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興

推出典型、推廣典型,無疑是咱們改進工作的一種有效方法。論說,咱們的典型并不少,總在不斷地被總結、不斷地被推介。但是,其中有些又不斷地被冷落、不斷地被遺忘。一位同行道出個中緣由:“典型”本來就不太典型,因為它就沒“落地”。靜下來想一想,真是這么回事。
這幾年,在全市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學?,F代化標準建設的過程中,有一個推進高效教學的典型——北辰區的東堤頭中學,很是引人注目。他們解決了一個普遍性的難題:負擔不重,成績挺好;而且具備了“落地”的三個基本特征:普通的學校、常態的工作、深刻的改革。有人說,這是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搏戰中殺出的一匹“黑馬”,應該說并不是瞎忽悠。
第一,這個典型是在“普通”的學校里產生的。 說它是“普通”的學校,的確“普通”得沒法再普通。比如說,它的環境,就是邊遠的農村。雖然城鎮化在不斷提速,可一時半會兒還輪不上他們。要說有點兒“名氣”,是十多年前曾經“上”過《焦點訪談》——小化工廠帶來了大污染?,F在,污染的企業是遷走了,往日的“紅火”也淡去了。有些農民對過去的“依戀”,或多或少還在影響著他們的孩子:眼睜著“那陣子活兒也好找,錢也好掙”,“沒有文憑照樣發財”。所以,這里的學校根本就指不上家長。你要是想像市里那樣,讓家長輔導孩子,那就叫沒門兒。
比如說,它的生源,都是本村的孩子。始終向他們提供生源的三所小學,自己都覺得不大“提氣”。所以,只能有什么算什么。倒是那些外來的務工人員,很愿意把孩子送來這里讀書。
比如說,它的條件,就是鄉鎮的“底子”。雖然那些年也不斷投入,但是缺這少那還是常事兒。真正變化就在這幾年。特別是這次達標創建,它才翻了身。可話又說回來,政策傾斜只管眼前,先天不足依然不足。說實話,在全區近20所初中里,它現在的硬件整體水平只是達標,并不靠前。
比如說,它的師資,就是農村的教師。拿學歷來說,35歲以上的就沒有幾個人是“原始”本科。近十來年,老教師先后都退了,新教師陸續進來了,現在教齡不足10年的“小”老師,已經接近60%。學歷是改善了,可經驗又缺乏了。你想,一所農村學校要把這么多的“新手兒”培養出來,容易嗎?這幾年,學校也想借著區里引進大學畢業生的機會進點兒好“苗子”。可是,在“雙向”選擇面前,你希望“選擇”人家,人家還不愿意“選擇”你。只有別的學校“選擇”完了,他們才有機會“選擇”。可到了這一步也就不用“選擇”了。即便如此,還免不了一番勸說、解釋、介紹、宣傳,誰讓你是“東堤頭”!
…………
其實,何止這些“比如”。假如再“比如”下去,他們也只會更加“普通”。但是,可貴之處恰恰就在于“普通”。因為“普通”才有“代表性”,才能代表大多數學校。所以,在“普通”中產生的典型,大家比較信服。
第二,這個典型是在“常態”的工作下運作的。所謂“常態”,是說他們遵守國家規定。課程方案他們堅持落實。該上什么就上什么,既不加課,也不減課。而且,天天這樣,日日如此。甚至寒暑假、節假日,也沒有加班加點。課間活動他們也堅持落實。眼保健操、廣播操,從來不落下。每天大課間的陽光體育運動,學生那股“陽光”般的熱情和朝氣,誰看了也會產生共鳴。用老師的話說,孩子們能“瘋”會兒、換換腦子其實是好事兒。如果說有什么不足,就是活動的內容還比較“傳統”,也比較“簡單”。但是,達到鍛煉要求,那沒的說。課外活動他們還堅持落實。這“組”那“隊”的學生社團,不僅每周都有活動,而且每人都有活動。如果說有什么缺點,就是項目的開發還不夠豐富,更不夠“現代”。但是,由于他們不懈地做、認真地做,所以優勢也漸漸凸顯出來。合唱團在全市拿了獎,足球隊在全區奪了冠,全校上下無不為之振奮、為之自豪。別忘了,這樣的成績出在邊遠農村學校。社會實踐他們更堅持落實。學軍、學農、學工,除了執行本區的“大課表”以外,每年還有自己的計劃。學生們共同慶祝節日、參觀展館、祭奠烈士、慰問老人、宣講交規、唱響紅歌……要論最有特色的,還是以“責任教育”為主線的系列社區志愿者服務。他們“包”下了全鎮四個居委會、四個敬老院、四個街區健身公園、四個老年活動中心,定期組織義務勞動。只要學生們一到現場,就擦的擦、掃的掃、清的清、收的收……社區居民被感動了,說“這才是雷鋒精神”。特別是與鎮團委攜手開展的“3+1幫扶活動”,即雙方三名共青團員共幫一位退休老人。他們堅持了整整四年,由當年的團日活動已經發展成長效機制。學生盡心照料老人生活,老人用心教導學生成長,他們之間“心”的交流,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注入了時代元素。要論最具創意的,還是學生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顒拥闹黝}是“傾聽學生呼聲,關注孩子訴求”。代表、委員們和青年學生就理想和信念、困惑與煩惱等話題進行了溝通。青年學生向代表、委員就家庭教育、環境治理、校園安全、技能培訓等熱點問題提出了建議。融洽的氣氛融合著彼此的愿景,大人和孩子共同感受著社會責任。
據說,這些年他們沒有“不良”記錄,就是因為能夠堅持“常態”。當然,你擋不住別人的看法。有人就說過,這是被“逼”出來的。老師不在本鎮住,到點班車不等人,根本沒法兒拉晚兒,怎么補課?這話乍一聽似有道理,可別忘了“內因起決定作用”這句經典話。想拉晚兒的、要補課的,法子多著呢!時下誰沒有這本賬。倒是人家校長不矯情:“咱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自覺堅持才是素質教育。”其實,“常態”工作就是按照教育規律設計的學校工作“流程”。他們的可貴之處恰恰就在“常態”。因為,“常態”才有真實性,才能不摻雜功利的“水分”。所以,在“常態”下運作的典型,大家能夠認可。
第三,這個典型是在“深刻”的改革中探索的。作為高效教學的典型,人們最關心的就是“高”在哪里、怎么“高”的。要說“高”,近幾年的全區教學綜合評價,他們總是位居前列。這個評價由于強調了以鞏固率為前提、突出了以合格率為基礎,不僅夠綜合,而且算合理。盡管繞不開考試成績,但它并非“唯一”?!捌胀ā睂W校、“常態”工作能獲得這么領先的成績,的確應該問個究竟。校長的回答就是兩個字:改革。其實,這前面還應該加上“深刻”作為對改革程度的修飾。因為,他們的改革有精彩之處,那就是跟課堂“玩兒命”。校長明確表示,課堂效果上不去,負擔下不來,工作“常態”保不住,素質教育等于白說。為此,他們著力從三個方面下手。一是改了教學管理。領導隨時聽課,“推門”就聽,就是要聽個實際水平。領導班子周二評課,雷打不動,就是要評出子丑寅卯。而且,聽課都有定量,校長最忙,至少每周也要聽6節課,別人當然還要“遞增”。課堂教學評價分為兩類進行,人人都有任務?!俺B課”搞評級,旨在提高全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展示課”搞研究,旨在推廣個人的成功經驗。在“深刻”的改革面前,人人有機會,科科是平臺。二是他們改了教學模式。他們在廣泛學習和借鑒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試驗,逐步確定了由“課堂準備—明確任務—探索自試—困難支援—效果檢閱—學習小結”等6個環節構成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師要按照這一基本模式,結合教學實際,創編既作教案又當學案的“任務書”。這種模式對于作為主體的學生來說,目標明確,便于心中有數;當堂預習,有利于趁熱打鐵;自主探究,有利于促進獨立思考,及時練習,又能體驗成功。學生覺得有了“任務書”,學得明明白白、練得實實在在。應該說,這是學生的心聲。據說,這種基本模式已在絕大多數學科推開;據說,語文教學的基本模式也在積極探索之中。如果幫他們“提煉”一下,大概是“講練各半”和“當堂訓練”這兩點支撐了高效教學。當然,他們知道改革也需要“外腦”,教研員就曾在這里進行現場指導、現場上課。他們知道改革也需要“活水”,兄弟校就曾在這里開展“同備同構”、“ 同備異構”。但是,他們要求教師必須結合實際,動真格的,誰也不準照搬“參考”、上網“Download”,包括課件在內?,F在,他們還想定期把每節課的“任務書”整理出來、積累起來,然后經過不斷修訂、不斷完善,逐步形成學科資源“系統”。這不就是教學成果嗎?三是改了作業機制。他們限制了作業課目。原來各科“搶”著留,現在最多留“五科”:初一語文、數學、英語,初二增加物理,初三再加化學。其余各科作業必須當堂完成。他們還限制了作業總量。一般作業就在“任務書”上。因為,那都是教師精編、精選的習題,還因為這樣會控制完成作業的時間。開始,教師們也不理解,其他學科教師說,我們也有統考;“五科”教師說,中考壓力太大。但是,學校堅持了。堅持的結果就是“倒逼”改革。前面是不準加班加點,現在又不能增加作業,后路全堵死了,只能去開正路。高效教學不就是這樣的改革軌跡嗎?
“普通”學校需要在深刻的改革中提升,“常態”工作需要以深刻的改革來保證,因為“深刻”才有“創新性”,才能打破“習慣”。所以,能在“深刻”中探索的典型,大家才好學習。
東堤頭中學的“普通”、“常態”、和“深刻”,是“落地”的典型,全都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了。他們的校長為此總結的一個“公式”——“責任+方法”,實在發人深思。教育規劃綱要中有兩句名言,一句是“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孩子”,另一句是“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柏熑巍辈痪褪乔耙痪涞膭恿?,“方法”不就是后一句的策略嗎?咱們業內的人都知道,為“一個”容易,為“每個”很難;而且在小學好些,在初中更難。這正是這個可以“落地”的典型所具有的典型意義。只是校長反復叮囑,一切還在進行中,我們不張揚,您也別宣傳。可是,咱們真需要這樣的“典型”,需要大家創造性地“復制”這樣的典型,所以只好致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