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環頻
看清中國,是中國人需要認真對待的一件事。圍繞中國的現實國情,如今社會上的爭議多了起來。互聯網成為描述當下中國的重要力量,它的影響面相當寬大。其信息傳播逐漸形成新的價值傾向性,有不少被反復強化的認識偏離事實,造成了不少人對國家實際情況的錯覺,必須引起重視。
一大錯覺是:今天的中國糟糕透頂,基層民生一塌糊涂。改革也沒什么進展,民怨已經沸騰,中國隨時可能“天下大亂”。
對于改革、發展、穩定這三項中國社會的要素,公眾的真實愿望是追求它們三者的打包。但到了網上,它們被完全拆開,穩定這一要素被污名化,“維穩”幾乎成了貶義詞。
不僅如此,互聯網上集中了社會的大多數負面情緒,并給很多人留下它們就是中國社會主流情緒的印象。互聯網上關注低概率的負面事件,而它們的低概率特征被忽略,又制造一個錯覺:中國就是這些負面事件的集合體。
于是,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其開放性的反面,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封閉性。志趣相投者形成圈子,傳遞他們彼此喜歡的信息,強化他們彼此的價值觀。整個國家的負面性被越說越像,越說越真,大家彼此印證,互相反饋,而且越說情緒越大。這樣,中國社會被互聯網篩拼成一個五花八門的灰暗模板,發表不同意見的人經常受到圍攻和“制裁”。
必須指出,目前,互聯網絡上發生的事情已經遠不是網民們的“自娛自樂”,它開始影響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國家的看法,甚至開始影響一些官員的判斷和決策。
當今,中國社會必須擺脫互聯網制造的一些關鍵性錯覺,尤其是要擺脫它對國家的某些偏激政治判斷。互聯網對中國輿論的議題設置權也已經大得失衡,甚至很多傳統媒體亦開始圍著互聯網團團轉,這個奇怪現象,應當認真予以拆解。
互聯網帶來的混亂和錯覺,必須受到正視。光靠堵不會起持久作用;重要的是要發展能與網上激進聲音有效競爭的主流輿論力量,使它們進入互聯網參與競爭,促使網上的負面聲音回歸其只是輿論一角的本位。
我們說要擺脫網絡帶來的錯覺,并非否定互聯網對中國發展民主的正面意義。其對個人表達提供的自由,是其他輿論載體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