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林樂心、張志安在2010年第5期《新聞實踐》刊文,認為博客應用帶來調查性報道生產變革。在新聞來源上,便于挖掘獨家線索。部分公眾出于維權需要可能利用博客披露事件發生過程,一些調查記者也習慣將報道過程或相關情況在博客上披露,以吸引更多同行介入調查。在采訪渠道上,便于尋找知情人士。如博客“評論”功能可給網民提供發表意見、轉貼內容的平臺,仔細分析和篩選出高質量的評論作者,可能就是采訪所需要的關鍵人物;使用“關注”功能或RSS訂閱功能,可方便記者跟蹤有價值用戶,主動獲取需要的信息。在網民參與上,便于獲得公眾支援。越來越多的網民習慣于通過評論來表達意見,形成網絡輿論,甚至直接參與事件調查,服務于傳統調查記者的采訪報道。在傳播真相上,博客具有自媒體的傳播特點,尤其在微博上,寥寥數語便能傳播一個熱點,滾動跟帖則能報道一個事件。
2010年第4期《傳媒》雜志刊登了日本經濟新聞社社長喜多恒雄的訪談。喜多恒雄介紹,為應對傳媒市場變局,日經新聞社制訂了“復合媒體時代傳媒轉型”計劃,準備構筑“紙質媒體+電子媒體的雙頭體制”。在喜多恒雄看來,走向“復合型媒體”,是紙質媒體轉型必由之路。日經大力拓展電子媒體業務,目前日經集團正把視線投向B2C(電子商務的一種模式,即商家對客戶)領域,以便把信息以更迅捷、精準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如電子媒體為用戶提供“我的日經”定制功能。當用戶輸入關鍵詞時,便會出現專門定制的日經新聞。另外,日經集團還借助其擁有財經、教育、人才開發等特殊領域的高品質專業信息優勢,充分挖掘信息附加值,把經營業務拓展至教育、培訓等行業。在教育領域,《華盛頓郵報》的教育收入已占總收入的51%以上。日經新聞社將自身變為一個完全不同的復合型媒體企業,喜多恒雄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傳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新時期虛假新聞傳播特征與防范課題組在2010年第5期《新聞前哨》刊文,認為虛假新聞借網絡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虛假新聞引起的社會影響增大,其傳播呈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從傳播過程看,虛假新聞傳播者不僅是傳統媒體編輯記者,還有受眾和網友參與。網絡傳播結構中,每一網結都能生產、發布消息,即每一個網友都可參與信息生產和傳播,包括虛假信息。虛假新聞在網絡時代更具有“傳播力”。在網絡傳播結構中,虛假信息因其更容易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往往就更容易被傳播。很多虛假新聞借助網絡傳播借尸還魂。更正消息不如虛假新聞跑得快、傳得廣。遏制網絡時代虛假新聞泛濫應該強調以下方面:一是新聞工作者要強化職業道德,認真采訪,謹慎編輯,從源頭上避免新聞失實。二是媒體應多發原創新聞,嚴查嚴懲虛假新聞。三是加強網絡管理,及時清除虛假信息。同時,還應該發動廣大網友參與。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報道與災難報道既是熱點,又是難點。以下論點頗有啟發—
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在2010年第5期《新聞戰線》刊文,認為要從三個維度看經濟報道的歷史方位:即國際坐標下的經濟報道,在報道國內和國際經濟問題時,要考慮國際上的反響和國內的影響。超越經濟視野下的經濟報道,用“政治眼”“社會眼”看經濟。復雜輿論格局下的經濟報道,要在熱點難點問題上把好關、把好度,不失語、不亂語。從這三個維度可以得出幾條認識:一是“責任”。二是“導向”。三是“人本”:報道對象上從“見物”到“見人”,報道視角上從“精英視角”到“平民視角”,報道方式上從“經濟味”到“人情味”。四是“創新”。經濟報道的追求:公信力就是生命力,引導力寓于競爭力。要加強競爭力、引導力,就要敢說話—敢碰“硬”,敢抓重大的方向性、原則性、思想性問題。早說話—敢叫第一聲,能提出有預見性、前瞻性的問題。說新話—以同源的新聞事件本身為依據,寫出獨特角度、獨特見解、獨特解讀。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整合新的傳播平臺,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和現代傳播體系。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振宇等人在2010年第5期《新聞與寫作》刊文,認為后災難報道時期,信息公開、全面等不再是問題,媒體在報道災難、傳遞信息時,處理信息與傳播各要素間關系是主要問題。這一時期媒體報道更多地應體現“自律”與“創新”:1.災難報道需要理性和智慧,僅有激情是不夠的。2.災難報道是一種生者敘事,它寄托人們戰勝災難的期望,報道往往交織對生的追求,對死的逃離及伴隨“生”與“死”所產生的愛恨糾葛。一旦媒體報道關注點落到災難信息物質層面,此時“生與死”這對宏大主題可能喪失其固有作用,必須予以注意。3.注意災難報道文本相對封閉性。災難易產生謠言,災難報道首先要注意新聞的確定性,必須充分考慮多種解讀方式,從而對其解讀作出限制。4.災難中的新聞評論應豐富信息含量,要在情、義、理等層面有所創新,突出知識性。5.后災難報道期間,媒體的作用是相關建議性信息的提供,是連接民間與政府的主體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