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國家和上海發布的農業“十二五”規劃均明確提出,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中央的高度重視,政策的持續傾斜,準入的逐步放開,推動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迅速崛起,也使得農業板塊逐漸獲得各類資本的青睞,成為投資的熱點。一大批股權投資企業、私募基金、企業家先后投身于農業板塊,養豬、種田、種菜等甚至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就連聯想這樣的傳統IT公司都成立了農業投資事業部,專門開展農業板塊的戰略投資。
社會資本投資農業,不僅有助于彌補政府資金投入農業的不足,而且也能夠為資本獲得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但由于我國農業組織化、規模化、技術化程度較低,在如何和現代資本相結合方面缺乏經驗,還存在不少阻礙社會資本進入的障礙和瓶頸。比如,土地的流轉問題。我國長期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有效激發農民積極性的同時,也帶來農業分散化、小農化問題,成為農業規模化發展面臨的瓶頸。如果不能從制度上有效解決土地大規模流轉問題,農業的大規模投資、大規模生產就難以實施,農業的效率就難以得到根本性提高。比如,農業企業的價值評估問題。許多農業企業缺乏信用記錄,其在農用地上興建的道路、水利、建筑物等不能作為合法的抵押物,導致農業企業在銀行貸款、資產抵押及上市資產評估等方面遇到諸多問題。因此,盡快研究并破解阻礙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的一系列制度瓶頸,是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關鍵。
對政府而言,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要準確把握農業的兩個特點:一是產業鏈長。農業的產業鏈涵蓋“從飼料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因此政府必須樹立全產業鏈概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包括種苗、飼料、肉食加工、物流、銷售等農業產業鏈重要環節,以整體帶動農業發展。二是投資周期長。相比其他行業,農業投資周期往往更長,平均收益回報也低于那些高收益行業,因此政府需要強化社會資本投資的正確導向,梳理戰略投資理念。特別是要堅決防止熱錢“一哄而上”涌入農業,大肆炒作、投機,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損害整個農業發展,影響經濟社會穩定。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要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制度變革為關鍵。要加快推進農業改革,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業用地流轉制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權制度改革,充分調動農業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不斷降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的門檻突破瓶頸,切實提高農業的現代化、規模化水平。
第二,規劃引導為前提。加強政府對農業發展的規劃引導,研究制定對農業產業鏈重要環節發展的鼓勵和支持政策,形成對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的明確導向,增強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的持續動力。
第三,搭建平臺為載體。政府要積極搭建社會資本和農業生產對接的平臺,整合和集聚各類農業要素資源,一方面為社會資本進入農業提供優質的項目資源,減少信息搜尋的成本;另一方面也為農業要素資源、優質農業企業、優質農業項目走向市場、加快流動、開展融資等提供便利。
第四,政府投入為杠桿。政府投入對于農業的發展必不可少,但政府投資并不能完全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要放大政府財政資金效應,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和撬動大量社會資本跟進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要在一些農業公共基礎投入方面加大力度,以降低社會資本投入的隱性成本。
對人大而言,要加強對社會資本促進農業發展方面的立法研究,一方面著力破除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的法律、體制和制度瓶頸,另一方面著力開展好對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的監督,規范投資行為,堅決防止出現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現象。特別是,要加強對社會資本進入關系國計民生的農業戰略性行業的監督,確保我國農業關鍵環節的掌控權,確保我國農業的國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