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印
(哈爾濱輕工化學總廠,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工業經濟一直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生產領域,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業經濟的發展所依托的資源基礎,生產過程的不同等,都會對經濟發展有所影響。隨著科技信息的發展,在工業經濟的基礎之上,以工業經濟的物質和技術為依托,形成了信息化經濟。信息化經濟是工業化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對工業化經濟的變革和創新。那么在工業化經濟和信息化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二者有著很多的必然聯系,但是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的區別,以下針對這些區別做出論述。
1 形成的基礎不同
工業化產生于蒸汽機技術,而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之上。
世界工業化進程己近250年,從18世紀中葉,在英、法、德、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以機器大生產代替工廠手工業的變革。1784年,蒸汽機應用于紡織工業。從此,大機器生產擺脫了對自然力的過分依賴狀況,集中的工業生產和工業化的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引發了冶金、機械制造、采煤和交通運輸的大發展,從而使許多國家進入了工業化社會。
進入20世紀下半葉,出現了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技術群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過渡。今天,光纖通信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的應用,更為人類克服空間和時間的障礙提供了先進的手段,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的信息基礎結構,并向創建全球信息基礎結構,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前進。
2 信息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工業化時代信息是生產的要素之一,而在信息化時代信息不僅是一項生產要素,而己成為生產的支柱和主要產品。
在工業化時代,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工農業生產和服務業。此時,信息在生產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為生產的必要因素之一,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經濟學家愛德華·丹尼森曾經做過這樣的估算:在1948—1982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3.2%,由于科技進步而獲得的份額高達85%,而只有15%是依靠增加資本、設備取得的。在依靠科技進步獲得的85%中,50%是由技術革新創造的,35%則是來源于提高教育水平即提高勞動者素質獲得的。到了二十世紀末,發達國家開始逐步步入信息化社會,科技進步貢獻率己提高到50%以上。由此可以說,信息化是工業化在更高科技水平下的對工業化生產方式和觀念的更新,信息化改變了傳統生產要素的構成和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重要性。
3 生產過程不同
在生產過程中,工業化經濟和信息化經濟對于資源的消耗是不同的,工業化經濟主要是在有形的資源上的耗費,而信息化經濟主要是對于知識和技術的利用,這是二者的不同。
在工業化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有了迅速的提高,那么在生產的過程中,對于資源的消耗也就日益的擴大。在機器大生產的時代,由于生產效率有所提升,那么對于原料的需求自然也就越多,那么這種資源的消耗會越來越大,使大自然承受了過大的負擔,因為資源是有限,這種過度的開發利用資源,勢必會對大自然形成很大的破壞作用。
在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由原來的那種對于有形資源的消耗逐漸的轉變為知識經濟的生產過程,在整個的生產過程中,會利用知識和技術對生產進行轉變。在信息化的生產過程中,對于原材料的消耗將會越來越少,逐漸的實現清潔生產,節約生產,環保生產,主要以技術型的生產模式為主,不斷的使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有所提高。對各種資源有效的利用,實現零污染,將工業生產的廢棄物實現再利用,達到綠色循環的模式,不斷的開發各種新能源,使信息化經濟向著經濟、節約、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轉變。
4 對國民經濟結構的作用不同
信息技術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為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技術可能。信息化的開展使得依靠科技進步,而不是高資源、高投入就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近年來,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傳統產業,改造了傳統產業,促進了傳統產業結構升級,使傳統產業增添了巨大的活力。據統計,在美國凡采用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公司產品質量提高了40%以上,生產率提高200%--500%,而工程設計費用和人力費用卻分別減少了15%—30%和5%—20%。我國22個省使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投入產出比約為1:5,個別的甚至高達1: 10。工業化生產經營是以大型化、高速化、標準化、批量化為特征的,而信息化生產經營是以更重視個性化、多樣化和高質量為特征。
工業化經濟的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代替第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主體或主導為其特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的地位不斷上升并占據主導地位。
在工業化社會,社會成員組成中主體是勞動(工人)大眾,而在信息化社會中,主體則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知識分子。由于信息化發展和知識作用的提高,出現了產業結構軟化,即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的投入相對減少,腦力勞動和科學技術的投入相對增多。
5 企業在管理方面的不同
在于企業的管理方面,工業化經濟和信息化經濟所發揮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工業化經濟的角度來講,比較注重對于實質產品的經營管理,在有形資產上進行開發利用,也就是比較注重對于企業生產效益的提升。而信息化經濟比較注重在產品的研發,人員的管理等等無形資產的經營管理,它是以這種無形的知識來進行創造的一種能力。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工業化經濟和信息化經濟是不可分開的,工業化經濟作為一種傳統的經濟行為模式,已經在我國有了很深的根基,是不可動搖的,但是工業化經濟為信息化經濟提供了最為基礎的物質和技術保障,是發展信息化經濟的基礎。信息化經濟也是在工業化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果沒有工業化經濟作為基礎依托,那么信息化經濟也就無從談起,信息化經濟是在科技信息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對技術進行的一次變革,是以工業化經濟的物質和技術為基礎的。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信息化經濟是對傳統的工業化經濟在技術上自我革新,同時也為工業化經濟在發展道路上拓寬了市場范圍,使工業化經濟能夠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6 在現代社會中,雖然信息化經濟為企業的生產帶來了很大程度的進步,但是它還不能夠完全的取代工業化經濟,他們是共同存在的,互相依托,互相促進的。對于那些正在發展中的國家而言,從工業化經濟過度到信息化經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是不可能越過工業化經濟而直接發展為信息化經濟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使是在發達的國家當中,已經實現了信息化經濟的模式,那么對于工業化經濟而言,也是不可能消失的,因為工業化經濟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是不可取代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它是信息化經濟的基礎,如果沒有了工業化經濟作為基礎,那么信息化經濟也就無法繼續。
[1]莊云鋒. 把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2007.
[2]李向文. 千方百計加快工業經濟發展.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