發展模式。荊州電視臺探索實踐的“傳播鏈——服務鏈——產業鏈”的電視媒體服務三農創新模式正在逐漸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