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我們齊心協力,通過標準答案的方式把一百個孩子變成了一個孩子。但是有些民族和有些國度把一百個孩子變成了二百個孩子。這兩個民族單是在智力的較量上,在世界性的寬度和深度的較量上就確實存在一定差距。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知識分子應該有那么一點反思甚至是慚愧。”
作家劉震云以教育為例批評當下知識分子,呼吁知識分子要有創見:“有的知識分子不是知識分子,而是知道分子,從幼兒園小班到博士生畢業,考試非常好,再把這個知道反過來,再從幼兒園小班的教育開始,沒有任何創見。”
“上海小囡不會講上海話,怎么行?”
上海小朋友吳董的外婆為她報了暑期公益滬語班。該班由上海新聞晨報發起,由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教師王麗麗任教,輔導上海市小朋友學說上海話。吳董所在的小學并不贊成學生暑期在外面補課,但對滬語班則大力支持,并鼓勵吳董“上完課,回去當小老師,教教其他小朋友說上海話”。目前,聽得懂卻說不來,已經成為上海小朋友在滬語交流上的通病。這不僅僅是上海小朋友的困擾,全國各地方言土語的弱勢,甚至消失,讓即將成長起來的孩子們不知鄉音何味了。
“我要成為一名著名的物理學家。”
寒門出貴子。鄢陵縣彭店鄉劉拐村今年出了第一個清華大學生,主人公劉羽家境貧寒,出生時雙手只有3個完整的手指頭。考慮到家境,劉羽專門報考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定向生。被錄取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不但包了他的全部學費,還可提供一部分生活費。劉羽說,他的成功秘笈是“不懂先不問,因為別人講的知識,永遠沒有自己鉆研出來的記得牢”。
“我可以接受獎勵,但不接受資助。”
18歲的張朝陽來自鄲城一高,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678分的好成績。家境貧寒的他拒絕了學校和社會提供的資助機會,選擇了去打工掙錢。高考后張朝陽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他說:“我要靠能力吃飯!”“打工和旅游差不多,都是見識一些新東西,打工也同樣能長見識,很多事情都很新奇,比如很多燈之前我沒見過,還有測水平線的工具以前也沒見過。”
“不學習的女人只有兩個下場:逛不完的菜市場,穿不完的地攤貨。不學習的男人只有兩個下場:穿不完的阿迪吊絲,撿不完的破瓶爛罐。"
這條標語出現在一高三班班級板書上,由該班學生編寫。標語出現在網絡上后,引起熱議,學校表示這是寬松環境中學生的自由言論,不會禁止。雖然不干涉,但或許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好好學習也未必就能避免上述“杯具”呀,關鍵要做一個善于學習的人。
"做一個明媚的女子,不傾國,不傾城,以優雅姿態去摸爬滾打!""做一個豐盈的男子,不虛化,不浮躁,以先鋒之姿去奮斗拼搏!"
大學開學,迎新標語不再僅是“歡迎新同學”,浙江大學紫金港的另類標語迅速贏得新生追捧。有網友表示,如果當年我進大學報到,看到這樣的迎新標語,我一定會義無反顧地愛上這個學校。
“奧數是一個讓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證明自己是傻瓜的課程”,“傷害著整整一代少年兒童”。
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孫云曉炮轟奧數。多年來奧數與升學的掛鉤,已讓這項數學“思維的體操”成為眾矢之的。前兩年,廣州市曾對1 000名少年兒童進行了一個“夢想大調查”,竟然有不少孩子的夢想是“永遠不要再上奧數課”。奧數,儼然成了一些孩子的噩夢。
“爸媽的工作好,和老師的關系好,自己學習好。”
新時代學生眼中的“三好學生”定義一定讓教師家長大跌眼鏡,但這句話是否可以解釋為:在學校春風得意的學生,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老師的積極關系,以及自己功課上的成就。在學校過得不開心的學生,則可能缺乏其中的某項。正可謂“幸福的學生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學生卻各有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