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
——就科技名詞規范化工作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路甬祥院士
記者:請您談一下科技名詞規范化對當代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意義。
路甬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名詞工作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根據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需要,1985年由科學技術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建立了我國專門負責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公布工作的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國務院和有關部委曾專門下文,明確科技名詞工作中的若干問題。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立以來,工作重心在于審定公布科技名詞,建立起科學完整的科學技術名詞體系,并在科學技術領域推廣使用。
近現代科學主要產生于西方國家,在其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盡管每一個科技名詞本身內在的意義是一定的,但由于不同的人對其理解程度有差異,以及漢語言體系自身特點等原因,不同人士翻譯的科技名詞往往并不相同,因而在其應用上出現了不一致和概念混淆的狀況,這對于科學技術研究及其交流和發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可以說,科技名詞的規范與統一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健康有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條件。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國內外科學技術交流日趨頻繁,盡快實現科學技術名詞的規范化,是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緊迫任務。科學技術名詞規范化的目的,不是為了統一思想,而是為了規范表達。科學研究中的科技名詞規范化,并不意味著學術思想的千篇一律,恰恰相反,科技名詞規范化是學術自由討論和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以及學科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也必定要求有術語規范使用的背景。
記者:科技名詞的規范使用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聯嗎?
路甬祥:科技名詞工作輻射范圍廣,涉及面寬,影響深遠。科技名詞的規范使用,不僅關系學術界,也和全社會科技創新、文化交流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開展科技名詞審定的目的是應用,最終是為了促進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展。在科技發展成果快速惠及社會各個方面的今天,這項工作對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比如在基礎教育、醫藥保健、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影響,也遠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我國人口分布甚廣,常常因為地區不同而對同一事物的稱謂各異。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目前,臺灣和香港、澳門等地區使用的科技名詞就與祖國大陸有不小差異,甚至同字同音的術語,其所指卻不盡相同,雙方進行交流時,需要借助英文名稱或者是概念定義的注釋才能彼此理解。因此,必須通過科技名詞規范化工作,逐步協調一致,以利相互交流與學習,共同弘揚中華文明。
科學技術名詞是科學知識傳播和交流的媒介和工具。各學科、行業之間的科學知識縱橫交錯、相互滲透,不同科技領域,會使用許多共同的概念。科技名詞是用以精確表達科學概念的,如果科技名詞中出現同名異義(或同義多名)的現象,則易使人們概念混淆,難以正確理解科學知識,這就增加了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的難度和負擔,甚或產生認知錯誤的情況。因此,唯有概念明確、指稱規范的科技名詞,才能快速有效地傳播科學知識,避免因對術語理解不同而發生誤解,減少科學知識傳播中的障礙。
總之,科技名詞規范化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它可以產生多方面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技術效益等等。可以說,科技名詞規范化是我國科技發展、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條件,其意義非常深遠。
記者:您認為當前制約我國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發展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路甬祥: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名詞工作在發展過程中確實遇到了一些瓶頸問題,要突破這些瓶頸,主要有幾點,一是需要法律法規層面的保障與支持,科學技術名詞使用中的混亂現象,已經引起了廣大有識之士的焦慮和關注。在全國人大和政協的會議中,已經有不少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強烈呼吁將科學技術名詞規范化工作納入法制軌道。二是今天的科技名詞規范化工作面臨著科技飛速發展以及學科間交叉融合、科技應用滲透越來越廣泛等境況,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加快規范。三是如何讓科技名詞規范使用在我國的科研、教育活動中普及和體現,讓全社會都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提高規范使用科技名詞的自覺性。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今后幾年如何促進我國科技名詞工作發展的主要構想。
路甬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決定,科技名詞規范化工作既屬于科技范疇,也屬于文化范疇,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是深入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搞好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推進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問題。目前,科技名詞的不規范使用已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我國的科技進步、教育發展、科學普及、人口健康、社會管理、生態和環境保護、公共與國家安全等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我們要加快科技名詞審定進度,提升審定質量,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積極推進有關科技名詞規范化的法規建設,爭取從法律法規和制度層面進一步為科技名詞的規范使用創造有利條件。為此,我認為,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出臺一部科技名詞管理法規十分必要,客觀條件也已基本成熟。這部法規應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的配套法規,它調整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名詞的使用,更為重要的是使得科學技術和社會交流的文字及用語更為統一規范。因此,應當著重解決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明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管理責任,使政府充分重視,做到有章可循、依法管理。二是規定各級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可制定相關措施,促進本部門或本系統規范使用科學技術名詞。三是規定科技名詞規范應用的范圍,比如科研管理,教育培訓,新聞出版,生產經營,公布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以及制發公文,開展科普活動,申報科技成果,審理專利文獻,科教影視制作等各方面,都共同遵循。四是確立名詞審定、公布和應用的程序和制度。
科技名詞工作的法規建設和規范化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相關部委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通力合作來完成這項歷史性任務。我相信,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鼓舞下,這項工作一定能取得突破。
(張蕾,騰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