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讀圖時代”的來臨,標志著人類的閱讀經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圖像無孔不入,占據了這個時代的各個角落。一方面人們渴求著感觀世界五光十色的新奇體驗,可另一方面卻仍有那么一些人在懷念曾經逝去的純白記憶:幸好,在圖像與文字之間的過渡地帶,存在著一種能夠滿足雙方訴求的事物——繪本,它既為人類創造了一個色彩形象的國度,又帶領人去往充滿了紙本特有的想象世界。
一
繪本,英文名為Picture Book,日文則稱作“愛好恩”,顧名思義是指“畫出來的書”,即以繪畫為主、兼有少量文字的書籍。它的受眾主要是兒童,但有的也為成人所喜,目的都是為了通過一系列簡單直觀的故事、讓讀者品味人生的多姿多彩。
繪本不等于單純的“有畫的書”,它是一種獨立的圖書形式。在繪本中,圖畫不再像傳統意義上的插圖一樣,僅僅作為文字的點綴而存在:而是擔當起講故事的主要任務,成為圖書的命脈,文字反而成了輔助者。正因為如此,繪本的文字必須精練,寥寥數語就要配合圖畫構筑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它的風格必須風趣活潑,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習慣。特別是它的圖畫必須鮮明直觀,能夠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作者想要表現的意思。在優秀的繪本中,每一頁圖畫都由畫家們精心手繪,講究繪畫的技法、細節和個性,堪稱藝術精品,可以單幅成畫。
現代意義上的繪本誕生于19世紀后半葉的歐美。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了《世界圖解》,它被公認為是歐洲最早的帶插圖的兒童書。后來的凱迪克、格林納威和波特等都是早期繪本界的杰出代表,凱迪克更是被后人尊為“現代繪本之父”。20世紀,西方繪本傳人亞洲,引發了追捧學習的潮流。以日本為代表,日本的繪本事業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至70年代崛b059c91d04915d9931d4d918dded656a4c79534e635a8ac5d46ca9b068ac53e2起,目前繪本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已占據其GDP的一部分。到如今,繪本已經成為全球兒童閱讀的時尚品。世界上有不少專為繪本設立的獎項,最為著名的有國際安徒生獎畫家獎、英國凱特·格林威大獎、美國凱迪克獎、德國繪本大獎、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最佳童書獎和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最佳選書等。
這些獎項大都有著數十年的歷史,自設立以來,一批批杰出的畫家,用他們的童心和熱忱,為世界創作了無數感人至深的圖畫故事,給人們開啟了一個個充滿了神奇歷險或者寄托夢想的完美國度。
二
有這樣一只兔子——線條簡潔、憨態可掬、風靡全球,即使是不熟悉兒童讀物的人也不難從生活中發現它的身影,因為它隨處可見、深入人心——這只著名的兔子叫做“米菲”,它的創作者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小老頭兒——迪克·布魯納先生。
1927年8月23日,布魯納在荷蘭烏得勒市的一戶殷實家庭里出生。“二戰”后,布魯納的父親希望兒子能夠繼承自己出版社的生意,于是派兒子去倫敦和巴黎學習貿易。然而布魯納志不在此,他從小熱愛繪畫,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到了倫敦和巴黎這樣多少藝術家夢寐以求的文化古都,他常常流連于各個博物館,觀看形形色色的藝術展。在外留學的日子里,畢加索、布拉克、萊杰和馬蒂斯等現代派畫家對他影響頗大,特別是馬蒂斯晚年那些形式簡單、色彩明亮的作品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留學歸來,布魯納并未按照父親的意志行事,而是決意追尋屬于自己的人生。好在父親也并非獨斷專制者,而是給了他一次機會。1951年,24歲的布魯納以美編身份加盟父親的公司,為一本本圖書畫海報,也為Zwarte Eertjes系列偵探故事設計封面。在這段日子里布魯納兢兢業業,從頭干起,一步一個腳印地扎穩了基礎。1953年,羽翼日益豐滿的布魯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圖畫書《蘋果》(The Apple),在這本書中布魯納的風格已見雛形——簡練單純,成了布魯納繪本的一個標志。這本深受歡迎的《蘋果》奠定了布魯納專業畫家的身份。
1955年,布魯納一生最為重要的作品——米菲系列繪本誕生了。那年機緣巧合,布魯納帶著小兒子去海邊度假,在海灘上偶遇了一只狂奔的小兔子,它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所忽視,然而卻被有心人布魯納發現,它的特別、執著和有趣深深觸動了這位父親。從此兒子睡前故事的主人公變成了這只被命名為“米菲”的小兔子。應兒子央求,布魯納后來又將這些故事畫了下來,這就有了米菲的第一本故事集——《小兔與海》。米菲的輪廓簡潔,布魯納細心地為她用畫筆畫上一條條粗線,這被稱為有“心跳”的線條(Lines with‘heartbeat’);繪本色彩鮮亮,大都采取直接的紅、藍、黃、白和綠色,畫面明快清晰。當然,布魯納也在繪本中賦予了深深的情感,雖然形象簡單,但只要將故事角色的嘴或眼睛作少許改動,就立刻傳遞出了角色的喜怒哀樂。比如米菲雖然只有兩只小眼睛、一張叉叉嘴,但當她非常悲傷時,她的眼角就會被添上一滴淚,傷心之情躍然紙上。直到2007年,這只膾炙人口的小兔子的系列故事出了第117部繪本——《米菲女皇》(Queen Miffy)。幾十年來,她受盡追捧。她永遠不超過6歲,所經歷的大都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各類事情:比如她有一條最喜歡的藍底碎花裙:她勇敢地去醫院看病;有一只最喜歡的小熊玩具,總是不離左右;還有第一次坐飛機、上學、過生日、露營等等。布魯納說:“我的書是畫給孩子看的,可以給孩子們留下許多思考和幻想的空間,我希望8個月以上的孩子都能看懂我的書,并且沒有語言障礙,讓任何一個國家的孩子也都能看懂。”
的確,米菲的平凡、親和讓全世界的孩子都對她沒有隔膜感,有關她的圖案和文字已經作為商標在全球注冊。如今布魯納先生所創作的繪本已經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8,500萬本。2000年開始荷蘭烏得勒市的中央圖書館特別開辟了永久性的迪克·布魯納作品展,讓一代代人都可以欣賞這位童心未泯的老先生的杰作。
三
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兒童書展舉世聞名,每年的書展上都有一個重頭戲:即從小說類、非小說類以及兒童類三個級別中評選出最優秀的作品,為其頒發最受全球兒童出版界矚目的“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最佳童書獎”(Bologna Ragazzi Award)。
獲得1996年博洛尼亞兒童書展最佳童書獎的《堅定的小錫兵》,是優秀繪本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繪本的作者約克·米勒以安徒生杰出的同名童話為背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出發,不用文字,而全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娓娓講述了一段發生在當代的小錫兵和公主扣人心弦的歷險故事。繪本的畫面沖擊感強烈、充滿了張力,故事豐厚,筆法寫實,呈現資本主義文明發展中真實又諷刺的現象;米勒借用安徒生打下的基礎重新賦予這個經典童話以另一種生命和靈魂,令這段曾經不幸的愛情寓言,似乎也有了溫暖的結局。讓未成年的孩子發現外面那個世界的真實和想象世界里的瑰麗,讓成年的我們也能夠透過小錫兵,穿越時光去和從前的記憶觸碰——這,正是米勒身為一代童話大師的溫柔和悲憫。
1942年,米勒出生于瑞士洛桑,從蘇黎世比爾應用藝術學校畢業后,他未滿20歲便只身前往巴黎,在當地廣告公司從事插畫設計工作,這一段專業學習和工作實踐的經歷為他日后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出于一直以來對繪本的熱愛,米勒決心要干出一番成績來:所以后來他辭去巴黎的工作回到了瑞士,專心創作繪本。一開始并不順利,米勒的畫作不為人欣賞,執著的他雖義無反顧地畫著,卻仍然感到迷茫。直到有一天,他4歲的小女兒問他:“你們小時候都玩些什么游戲?”一句話似閃電,無意中竟清晰地劈開了記憶之門,封塵已久的童年歲月一一回現,他想起的不僅僅是曾經的游戲,還有那融進往昔、靜靜陪伴他一點點長大的家園,在那里,有明媚的陽光、歌唱的鳥兒、奔跑的小獸、成蔭的綠樹、潺潺的溪流……轟然洞開的記憶大門,冥冥中啟迪了他的靈感,一年以后的1973年,一本名為《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的繪本橫空出世。這是米勒的第一部出版作品,包含著他對隨風逝去的往昔自然生態、淳樸人情的追憶,以及對工業文明的譴責。該書反響強烈,隨著它在歐美諸多國家出版后,也為米勒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從此以后,米勒正式開始了他意出塵外又飽含真情的藝術創造之路。成名之后,他的畫風細膩,有濃厚的寫實意味,內容豐富,擅用電影鏡頭和漫畫格,在國際上贏得了一系列桂冠。
博洛尼亞兒童書展之所以把每年一度Khfcxyfeagh327QFyeM/wQ==的國際性大獎頒給這樣一位畫家,不僅僅是因為米勒嫻熟的繪畫技巧,更是因為他身為一位藝術家所具有的視野和良心。米勒認為孩子不能夠一直被保護在玻璃罩內,而要了解真實的世界,所以他并不贊成給孩子的圖書只是一味地輕松、簡單;相反他總是直面社會的真實與冷酷,不逃避也不夸大,只是如實反映,卻又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絕望處開出希冀的花朵,讓讀者對未來充滿信心。當然,米勒在嚴肅之余,卻也絕不會忘記自己身為童話家的本職,那就是必須給孩子帶來歡樂。他既要洞察、要揭露、要批判,卻也要安慰、要鼓勵、要負責——這不是矛盾,而是一位合格的童話大師應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博洛尼亞兒童書展選擇米勒,是對他藝術觀的認同和支持,因此也體現出了這個書展的內涵:對兒童最好的關懷呵護,是精神上的指引和鼓勵。
書是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料,而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回歸,本身是發現自我、反思自我的過程。可是當數碼電子產品侵吞了那一本本泛著墨香的紙質書籍的領域,當商業利益湮沒了書卷氣息和人文關懷,當成人世界的殘酷毀滅了人之初純真的童心——這種時候,為了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們不得不另辟蹊徑、奮力反抗。而“繪本”這樣的新形式,既滿足了人從直觀圖像中獲得震撼的需求,又引發人去發掘無盡的想象空間;可謂是融合了人類既簡單又復雜的情感體驗,彌合了圖像與文字之間的裂縫,也是對每個人心底那份美好純真的守護,讓每個人敢于去面對生活和挑戰。繪本,是讀圖時代對人類精神家園不屈不撓的堅定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