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了幼兒園門口,孩子總哭鬧著不愿進去。他不愿意在幼兒園里學那些他根本聽不懂的英語、古詩。為這事,我們已給他換了3家幼兒園了,可幾乎每家都是這樣。唉!現在的孩子挺可憐的,我們這個年齡時天天無憂無慮地玩,可他們現在卻要學這學那……”
如今,送兒子進幼兒園的大門是貴陽市民王海強一天當中一件頭痛的事。
“有時候真想讓孩子多玩一會兒,讓孩子有個幸福的童年,但一看別人的孩子又會背唐詩又會彈鋼琴,我們做家長的心里就著急了起來。”
最近,家住貴陽市云巖區的劉女士有些郁悶。
“這‘男子中學’是拯救男孩的靈丹妙藥嗎?走進這‘男子中學’就可以成就男子漢嗎?這些問題都是未知數,讓孩子當一回試驗品,恐怕很多家長都難以做出這個決定。男孩比女孩發育晚一點是事實,在中小學階段一些方面落后女孩也是事實,其實這也是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道理所在。我們的教育缺少的不是什么‘男子中學’的‘陽剛教育’,而是缺少落實‘因unmyVv2HnqlucSG+oFMxxg==材施教’教育原則的決心和意志。”
針對“上海市第八中學提交‘辦男子中學’申請方案”這一事件,一網友提出“莫把孩子當試驗品”這樣的看法。
“這么做,只不過想發出信號:學校唯才是舉,而不是唯學歷和資歷。”
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對“破格將22歲的研一在校生劉路升為教授”這件事做出的解釋。
“灰色童謠反映了孩子壓力較大,不太善于正面發泄,就用這種方式消消氣。大家哄然一笑,很是開心,這和成人的需求一樣。灰色童謠中的那些話,如果說得多了,可能就會成為孩子的人生哲學,尤其是在他們性格、人生觀未定型的時候。”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Ye0KUwpKzlJ+2P3aIAE/kg==針對“灰色童謠”分析道。
“偶像和榜樣對于少年兒童的成長必不可少。可能在不同年齡段,少年兒童崇拜的偶像和榜樣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他們總需要通過偶像和榜樣來確定自我成長的方向,通過模仿偶像和榜樣,實現社會知識的習得與自我成長。”
在回答“為什么要調查研究少年兒童心目中的偶像與榜樣”時,“少年兒童偶像崇拜與榜樣教育”課題組副組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這樣回答。
“我常常想,一個語文老師不僅是要使孩子學好語文,還得給他們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從小懂得熱愛自己的祖國,懂得除了自己外,還有許多人,要懂得給他人帶來快樂,有一顆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惡丑陋。我深知這其中的許多品質,是在純真的孩提時期就應該開始培養的,而又完全可以在孩子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滲透,去影響,去強化。”
兒童教育家、特級老師、中國情境教育理論創立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李吉林老師在談到自己從事了33年的語文教學工作時這樣說,充分表達了她對教學工作的熱愛及深刻見解。
“從家長的角度去考慮的話,藝考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來說可能是最佳選擇,但是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講,如果不熱愛藝術,選擇藝考可能給自己帶來一生的痛苦。”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譚平談了對“參加各類藝術考試的考生中,有些學生是因為文化學習成績不好,又想上一所好大學,才參加了藝考”這一現象的看法。
“評選三好學生時只關注學生學習好這一項因素表現出教育價值觀扭曲的問題。教育是培養人的,包括人的德育方面、身體方面、心理方面和審美方面,目的就是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教育應該是喚醒每個孩子內心潛在的積極向上的力量,不管他們在哪一方面優秀,都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
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針對兩會期間一個有關取消三好學生評選的提案提出這樣的看法。
(責任編輯:杜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