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行 本刊編輯部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與發展,中國的國有企業在近年來實現了集體性崛起,其中的佼佼者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經濟自主的支柱。從2002年到2011年,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央企業從6家增加到38家,2011年上榜的61家內地企業中,絕大多數也是國有企業。但是與之伴生的,是輿論和學界對之愈演愈烈的爭論和質疑——國有企業效益的改善不過是壟斷暴利;利潤被國有企業獨享甚至被內部人瓜分;國有企業存在種種腐敗現象;國有企業的壯大造成“國進民退”,限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等等。
國際輿論中,美國等西方國家頻頻指責中國“對國企的補貼和支持政策”造成全球貿易扭曲,對貿易公平原則形成沖擊。但與此同時,股權混合型國企又是當前西方政府參與企業的主要形式,雷諾汽車等大型企業,政府都持有相當大的股份。歐洲多國擁有控制權的空客公司被認為是經營得最成功的“準國企”。
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發展與改革始終伴行的中國國企應該如何走出下一步?
本期專題里,國資委官員、國企負責人、政府智囊與學界權威們,與公眾分享他們多年實踐或研究心得,以自己所長把脈國有企業的未來。“國有企業應該回歸它的本位,去補充市場失靈和做不到的地方,成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先鋒隊。”“社會對國有企業的期待和關注,主要不在于其在多大程度上保值增值了,而在于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讓廣大社會成員普遍分享其創造的社會福利”……
關于國企下一步的最新消息是,5月25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積極引入民間投資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了14條推動民間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的具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