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波
拓展檔案展覽空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楊朝偉在《中國檔案》2012年第7期撰文,指出檔案展覽是檔案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當前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加強檔案文化建設,積極拓展檔案展覽空間,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就檔案展覽與檔案文化建設及文化大發展的關系,作者提出如下認識:第一,檔案展覽是檔案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第二,檔案展覽具有社會教育功能;第三,檔案展覽有很高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
就如何拓展檔案展覽空間,作者提出如下做法:一是從檔案館拓展檔案展覽空間;二是向社會拓展檔案展覽空間;三是向網絡拓展檔案展覽空間(網上展覽);四是向區域拓展檔案展覽空間(開辦街頭展覽,利用臨街院墻、櫥窗舉辦展覽);五是由合作拓展檔案展覽空間(與黨政機關、社會組織合作);六是從能力拓展檔案展覽空間。
紙質檔案修復中的負面損害及防治對策研究
仝艷鋒、羅茂斌在《檔案學通訊》2012年第4期撰文,分析了紙質檔案修復過程中各種負面效應的損害表征和發生原因,提出了紙質檔案修復過程中負面損害的預防措施。其主要內容為:
一是紙質檔案修復過程中負面效應的表現特征,主要是:其一,紙質檔案材料外觀形態改變(起皺、斑痕);其二,紙質檔案材料內部形貌變化(pH值升高,抗張強度下降);其三,紙質檔案材料引入危害因素。二是紙質檔案修復過程中負面效應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修復材料質量不合格、修復工藝過程不完善、修復環境選擇不適宜和修復人員操作不規范。三是紙質檔案修復過程中負面損害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一要確保修復材料質量;二要完善修復工藝方法;三要凈化修復外部環境;四要修復人員遵守操作規范;五要采取應急補救措施。
檔案信息由“國家資源”到“社會資源”重大戰略轉向研究
裴友泉在《檔案學研究》2012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檔案所有權的多元化,深層次地研究檔案信息由“國家資源”到“社會資源”重大戰略轉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目前檔案學研究的新課題,其研究的基本內容為:
1.我國經濟改革背景下的檔案所有權問題;2.闡釋我國信息由“國家資源”到“社會資源”重大戰略轉向的現實需要和歷史必然性;3.當前形勢下,檔案資源整合所面臨的社會新問題;4.研究并借鑒國外檔案資源整合與開放利用的政策、理念、做法、經驗和教訓,分析我國檔案資源整合開放利用存在的問題、癥結及其成因,提出新的檔案資源整合的指導思想、政策和策略;5.實證分析檔案資源整合與開放利用模式改革的典型個案;6.研究檔案信息“國家資源”到“社會資源”重大戰略轉向的創新方式、政策與制度保障及涉及的新理念、新規范、新道德。
揚州市開展食品安全監管檔案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向昌慶、黃衛民在《檔案與建設》2012年第3期撰文,指出,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也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要做好食品安全監管檔案工作,關鍵是確定食品安全監管檔案的門類和齊全的歸檔范圍。揚州市檔案局在調查揚州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包括衛生、藥管、質量、工商、商務、出入境等22個成員單位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基礎上,制定了食品安全監管檔案的門類和范圍:
1.行政執法檔案。包括行政處分、處罰、人民來信來訪等方面的文件材料。2.行政許可檔案。涉及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各個項目的申報、審批等方面的文件材料。3.企業登記年檢檔案。包括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類企業注冊登記、年檢等方面的文件材料。4.商標、廣告管理檔案。包括食品商標、廣告標識印制的整治和規范等方面的文件材料。5.檢驗檢疫檔案。包括對農產品、水產品、動植物、糧油、副食品、煙草、食鹽、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工作等方面的文件材料。6.食品安全標準檔案。包括食品安全標準、生產技術規程、有毒有害物質限量、檢測方法等方面的文件材料。7.環境評價檔案。包括對食品有關的環境污染事故鑒定、處理環境生態建設、監測等方面的文件材料。8.健康檔案。包括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餐飲、各單位食堂等服務人員體檢、職業病防治等文件材料。9.質量保證、認證檔案。包括食品計量、食品質量認證等方面的文件材料。有了這樣一個食品安全監管檔案工作的門類和范圍,檔案部門依法指導上述22個成員單位根據本單位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所形成的文件材料規范建檔,就達到了檔案工作服務政府中心工作的目的。
理清思路 注重特色——大力推進檔案文化建設
章劍青在《浙江檔案》2012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推進檔案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檔案部門要樹立精品意識,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檔案文化品牌,以擴大檔案工作的社會影響,樹立檔案部門良好的公眾形象。具體地說,要打造四種檔案文化品牌:
一是服務品牌。服務是檔案工作永恒的主題。在服務品牌建設中,贏得良好的公眾口碑,體現檔案工作的存在價值。二是資源品牌。資源是檔案館的立身之本,在加強檔案資源建設中,檔案館應收集與地方重要歷史文化有關的精品資源進館,以體現館藏資源品牌優勢。三是編研品牌。利用館藏資源,挖掘檔案潛在的文化價值,打造出質量更高、影響更大的檔案文化編研精品。總之,采取各種運作方式,走出一條專業化、系列化、社會化的檔案編研新路子,形成“一地一精品,一地一特色”的編研品牌格局。四是展示品牌。檔案材料是最生動、最直觀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利用館藏檔案資源,挖掘、整合和展示自己的品牌,應是檔案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民間家書的定位及分類探析
張丁在《山西檔案》2012年第2期撰文,對“家書”的概念進行了解讀:“家書”一詞最早見于西漢,但它不是指書信,而是指家藏之書。作為書信的一種,是私人書信中最普通的形式。同時,作者對“民間家書”的相關學科特征進行了這樣的描述:從檔案學角度看,民間家書作為一種信函,是私人檔案的一部分,或者,是家庭檔案的一部分,也有人把家書稱為民間文書的一種;從文學角度看,民間家書是一種文體,古代有書牘文,近代有書信體;從歷史角度看,民間家書是一種史料,是一種尚未被廣泛使用的民間史料;從社會學角度看,民間家書是人類活動的遺跡,是人際交往的文字見證;從倫理學角度看,民間家書是家庭成員進行情感道德交流的文書;從心理學角度看,民間家書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客觀記錄,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緒、情感、動機及性格特征;從傳播學角度看,民間家書是一種傳播媒介,是一種定向的信息傳播,受眾面很小。作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把民間家書分為八大類:①按時間分類,②按內容分類,③按地域分類,④按寫信人與收信人的關系分類,⑤按寫信人身份分類,⑥按家庭分類,⑦按書寫的材質分類,⑧按書信的載體分類。
對檔案館參觀接待工作的思考
楊苓在《北京檔案》2012年第6期撰文,根據新時期檔案館參觀接待工作不斷增加的情況,總結了參觀對象的類型及特點:一是同行業兄弟單位交流溝通;二是相關專業學生參觀學習;三是領導考察參觀指導工作;四是受邀到訪參觀專題展覽;五是其他社會各界人士來訪。作者就如何做好參觀接待工作,提出如下具體步驟,即:參觀前的準備階段、參觀中的接待階段和參觀后的意見反饋。作者還就如何做好參觀接待工作,提出以下注意事項:一要思想重視,態度認真,搞好接待工作;二要爭取領導重視和支持,優化檔案館資源;三要注意宣傳,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四要合理安排,周詳規劃,強化接待人員素質。
文化產業化背景下的檔案文化資源開發
張東華、張夢婷在《檔案》2012年第1期撰文,首先,從文化產業化的角度,分析其對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喚醒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主體意識;二是推動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形式多樣化;三是促進檔案文化資源價值增值。接著指出了在文化資源產業化背景下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一是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缺乏廣域視野;二是檔案文化資源消費需求滯后;三是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缺乏創新型人才。最后,提出了文化產業化背景下檔案文化資源開發的策略:一是注重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視角的選擇;二是通過市場化運作深度挖掘檔案文化資源;三是加大檔案文化資源開發人才隊伍建設。
檔案代保管機構發展的原因及特點
劉春霞在《蘭臺世界》2012年第6期中旬刊撰文,指出檔案代保管機構是在市場經濟下產生的一個新生事物。它在我國發展的概況是:1.多種類型的檔案代保管機構并存,檔案保管服務業發展迅速;2.檔案代保管機構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快,西部地區發展慢;3.國外檔案代保管機構進軍中國市場的影響。它的類型主要有:1.按生成途徑劃分,可分為體制內檔案代保管機構與體制外檔案代保管機構;2.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可分為國有型、民營型和外資型;3.按業務性質劃分,可分為專營型與兼營型。它的發展特點是:1.檔案代保管機構的專業性;2.檔案代保管機構的業務范圍多樣化;3.檔案代保管機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4.檔案代保管機構代管檔案的所有權屬于其形成單位或者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