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雅俊

刁雅俊,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曾獲得天津市“十五”立功先進個人、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天津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在市級報刊發表過多篇教育教學論文,主持過多項市、區級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
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們大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學生喜歡和愛戴的教師,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甚至成為教育家,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然而,并不是每個人最終都能實現這一理想。它需要一種愛,那是對教育無限的摯愛,為了這個教育理想和摯愛,能夠一生鍥而不舍。而在這追逐教育理想的征程中,愛心奠定基礎,專注成就理想。
有一個故事,真實而感人。
25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讓班上的學生到巴爾的摩的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并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做一個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他們毫無出頭的機會”。
25年后,另一位教授發現了這份研究,他讓學生做后續調查,看這些男孩今天是何狀況。調查結果顯示,除了有20名男孩搬離或過世,剩下的180名男孩中有176人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這位教授在驚訝之余,決定深入調查此事。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跟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天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p>
這位教師目前仍健在,雖然年邁,但還是耳聰目明。教授找到她后,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么,我愛這些孩子。”
她的回答多么簡單、淳樸、淡定!然而,它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位老教師對學生濃濃的愛。
她看起來就是普普通通的教師。她可能教學水平一般,一生默默無聞,但他對學生、對教育懷有博大的愛,對學生有赤誠的執著的期待,她在學生心里種下了希望的種子,播撒了對幸福生活的期待和追求,所以她把平凡的孩子培養成了社會的棟梁,她的內心充滿幸福。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美國教育家內爾·諾丁斯說:“愛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睂處焷碚f,愛學生是教書育人的根本,是教育藝術的核心。愛是教育的生命,愛學生是做好教師的關鍵。魏書生老師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李吉林也只是師范學校畢業,他們卻登上當今中國教育界的巔峰,是他們對教育事業癡心不變的“愛”,使他們實現了人生的飛躍。
作為一名教師,需要有豐富的知識、扎實的功底、精湛的教藝,但更需要有愛心。對教師來講,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的。教師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教師要用這神圣的師愛滋潤學生的心靈,在教育這片沃土上,盡情地播灑愛的陽光,讓生命因為有愛而豐富,人生因為博愛而精彩;教師因為有愛而美麗,教育因為博愛而高潔。
有一個故事說,愛迪生在新婚之夜想到一個問題,就起身到實驗室里研究起來,把新娘子都忘了,直到有人來叫他,他才想起這是什么日子。如果不是一個連睡覺都想著發明的人,不可能達到愛迪生這樣的成就。還有一個故事是關于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說他在南京創辦曉莊師范學校時,有一天,蔣介石不約而至,而此刻陶行知剛剛登上講臺。聽到這個消息,陶行知沒有停下講課,而是派了幾個學生去接待蔣介石。這種“課堂不能停,‘總統’請稍等”的辦學精神,十年后成就了激蕩中國教育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
從以上這兩個故事中我們不難悟出,愛迪生和陶行知之所以能有成就,是得益于他們專注于自己的事業,不受客觀或主觀因素的影響。愛迪生專注于尋找燈絲,專注于實驗,最終為人類帶來光明;陶行知專注于教育,創立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居里夫人十幾年如一日專注于從礦石中提煉放射性元素,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比爾·蓋茨專注于軟件開發,造就了微軟帝國;陳景潤專注于數論,終于登上了數學王國的巔峰……專注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是成就事業的強大動力;專注是一個人性格的體現,更是成功的關鍵。
何為專注?所謂“專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是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和追求的人。著名的股神巴菲特躋身世界首富,在慈善晚宴上,當人問及他成功的密笈時,他的回答是“專注”,而更巧合的是當晚比爾·蓋茨也回答了同樣的提問,答案竟和巴菲特的答案如出一轍。
專注的精神應該植根于每個人的內心。無論外界多么浮華,事情多么復雜,只要真心有所追求,就可以靜下心來,專心去做一件事。如此,我們就不至于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古今中外,智商高者不一定會成功,而有毅力、專注者往往會成功。因為目標專注的人不畏挫折和磨難,不管出現什么情況、遇到什么困難,總是能夠充滿信心、勇往直前。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精力集中于鎖定的目標上,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人生是一個漫長的旅途,需要經歷許多困難和考驗,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很多時候,一個人不成功,不是因為沒有機會,而是因為不夠專注。
專注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個專注的人,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即使面對誘惑、遭受挫折,也不為所動。相反,一個人如果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就不可能集中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做事情只能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正所謂“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
專注源于強烈的責任感。一個對事業有高度責任感的人,會一門心思地投入到工作和事業中,盡職盡責,盡心盡力;而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會把工作當成謀生的差事,工作提不起精神,更談不上專心致志。那些真正能干事、干成事者,都具有勇擔大任的胸懷和豪氣。因此,強烈的責任感是專注的原動力。
專注來自淡泊和寧靜。一個人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困難和挫折在所難免,孤獨和寂寞是面臨的考驗。能否做到不受干擾、專注如一,關鍵是保持淡泊和寧靜。實踐證明,一般人很難長期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任何一個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著堅持不懈的執著追求和艱苦勞動。唯有保持淡泊和寧靜,才能堅定信念和追求,做到專注和執著。
愿每一位有理想的教師,用愛心播灑希望,用專注成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