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娟
村落研究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國際國內的研究成果頗豐,且研究涉及不同的學科領域,如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豐富了村落研究的內容。村落的變遷是歷史的縮影,每一次結構性變革往往同時伴隨著村落研究的興起或衰落,其演化的時間和空間過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而且現代意義的中國村落研究從開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伴隨著東西方之間在研究范式、文化理念、思維邏輯和理論依據等方面的矛盾、沖突與融合。這在民族村落研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現集中聚居于海南島(據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124.87萬黎族人中有117.22萬居住在海南島),是海南島的原住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與我國其他少數民族一樣,黎族也主要聚居于村落,村落仍然是黎族生產生活最重要的空間載體,也是學術界研究黎族發展的重要對象。
國內外關于黎族及黎族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30年代前,處于萌芽階段,形成了一些零星的研究成果。
第二階段:20世紀30-50年代,形成首次研究高潮,標志性研究成果是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1931-1932年兩次到海南黎區作田野調查、在1937年出版的德文著作《海南島民族志》,中南民族學院調研組在1954-1955年對海南22個黎族村點調查、出版了《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廣東省課題組于1956-1957年對海南黎族村落調查,出版了《黎族社會歷史調查》(民族出版社1986年)。
第三階段:20世紀60-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等歷史原因,黎族研究處于停滯狀態,基本沒有形成新的研究成果。
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糧至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處于研究恢復期,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黎族簡史》編寫組編的《黎族簡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廣東省民族研究所劉耀荃的《黎族歷史紀年輯要》(1982年)、廣東省編輯組編的《黎族社會歷史調查》(民族出版社1986年)。
第五階段:海南建省至2003年,再次陷入低谷,主要原因是原廣東省的一些黎族研究學者陸續轉向對其他民族研究,中央的一些民族研究機構雖然也有黎族研究人員和課題,但大都處于個別和個案的研究狀態。
第六階段:2003年至今,再次興盛,形成了黎族村落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即隨著國家對民族事務的不斷重視,尤其是以民族文化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以《中國少數民族村落調查》課題項目啟動對五指山市福關村的調查為起點,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黎族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學萍在海南省民族學會發起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經政府部門批準的黎學專業機構——黎學專業委員會,編輯出版了大型叢書《黎族藏書》和《中國黎學文庫叢書》(已出版《首屆黎族文化論壇文集》《黎族三峒調查》),對黎族基礎性理論研究具有自身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想;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先后出版了《五指山的耕耘》《越過山頂的銅鑼聲》、《拂拭歷史塵埃——黎族古籍研究》等“海南民族研究叢書”;瓊州學院民族文化研究室先后編撰出版了《黎族“合畝制”研究》《黎族教育史》等;海南大學成立了黎族研究中心,重點研究黎族文化與服飾。在此基礎上,《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民族卷)》推出了《海南黎族研究》《黎族文學概覽》《從原始文明走向現代文明——黎族“合畝制”地區的變遷歷程》《黎族女性文化專題研究》等著作。與此同時,國家層面的黎族研究著作也不斷涌現,有《中國黎族》《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黎族卷》《黎族傳統文化》《從遠古走向現代——黎族文化與黎族文學》等。
總體來看,上述研究成果大多圍繞黎族村落展開,其研究主要突出以下特點:第一,研究內容覆蓋了村落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以一個村落為樣本,對村落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各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也有以一個區域的一系列典型村落為樣本的研究,既有單獨的村落形態結構學研究,也有村落的社會經濟文化結構演變研究。第二,研究方法極大豐富。既有基于田野調查的研究,也有基于歷史分析的研究,還有部分學者嘗試運用定量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第三,研究的理論基礎趨向多元化。這些理論包括村落社會組織學、鄉村政治、村落文化、農村聚落、農業經濟等。第四,東西方的村落研究理論、方法和范式的逐步融合,并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村落研究。
同時,也存在以下主要的問題與缺陷有待研究解決和完善:第一,研究“重民族文化與制度習慣、輕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第二,研究往往集中于調查時間點的深入分析,缺乏對村落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的記錄與分析。第三,研究大多限于樣本村落本身,缺乏以村落變遷考察窺見黎族經濟社會變遷。第四,研究尚未充分挖掘村落老人“口述”歷史的“記憶鄉村”價值。
綜上,現有黎族村落研究,無論是整個村落、還是村落的某一方面,往往局限于對研究對象特定“時間點”的描述與分析,缺乏以一種歷史縱深和長景的眼光來審視其“變遷”過程。然而,村落作為經濟社會歷史變遷的一個重要縮影,以小見大,以局部印證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黎族村落如何從傳統走向現代,實現現代轉型,不僅是記錄黎族經濟社會演變過程的重要方式,更是預期黎族未來發展趨勢的重要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為此,繼續研究黎族村落需要重點圍繞“變遷”這一關鍵詞,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黎族村落,通過村落經濟社會變遷的全景式、長景式的描述與分析,窺見黎族村落百年經濟社會“變遷”。
1.研究目的。從村落研究確立的目標看,黎族村落經濟社會變遷研究的主要目的至少有三個方面:第一,“記錄”。客觀記錄黎族村落百年經濟社會變遷的基本歷程,將補充和豐富黎族研究素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資料基礎;第二,“解讀”。深層解讀黎族村落經濟社會變遷中的成功經驗和問題根源,試圖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分析理論與框架,豐富相關學科。第三,“建設”。“記錄”“解讀”是為了更好的“建設”,黎族村落研究重在提出新時期村落保護與開發的戰略定位與基本思路、體制創新與政策建議,為建設新黎族村落提供參考。
2.研究思路。從村落研究思路的選擇看,應始終圍繞和突出“變遷”。第一,全面查閱相關史書資料,理清村落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脈絡,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變遷過程中的主要歷史事件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與意義。第二,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的和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追蹤調查研究,掌握主要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源、發展過程、關鍵人物、重要文據等,發掘主要重大歷史事件的社會價值。第三,根據村落經濟社會發展歷程和主要重大歷史事件,對典型村落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進行科學的界定和劃分。第四,分析總結不同歷史階段的主要經濟社會指標的變化及社會經濟特征,分析其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驅動因素、驅動機制和驅動過程。
3.研究樣本。從村落研究樣本的選擇看,至少可以從這樣幾個維度進行關注:第一,從所處地理區域看,可以選擇城市村落(社區)、近郊村落、農村腹地村落等。第二,從生產方式看,可以重點研究黎族最典型農業生產方式“合畝”制度保存最長久的村落、最早“消亡”的村落等。第三,從民族語言看,可以選擇“哈”“杞”“潤”“賽”和“美孚”等黎族五大方言的典型代表村落。
4.研究方法。從村落研究方法的選擇看,重點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大量的文獻檢索,包括歷史檔案、考古資料、地方志、家族史以及歷代學者對相關學術問題的研究資料,從這些文獻中梳理出黎族村落經濟社會變遷的一般規律。第二,較長時間地駐村調研,注重采用經濟社會(入戶)調查方法,通過與村落居民同吃同住同生活的方式,深入村落調查和入戶訪談進行資料搜集,對于確立的研究重點展開多人次調研、甄別整理,特別重視對村落老人的訪談。第三,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的綜合研究,總結村落經濟社會變遷的經驗歷史和規律,把握現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根源,提出相關戰略和政策。
5.研究框架。從村落研究的基本框架看,若以百年經濟社會變遷為研究的歷史界限,可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等歷史階段劃分為經線,以“村落起源與歷史沿革、人口與地理、生產方式與經濟制度、社會文化與民族習俗、宗族與氏族、空間布局與建筑特色、村落傳統保護與現代開發、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等八個內容取證和研究為緯線,以不同歷史時期村落經濟社會變遷的總體狀況為背景,把“外部沖擊—村落傳統互動”作為推動力量來考察,全面展現村落近一個世紀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情況,由此窺見黎族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軌跡。
[1]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M].戴可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王景新.溪口古村落經濟社會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高澤強,文珍.海南黎族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4]張躍,周大鳴.黎族:海南五指山市福關村調查[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5]楊衛平,王輝山,王書磊.海南古村古鎮解讀[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6]吳永章.黎族史散論[J].民族研究,2000(6).
[7]謝東莉.海南黎族國內研究綜述[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8]范士陳,陳思蓮.建省辦特區以來海南島黎族地區社會變遷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