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的學校教育,就是按照社會需求,培養相應的人才,同時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今后的生存和發展服務。這樣的學校教育,既滿足社會和個人的雙向需要,也符合教育的本意,是和諧而返璞歸真的教育。但是,現實中的教育不但偏離了教育原本的方向,甚至與學校教育的本原背道而馳。
眾所周知,“高考指揮棒”是主宰當前全國教育機制的根源,考分是衡量教育工作的“硬道理”。 這種機制讓應付考試的能力代替和掩蓋其他一切能力,使人才選拔陷入窘境。雖然這種機制備受詬病,但它又是弊端相對較少的機制。
在無法徹底根除應試教育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回避考試的分數,也不能不顧學生的發展,如何拿捏和把握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分寸?本文試圖從目標、手段和效果評估三方面,對當前學校教育進行方向性和概念性的思考,從道德的高度和生存的角度追根溯源,力求尋找一種遵循教育規律、適應現實狀況、符合家長和學生要求的策略,使學校教育返璞歸真。
一、學校教育的目標
學校教育的目標就是在基本教育方針和政策的指引下,要把學生培養成人才的具體要求。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結果關系到未來社會人力資源的基本構成,影響著國家的軟實力,是國家人才戰略的重要內容。按照社會需要和個人愿望,學校教育的目標有三方面:道德教育的目標、知識和技能教育的目標和個性教育的目標。
1.道德教育的目標
通過道德教育,學校向學生傳播普適價值觀,傳授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學會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例如以尊老愛幼為主的家庭關系、以互助與合作為主的同事關系和以尊重與禮讓為主的社會關系,等等,從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自覺地減少和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道德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是促成“人之為人”的獨特過程,處于人才培養的首要位置。經諸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人的道德素質與社會地位、財富多少和學歷高低沒有直接關系,而與一個人的“德行”密切相關,所以,育人要先育德。在學習“做事”之前要先學會“做人”,這是教育的治本之策,體現的是教育者的社會責任。
一個人的“德行”主要體現在出現利益沖突時,如何看待“得”與“失”、“貢獻”與“索取”,如何處理個人與集體、社會的關系,反映的是一個人的道德觀念,表現的是一個人的道德形象。當一個人處處遵守和認同道德秩序時,不管這個人處于社會的哪個階層,都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容易產生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樣的道德教育,是促進和諧的教育,是對學生負責的教育。
成功的道德教育,能夠使每個個體不斷地為社會的和諧作貢獻,至少能夠遵守基本的道德底線。由于當前的高考體制和教育考評機制,道德教育有可能淪為“作秀”或“形式”,常常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因此,成功的校園德育就成為衡量師德的重要標準,如何看待學校德育工作也就成為教師“良心”的體現。
2.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目標
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才可適應社會并生存下去,才可以一個合格勞動者的身份服務社會并較好地生活。社會分工的發展造成了行業的差別,行業技能的獲得需要經過系統的教育和培養?,F代科技的發展使一個人獲得勞動技能的過程越來越復雜,需要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可見,學校教育的作用毋庸置疑。其實,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就是學會“做事”的教育,是一種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是普及性、基礎性的知識教育,學習的是能夠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基本知識,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繼續為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礎的知識儲備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雖然沒有專業分工,但卻是為今后的專業分工打基礎,是培養人的勞動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前奏。同時,學校教育也包括初步的技能教育,培養的是學生基本的信息交流、人際交往以及再學習的能力,例如語言、閱讀、計算、社會生活常識和習慣,等等。對于當下的教師來講,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目標很難明確地界定。一方面是培養學生解決考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兩方面如何選擇、取舍,是個難題。其實,培養學生解決考題的能力也很重要,關鍵在于它是否造成了能力培養的畸形發展。
畢竟,知識和技能教育的實施效果是衡量教師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標準。重視分數還是重視能力體現的是師德水準。分數和能力的統一體現了教師的智慧,是知識和技能教育的最高境界。
3.個性教育的目標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天賦,能力、氣質、性格和興趣千差萬別,這便是人的個性。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種多樣,每個人都要按照自己的個性特點在社會上找準自己的位置,表現在教育上,就是要找準學生的特長,順應和發展學生的良好本性,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的個性特點與未來的社會角色統一起來,避免人才的埋沒。
實現個性教育的目標,對個人來說,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對快樂的人生追求,是自身生命質量的提高;對社會而言,是一種貢獻,使人才與崗位各得其所,實現雙贏;從哲學意義上看,是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跨越,是人性的解放。
如果謀生手段只是為了生存而與個性不符,但也能夠自食其力,很好地立足于社會,這樣的教育也不算失敗。不過,在生存之余,如果還能有一些積極的精eHYF2Yf468AMCdKn2T6pfdtuHPSFNibk1ld4XpGgrw4=神追求,充實生活、張揚個性,也算是人生品位的一種提升。當謀生手段與個性特點相吻合,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個性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的統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教育的手段
這里說的“手段”是精神手段而非物質手段,具有指導思想的意義。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如果實現教育目標,就要借助一定的手段。
1、以“理”服人
不管是道德教育的目標還是知識技能教育的目標,都有自身的邏輯順序,而且,人的本性是可以理喻的,所以,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首先要把道理講清楚,只有讓學生“明事理”才能“知是非”,只有“曉之以理”,才能“動之以情”,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理性思維的教育方法,是告訴學生“為什么”的方法,是順其自然、合乎情理的方法,可以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理性教育也是最普遍、最徹底的方法,是采取教育手段的第一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符合認知規律,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適合大面積的集體教學,屬于“上策”。
2.以“例”服人
如果道理講不通,還可以拿出案例等進行說明,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說話,以情感人,以結果打動人,激發其主觀能動性,這是感性教育,屬于“中策”。在理性思維發展不足的情況下,模仿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方法既簡便又直觀,符合生理發展的規律。在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中,采用例題、范文和動作示范等,都是有效的以“例”服人的方法。
3.以紀律服人
對于極少數軟硬不吃的學生,通過紀律、守則和條例等限制辦法對學生進行硬性規定,甚至強制學生完成基本的教育目標也是一種辦法,但也僅僅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以紀律服人是最麻煩、棘手的辦法,有違人的主觀意志,因而也頗具爭議,甚至存在風險,當屬“下策”。不過,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紀律約束是必要的。
真實的教育工作必然存在紀律約束,但一定要掌握好尺度。筆者以為,不管采取什么樣的紀律約束,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必須是第一位的。另外,盲目地放棄和禁止一切紀律約束實際是“明哲保身”式的不作為,與不負責任并無二致。
綜上所述,一切教育手段的實施都是一個“研磨”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無論德育還是智育,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口味,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尋找對口的方法,綜合而變通地實施有效的教育。
三、對教育效果的評估
對教育效果的評估必須依據教育目標的制定和教育手段的實施,從三方面考查:一是是否發掘潛力,二是是否感覺快樂,三是是否取得成就。
1.是否發掘潛力
教育過程是一個發掘學生潛力的過程。學生的天資不同,潛力就不同,教育的結果就有差異。古今中外因教育的失敗而最終被埋沒掉的人才不計其數,成功的教育就是竭力避免這樣的悲劇,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先天具有的潛力。
2.是否感覺快樂
快樂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指標。如果讓學生感覺到學習過程本身的快樂,學習將成為一種需要,將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困難的事情將變得輕松,學習效率也將提高;如果讓學生體會到通過學習過程的痛苦能夠換取最終的成功,將會鍛煉學生的意志和耐心,提高學生的理性意識和克服困難的能力。總之,快樂將是調動主觀能動性的不竭動力,快樂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教育。
3.學生是否取得成就
學生未來的發展情況,體現了人才培養的最終結果。人生取得成功與否,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剔除社會、歷史等客觀因素的作用,教育的基礎性影響不可低估。凡是通過個人努力,從正當渠道獲取的、合理合法的成就,均可算作人才教育上的成功。例如,在政治上取得地位,是行政組織能力的體現;在經濟上獲得財富,是經營管理能力的體現;為社會作出各種貢獻,并獲得一定的榮譽,是道德責任和綜合能力的體現。
上述三項教育評估指標存在很強的主觀隨意性,難以量化,也無法成為學校教育的可操作性政策,但是,隨著應試教育影響的逐步淡化,以及高考環境的變化,可以影響教育者個人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最終演變為可操作行為;如果經過變通和靈活的處理,對于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長島縣教育體育局)
?。ㄘ熑尉庉嫞毫航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