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勝任力指個體表達和釋放自己內心情感的能力[1]。它是一種有建設性地識別、解釋和回應自己和他人情緒的重要社會技能,包含個體有效并成功主導和表達情緒的能力,以及對環境的適應和協調能力[2]。
情緒勝任力干預對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情緒勝任力干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情緒勝任力,為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發展帶來積極的改變。情緒勝任力干預項目PATHS的實施結果表明,相比于未接受干預的學生,接受干預的學生成功識別的情緒詞匯量提高了68%,攻擊性行為減少了32%,自控行為增加了36%[3][4]。在教育實踐中,干預活動對促進學生的積極心境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有顯著效果,并有助于減少攻擊、同伴拒絕等適應不良行為[5]。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主導和表達自身情緒,也為有效的社會互動提供基礎,促進他們更好地融入同伴群體。其次,情緒勝任力干預能夠提升學生的自我評價。研究表明,發展良好的情緒勝任力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促進個體形成更積極的自我評價[6]。可見,情緒勝任力干預的效果不僅限于學生心理和外在行為的改善,也表現在其自我評價的提升。
從2012年2月開始,在北京市豐臺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支持下,我們在北京市芳古園小學四年級和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初一年級相繼開展學生情緒勝任力干預的課程,得到了兩校的大力配合。本文將匯報情緒勝任力干預課程實施的部分研究結果。
一、情緒勝任力干預的具體目標
我們設計的情緒勝任力干預課程主要在情緒識別、情緒體驗、情緒控制與調節、情緒表達四個層次上展開,最終達到提升情緒勝任力的目的[6][7]。
情緒識別意在幫助學生通過觀察他人的表情和動作來識別其情緒,并學習更多的情緒詞匯;情緒體驗則要求學生通過換位思考來體驗特殊情境下他人可能的情緒,更好地理解他人;情緒控制與調節旨在指導學生采用合理的方式調節自己的消極情緒;情緒表達則關注于引導學生更好地選擇適合當下情境的方式來表達情緒。通過這四個步驟,改變學生對情緒的認識和行動,提升其情緒勝任力。
二、情緒勝任力課程的內容和實施程序
1. 課程內容
根據上述四個環節設置課程內容如下:
(1)情緒識別
幫助學生了解可以通過外部線索來判斷別人的情緒,教給學生一些發現別人情緒的方法。通過以下練習活動,讓學生更熟悉情緒識別過程。首先,我們設置了“察言觀色”活動,分別請幾位學生抽取寫有情緒詞的卡片,將卡片上的詞語僅用表情和動作表演給其他學生,讓其他學生來猜。猜的學生需要回答“你覺得他/她表演的是什么情緒”和“你為什么覺得他/她表演的情緒是……”即報告判斷依據。卡片上的詞語有“嫉妒”“得意洋洋”“哭笑不得”等,難度不一。當學生不能準確猜出所表演的情緒時,主講老師提示表演的學生告訴大家他所表演的是什么場景或事件,再讓學生進行猜測;當學生準確猜出所表演的情緒并報告判斷依據為表情、神態和動作等時,主講老師向所有學生強調我們可通過仔細觀察別人細微的表情和動作來識別情緒;當有學生準確回答并報告判斷依據為場景或事件時,主講老師向所有學生強調我們可以根據情境來觀察別人的情緒,一個人所處的情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其情緒。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了解兩種最常見的情緒識別方法。
隨后向學生呈現一段有關大眼仔和毛怪的動畫視頻。視頻的主要內容是,大眼仔買了一輛新車,邀請毛怪來參觀。由于一些小意外,疏忽的毛怪惹惱了本來已經很煩躁的大眼仔,結果被趕下車。主講老師引導學生根據視頻展開討論,回答大眼仔和毛怪分別表達了哪些情緒,在什么情況下表達的,以及他們有沒有忽視對方情緒的地方,這種忽視是否引起了對方的情緒反應。通過討論,讓學生鞏固兩種識別他人情緒的方法,并了解忽視他人情緒會給對方帶來不好的感受,為后續課程做鋪墊。
(2)情緒體驗
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體驗他人情緒,從而有助于其了解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情緒往往不是單獨出現,而是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通過活動讓學生練習情緒體驗過程,并了解情緒的復雜性,情緒體驗課程為2課時。我們使用伊朗電影《小鞋子》的片段作為教學材料,讓學生根據電影內容展開討論并回答問題。在問題設置上側重于讓學生感受片中人物的情緒,并思考其想法和做法背后的原因,以達到理解人物情緒的目的。通過引導學生回答這類問題,幫助學生練習情緒體驗過程,讓其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體驗他人情緒,學會理解別人。
(3)情緒控制與調節
訓練學生控制和調節自身情緒,教給他們控制和調節情緒的方法。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小學四年級和初一年級的課程內容略有差異。在初一年級的課上,首先播放動畫短片《憤怒的小鳥》,讓學生根據短片內容回答生氣的壞處,并讓其回憶自己生氣時有何生理反應。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了解生氣的消極后果,引出情緒控制和調節的內容。隨后給出一個情境,因為小明的好朋友阿強說小明只借不還,所以樂樂不肯把自己的書借給小明,于是小明和阿強打了一架。引導學生討論小明該怎么做才能讓自己不生氣,匯總學生的討論結果。將學生給出的方法歸為三類:冷靜、轉移注意力和合理宣泄,并逐一講解如何使用這三類方法。通過討論讓學生了解了憤怒時應該如何控制和調節自身情緒。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緩解自己的緊張和難過情緒。將學生給出的方法一一對應到上述三個類別中。讓學生知道緊張和難過情緒也可用類似方法進行控制和調節,并引申到控制和調節所有不良情緒的方法。通過討論讓學生了解控制和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是相似的,在生活中要靈活運用。由于小學生的知識遷移水平不如初中生,因此小學四年級課程中關于憤怒情緒和其他不良情緒的控制調節分兩節課講授,便于小學生理解和掌握。
(4)情緒表達
訓練學生學會合理表達自身情緒,從而達到釋放情緒乃至適應社會環境的目的。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小學四年級和初一年級的課程內容略有差異。在初一年級的課程中,首先通過舉例讓學生知道不好的情緒也需要表達,只要合理表達也會有好的結果,而好的情緒如果不采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也可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以此引出課程內容。通過播放變色龍變色的視頻,告訴學生情緒需要釋放但要顧及別人的感受,要和社會環境相適應。并向學生強調在情緒表達時的注意事項。接下來提供兩個情境,一個情境是上節課的小明,引導學生討論小明如何向阿強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另一個情境中,小玲和紅紅是好朋友,老師表揚了小玲,批評了紅紅,要求學生討論小玲應怎樣表達她想要幫助紅紅的想法,怎樣合理表達自己的關心。最后讓學生將討論結果以表演的方式呈現給全班同學。通過該活動,讓學生練習和鞏固合理表達情緒的方法,表演的形式可幫助他們聯系實際,將所學內容運用到生活中去。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小學四年級情緒表達課程中略去適應社會環境等內容,并將情緒表達與情緒的控制調節相整合,直接講授具體方法。利用小明的情境,讓學生討論小明如何向阿強表達自己的憤怒,表演他們的討論結果。最后,主講老師總結合理表達情緒的注意事項。
2. 課程實施程序
(1)小組引導者的培訓
情緒勝任力的所有課程由一位教師主講,全班學生分為五組,每組有一位引導者。引導者的職責包括引導學生進行課程主題的討論、組織學生開展課程相關活動、維持小組內秩序等。在課程實施前,課程主講人應對所有小組引導者進行相關主題的培訓:首先要澄清引導者的職責,其次是進行理論層面的內容傳授和信息溝通,闡述具體課程方案的實施細節和操作程序,最后結合每節課的具體情況強調相應的注意事項。
(2)課堂實施步驟
課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環節:首先以提問互動等形式回顧上節課的課程內容;其次以情境、視頻或團體活動等形式呈現討論材料;再次是課堂討論,這是課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引導者在此環節中要引導學生進行主題討論,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和發現;然后是展示討論結果;最后總結課程主題和要點,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還會預留相應的作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以上環節可靈活變動,根據不同主題,可對上述步驟做出相應調整。
(3)課程評價
每次課程結束后,小組引導者填寫團體活動摘要記錄表,包括對課程目標的實現情況和小組活動實施情況的反饋,以及需進一步探討的課程內容和小組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此外,小組引導者及觀摩教師還應對課程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前者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主講人回應的恰當性及引導者輔助討論的效果。后者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活動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并緊扣主題、作業是否有利于學生理解主題、學生對課程主題的認同程度和實際應用程度以及教師課堂掌控力的提升。
通過課程評價及時了解課程的具體狀況,依此對下節課的內容與形式做出適當調整。
三、情緒勝任力干預的效果評估
實施情緒勝任力干預前一周對學生施測“情緒勝任力”調查問卷和人際交往效能感問卷,課程結束后一周進行同樣問卷的施測。我們通過課程前后測的比較來考查情緒勝任力干預的效果。
1. 干預后學生情緒勝任力的提升
(1)情緒覺知與識別
情緒勝任力的干預能夠提高學生對情緒的覺知與識別能力。如圖1所示,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例,在干預前后,學生所知覺到的情緒數量有顯著上升,并且其用來識別情緒的情緒線索總量也顯著上升。而對于初一年級學生來說,干預提高了其識別自身情緒的能力,情緒的覺知和情緒線索識別上也有一定的提高。
(2)情緒表達
在“情緒勝任力”調查問卷中,我們依據學生能否覺知自己能隱藏情緒、覺知他人能對自己隱藏情緒來考查學生的情緒表達力。按照認知水平劃分為4個層次:自己能/別人能為4分,自己能/別人不能為3分,自己不能/別人能為2分,自己不能/別人不能為1分。干預前后,學生的得分有了顯著提高(見圖2和圖3),說明我們的干預課程提高了學生的情緒表達力,加深了學生對情緒表達規則的理解。
(3)情緒調節
“情緒勝任力”調查問卷中關于情緒調節的測量設置了三方面的題目,分別是改變情緒(包括改變意愿和改變策略)、情緒控制策略和減壓策略。從圖4和圖5中可看出,學生在情緒勝任力干預前后,在改變意愿、改變策略以及情緒控制策略和減壓策略的得分上都有了顯著提升。
2. 情緒勝任力干預對自我評價的提升
由圖6可見,在情緒勝任力干預課程后,學生喜歡自己的程度顯著提升。這表明情緒勝任力干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從而促進其自信心的提升。
四、注意事項和教育建議
1. 情緒勝任力干預課程實施中的注意事項
首先,干預課程所采用的團體輔導形式應注重小組成員間的互動。小組引導者在主講教師布置了討論任務之后,要充分調動組內學生,促進學生之間的分享和互動,增強團體動力。小組學生之間要建立起安全和信任的關系,通過制定團體規則來確定小組學生的行為規范和保護每個學生的自尊。也可以讓小組選出學生組長來組織討論,使小組逐漸加強團體動力,最后可以達到小組學生自發地分享和討論,而引導者從開始的主導調動者,逐漸轉變為小組觀察者。
其次,注意從學生的言語中提煉課程思想的精華。我們的情緒勝任力干預課程采取團體輔導形式,即通過團體成員的互動來理解每一堂課的講授內容。因此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到的“感悟”和對這種“感悟”的表述是最能體現他們理解程度的指標。所以,主講教師要非常注意學生的這些“感悟”,并力爭結合講授內容,從中提煉出本次課程的精華作為課堂總結。這些語言由于來自于學生之口,因此也最能被他們所接納和熟記。
最后,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編制課程材料。例如我們對小學和初中所使用的干預課程材料是不同的。初中的干預材料更偏重分析和理解,而小學的干預材料更加形象生動。每次正式課程之前,如果條件允許,主講教師要在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團隊中試講,并根據反饋對課程材料進行修改。
2. 教育建議
(1)情緒勝任力培養應注重情緒產生的認知因素
我們的情緒勝任力干預關注了對情緒的覺知和理解,對于自身情緒的覺知即培養學生的自我覺察能力,使學生不僅知道自己此刻的情緒,也能夠明白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心理咨詢理論中的理性情緒療法認為,情緒受到認知因素的影響,不合理信念會產生不良情緒。因此對于情緒產生原因的自我覺察有助于學生意識到情緒背后的認知因素,即不合理的信念的存在,而主講教師的引導能夠促使學生去反思,從而改變不合理信念,進而調節情緒。
(2)情緒勝任力培養應關注情緒調節的多種方式
盡管我們在情緒調節課程中向學生講解了多種情緒調節方式,比如緩解憤怒的方法有冷靜、放松、找回理智、合理宣泄、轉移注意力、運動等方式,但是這些方式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去應用,學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宣泄情緒的方式。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業余愛好,使這些愛好能在學生情緒不好時能夠轉移其注意力。
(3)情緒勝任力培養應建立家校一體的系統模式
家長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家庭治療理論認為,孩子從家長的身上“學到”各種行為和處事方式。有研究表明,長期暴露在父母表達不良情緒的家庭中的孩子,所具有的不良情緒要多于正常家庭的孩子,而且他們處理不良情緒的方式與其父母驚人的一致。相對正常家庭的孩子,成長于暴力家庭的孩子在成家之后也更可能表現出家庭暴力[8]。因為他沒有學會如何合理地處理憤怒,因此使用暴力方式就成為一種本能反應。家長應注意自身的情緒調節,身教重于言傳!同樣地,教師是學生模仿的榜樣。教師處理不良情緒的能力以及對學生情緒的覺察能力都會影響到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勝任力。因此,培養學生的情緒勝任力需要家長和教師、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構建家校一體的系統培養模式。
(4)情緒勝任力培養應以培養健全人格為目標
能夠覺知并合理表達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是心理彈性的一種表現,擁有心理彈性的個體才能夠不被消極情緒所桎梏。覺察和理解他人情緒是一種難得的共情能力,而能夠合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更是顯示了開闊的胸懷和修養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這些都將促成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因此情緒勝任力的培養實則是在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讓學生擁有游刃于現代社會的心理資本。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10JJDXLX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通訊作者:寇彧,Email:kouyu455@163.com。
參考文獻:
[1]Buck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