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玉瑛
(作者是《溫州日報》經濟部主任)
2011年,由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引發的溫州信貸危機突如其來,溫州經濟面臨一場大考。作為事發地核心媒體的《溫州日報》,經濟報道也同樣面臨一場大考:考黨報的責任與擔當,考黨報的思維眼光、敏銳程度,也考黨報的創新意識、引導能力。
溫州民間借貸歷史悠久,從家庭作坊開始長大的民營企業差不多都采用過“集資”手段或高利借貸。放貸在溫州人眼中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流向高回報的借貸市場空轉,最終引發危機。
可以說,這場危機的潛伏期其實長達數年,但又易被溫州人所忽略。黨報如何預警?一方面是借專家之口“發聲”。而更重要的方面是,黨報要積極倡導“回歸實業,沉下心來做好主業”這個大方向,因為,化解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的首要問題,是解決以產業空心化為主體的制造業危機,引導民資與實體經濟的對接。
近年來策劃的《民企突圍的溫州報告》《“冬天里的思考”溫企對話錄》《聚焦“創新強工”》系列報道,都是抓住這一重大方向性問題,以一個個典型案例和企業主的心路歷程析事明理,指明路徑。同時,對民資如何對接實體經濟,溫州也做了不少有益探索,比如民間稱為“溫交所”的未上市股權營運中心、總規模為30億元人民幣的溫州人股權投資基金、以及嘗試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等等,他們怎樣為民間資金供需對接提供有效途徑?這些都成為《溫州日報》經濟新聞關注的重要選題。
當危機初顯時,主流媒體肯定不能回避,直面問題才有助于澄清模糊認識。但也不可亂語,否則可能因報道不慎給危機中的企業帶來二次災難。
一是關注經濟困境以及中小企業融資難題。2011年一季度溫州市企業景氣指數與企業家信心指數出現小幅下滑,《溫州日報》刊發《溫州企業景氣指數下滑》分析其原因:“銀根緊縮,貸款難度指數擴散;招工難的常態化,部分小企業開工不足等。”到7月份,《溫企融資難度持續增大》一稿更明確提出:“國家實施緊縮貨幣的宏觀調控政策,造成我市企業融資難度不斷加大,特別是中小企業資金饑渴度加劇。”
二是嚴謹對待倒閉和跑路傳言,實事求是激濁揚清。
隨著溫州江南皮革等3家民企的破產倒閉,民間彌漫著“溫企扎堆倒閉說”,一些外地媒體也據此發布報道。可事實到底是不是這樣?《溫州日報》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當時溫州多家企業已陷入“被跑路”的無奈中。某家全國性財經媒體也曾采用傳言而導致溫州龍灣一家企業陷入困擾。“謠言猛于虎”,一些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因此受到拖累。
作為地方黨報,必須激濁揚清。報社記者與市主管部門溝通,希望爭取聯合調查,以回應社會上的各種聲音。2011年5月,《溫州日報》以一份銀監調查報告為依據,對3家民企倒閉原因率先做出了正面回應,并且通過溫州企業貸款余額、在冊私營企業數量創新高等一系列具體統計數據,駁斥了外界的不實論斷。此后,輿論不再偏信網絡,外地媒體也出現了客觀理性的聲音。
而溫州民間借貸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紛繁的報道中,沒有一家媒體能夠給出準確翔實的答案。《溫州日報》記者多次聯系銀監部門,于7月中旬獨家發布了《溫州民間借貸規模約1100億元》的消息,指出溫州民間借貸年綜合利率水平為24.4%,處于階段性高位。
9月21日,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欠款出逃,被視為借貸危機爆發的標志性事件。《溫州日報》對社會輿情進行分析后認為,溫州企業當下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個環境也包括輿論環境。危急關頭,不能給企業唱四面楚歌,而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助力度難關。
一是緩解社會恐慌情緒。
10月10日,胡福林回到溫州。做好這位“跑路老板”的心態解讀,對于回應社會猜疑,緩解恐慌情緒,十分關鍵。當晚11時,我們經過各種努力,獨家采訪了剛下飛機的胡福林。這篇《信心有了,離恐慌就遠了》的專訪回答了公眾種種疑問。黨報對真相的披露,首次轉變了危機事件中受眾對網絡信息的一味依賴。緊接著,《溫州日報》刊登《中行浙江省分行率先表態:全力支持信泰走出困境》《信泰集團昨恢復生產》以及《信泰復工一月,生產穩定產量遞增》等報道,進一步改變了人們對民間借貸崩盤的強烈擔憂。
二是雪中送炭提振信心。
這個“炭”,首先指政策信息的及時傳遞。2011年10月起,《溫州日報》要聞版開辟專欄“溫州總動員”,報道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等出臺的幫扶政策,《財稅新政幫企業化危為安》《對小微企業實行差異化金融服務》《市服裝企業攜手互助抗風險》……近30篇動態性報道每天都組合刊發在版面上,形成輿論聲勢。
但這些措施只是“退燒藥”,如何根治癥結更應成為黨報關注的重中之重。這次危機其實是溫州“民資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問題的集中體現,根源在于金融體制改革滯后。11月初溫州出臺加快地方金融業創新發展的文件。對這項民眾期待已久的改革方案,《溫州日報》重點策劃,有力地打出了政策解讀“組合拳”。
3.5 保持呼吸道通暢和有效控制感染 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并且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暢,要防止膈下積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響呼吸運動和引起肺部感染。
“炭”也指媒體主動搭建信息平臺。《你知道哪些“權”可以申請貸款》《微型企業如何申請銀行貸款》等報道,告訴大家:流水線上的半成品能抵押、知識產權可換真金白銀、排污權林權海域使用權也可申請貸款……為急著融資的企業找到了渠道。
“炭”還包括一些有借鑒意義的個案。比如陷入債務危機的藍天大藥房《債權人集體變成企業股東》,一位小企業主最終以專利權抵押獲得資金的《一筆小企業貸款的奔波之旅》,這些稿件提供的解決路徑都有可參考復制的價值。
三是專業視角深刻反思。
專業視角來自專家。我們分別刊發了對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楊軼清、全國工商聯并購協會會長王巍、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等人的獨家專訪。反思這場危機,他們直陳弊病,也給出了化危為機的好建議。
專業視角也來自深度分析。形勢略為穩定后,《溫州日報》派出6位骨干記者多路采訪,以專業視角探究原因、分析弊病,指明出路。這組“來自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的深度調查”從《炒錢之瘋》寫到《出路之困》再寫到《陽光之匙》。稿件連續三天被浙商網、中國金融網、人民網、網易財經等等各大網絡媒體高頻率轉載。
四是充分運用“獨門武器”。
各種輿論交鋒中,黨報如何擺明觀點和立場?本報評論員文章無疑是黨報的“獨門武器”。《溫州日報》在一版連續刊發了五篇《論穩定規范金融秩序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系列評論,旗幟鮮明地給出了符合客觀實際的危機化解路徑。
筆者回顧過去一年《溫州日報》關于信貸危機的報道歷程,以期引發更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寒流”中的黨報經濟報道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化危為機”?
如何利用好地方黨報的“特殊角色”?
在“央字號”“專字號”媒體的“高”“深”背景下,地方黨報經濟新聞如何突破?
其實地方黨報也有優勢,比如資源優勢。《溫州日報》比同城其他各類媒體更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權威的政策與數據,而這些政策與數據正是判斷發展形勢,實施輿論引導的寶貴報道資源。此次我們獨家發出的關于民間借貸規模、胡福林專訪等幾個報道,都是利用了這個優勢。但是我們一開始沒有強化這個意識,在危機初現時,尚有點瞻前顧后。假如我們的引導能夠更及時,就會更好地發揮新聞輿論的先導作用,解除人們的模糊認識,把消極因素變成積極因素。
如何做好經濟形勢的深度分析文章?
在危機影響下,經濟運行本身錯綜復雜,單個、零亂的報道,往往難以說明問題,甚至影響讀者對經濟總體形勢的判斷。因此,黨報就要注重運用宏觀思維,做好經濟形勢的深度分析文章,既客觀反映經濟面臨的困難,又充分展示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是,我們對此次危機的深度分析的連貫性顯然不夠,在重要節點上提前策劃的主動性也不夠,沒有成為自覺的常態。
其實有兩個節點應當乘勢而上:一個是4月份三家企業相繼破產倒閉時,是第一次網絡輿論的高潮,我們雖然有所回應,但對經濟形勢缺乏更深層次分析;另一個對胡福林獨家專訪的報道刊出時,網絡輿論形成第二次高潮,這時黨報的聲音已經引起了社會上最活躍群體網民的共鳴,但我們相關的深度分析文章略為滯后,失去了危機引導“步步制勝”的好時機。
如何更好地豐富經濟新聞的面孔?
我們的一些報道量雖然很大,但給讀者印象不深,為什么?總的感覺是仍然比較死板,權威性有余,可讀性不夠。未來更要注重把經濟與人揉在一起加以考察,透視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