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賢明
匡賢明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社會對國有資本作用的期待,主要不在于國有資本規模增大了多少、利潤增長了多少,而在于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讓廣大社會成員普遍分享國有資本增值創造的社會福利,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國計民生。
當前,公共產品短缺成為突出矛盾。著眼于這個矛盾,國有資產在法理上作為全民所有的資產,就需要在滿足全民的公共需求上發揮相應的作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不是最終目的,它只是一個途徑和手段。最終目標是在滿足全社會公共需求上發揮重要作用。更具體地說,國有企業要真正地體現出全民屬性,要堅定不移地突出其公益性。
突出國有企業的公益性,有利于重新確立國有資產調整的基本目標,理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關系,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制度空間;有利于破題收入分配改革,改變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壟斷企業收入過高的不合理格局,理順利益關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
社會對國有資本作用的關注和期待,主要不在于國有資本規模增大了多少、利潤增長了多少,而在于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讓廣大社會成員普遍分享國有資本增值創造的社會福利,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國計民生。2009年國資委分管的129家央企中,超過70%的企業涉足房地產業。而央企開發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到2011年僅占全國已建成保障性住房面積的13%~15%。這種格局無論如何是不能令社會滿意的。
因此,下一步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在強調堅定不移地做大國有企業的同時,更加強調國有資產的公益性,并且以公益性為目標重新優化調整國有資產布局。
第一,在存量國有資產上,要加大存量國有資產的收租力度和盈利的分紅力度。在國有資產租金上,可以考慮按上年國有資產市場估值的3%~5%收取租金;在分紅上,最高分紅比例可以考慮逐步提高到30%左右。
第二,在增量國有資產上,要使新增國有資本投資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領域。投資到與人的基本生存權、發展權相對應的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領域,比如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更多的新增國有資本投資到環境保護等具有正外部性的領域,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
第三,對必須配置在市場領域的國有資產,重點集中配置在事關中長期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新興戰略產業,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優勢,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競爭,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同時發揮國有企業的引導作用,鼓勵民營經濟進入,使國有民營在新興戰略產業攜手共進。
第四,加快壟斷行業改革,防止國有企業對民營經濟的擠出效應。對鐵路與食鹽等行業,需要盡快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對電力、電信、石油、民航、郵政等行業,應將自然壟斷和競爭環節切實分開,在自然壟斷部分強調國有資本主導,在競爭性環節對民營經濟放開;對城市公用事業,盡快健全特許經營制度,形成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