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鴻福
“提出詢問提綱后,與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對接征求意見,經主任會議審定后,正式印發給相關部門作應答準備。”“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代表在會議上,應在會前向常委會報名。”這是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關于專題詢問的有關規定。
盡管詢問權作為地方人大的一項職權,法律早有明確規定,但專題詢問的實踐,卻始于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率先垂范之后。從此,專題詢問便在地方各級人大得以“復制”和推開。
為了搞好專題詢問,人大事前就詢問的指導思想、重點內容、目的意義,加強與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溝通和聯系,以實現加強人大監督、推進政府工作的雙贏結局。這樣確實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但是,先將詢問提綱交由政府部門提前作答、詢問者先要報名的做法,卻讓人感覺到不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監督,而是一場嚴密設計、皆大歡喜的“政治秀”,已經失去了專題詢問的制度意義。
事實上,詢問權本來就是一種知情權。例行詢問也好,專題詢問也罷,只不過是組成人員對政府工作中不清楚、不了解的問題提出來,由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領導釋疑解惑,給出答案,為組成人員審議監督政府工作增進了解,提供依據,既沒有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的規定要求,更沒有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罷免等職權的硬度和“剛性”。可就是這樣一種柔性監督方式,一些地方人大卻視為畏途,前怕狼,后怕虎,小心翼翼,謹慎從事,盡可能地讓被監督者滿意,還且美其名曰“和諧監督”。殊不知,正是在這種錯位的認識中,專題詢問喪失了法律的權威,人大監督偏離了制度的方向,折射出地方人大在監督行權上的軟弱和推卸責任。
由此看來,人大對于在專題詢問中的角色定位,對于如何行使監督公權力,恐怕還需要反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一種代議制民主,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需要履行的職責主要是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訴求,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對公權力施以最大限度的監督,確保行政權、司法權、審判權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促進公平和正義。因此,專題詢問不應該以“和諧”為榮,而應該以尖銳、深刻的力度為要。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掌握政府工作的薄弱環節,了解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然后,及時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發“問”,追尋解決措施和途徑,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意見,從而從深層次推動問題的解決,實現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和諧。
因此,支持不應成為監督疲軟的托詞,而應成為監督的更高境界。專題詢問不應成為一種“政治秀”,而應為民而問,為責而呼,成為推動工作的“催化劑”、“助燃器”,真正讓它彰顯制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