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腐敗。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政權的性質就可能改變,就會‘人亡政息’。”3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五次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發出了令人振聾發聵的反腐強音。隨后,《求是》雜志全文刊登溫總理署名文章《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再次引發全社會對“反腐倡廉”這一社會焦點問題的廣泛熱議。
溫總理把反腐敗提升到執政黨生死存亡的高度,并發出“人亡政息”的警示,措辭之嚴厲、決心之堅定,在歷次廉政工作會議中都屬罕見,這不僅體現大國總理居安思危的遠見,更彰顯其毫不松懈、矢志懲貪的決心,以及屆尾之年“懇懇以盡忠”的強烈責任感。
對于腐敗這一“國之大害”,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近年更是鐵腕查處許宗衡、鄭少東、劉志軍等大案要案,多名位高權重的貪官相繼落馬。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腐敗現象在行政權力集中的部門和資金資源管理權集中的領域仍然易發多發,大案、要案、串案依舊觸目驚心,溫總理也坦承“當前反腐倡廉建設與人民群眾的期待仍有較大差距”。
如何從源頭上來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呢?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一些。”只有從加強法制建設入手,逐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才是反腐敗工作的一項可靠措施和根本保證。
筆者注意到,從溫總理在本次會議上部署的六方面重點工作看,今年政府的反腐倡廉建設更強調立足于“預防”和“治本”,旨在構建以預警機制為核心的反腐敗體系,在腐敗行為處于萌芽狀態時及時發現與預警。這將有利于夯實反腐倡廉的制度性基礎,為推進下一步改革做好長期性和基礎性的工作。
那么,在當前新形勢下,如何實現“法制反腐”,讓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要加大反腐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當前,中國的反腐敗和預防腐敗在制度層面已經有很大突破,但仍存在部分法律程序不夠嚴密、立法留有空白等問題,不利于動員整合全社會力量形成預防和打擊腐敗的合力。在今年1月召開的十七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反腐敗要注重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中紀委《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也明確提出加強反腐倡廉國家立法工作。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徐安在接受“兩會”記者采訪時表示,制定反腐敗法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反腐敗法可以將反腐敗工作轉向“治本”為主的方向,突出預防功能,讓社會各界自覺抵制和消除“潛規則”。
二要提高網絡反腐的制度化水平。網絡反腐雖不是反腐敗領域的新命題,但在去年得到了井噴式發展,據統計,2011年中國內地網絡反腐事件達到近50起。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在十七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指出,互聯網快速發展拓寬了社會參與反腐倡廉的渠道。要切實提高網絡反腐的制度化水平,加強反腐倡廉網絡輿情的收集、研判、處置工作,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發揮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在促進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這是對網絡反腐的最新定位。
三要強化公職人員的制度約束意識。國家公職人員掌握著公共的權力和資源,他們遵守法律法規制度的觀念和行為,對廣大群眾的遵紀守法行為產生著極大的影響。然而由于幾千年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以吏為師”的道德觀念、“刑不上大夫”的特權觀念、“法自君出”的人治觀念等等,在現實生活中還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要改變這種陳舊的落后的觀念,就必須教育和引導公職人員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的思想理念,時刻牢記以法制約束自身言行,營造人們都能自覺守法執法的社會環境。
“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政府對民意的誠懇回應,民眾更期盼不斷改進和完善各項制度,以保證權力在各個地方、各個領域、各個時期,真正在燦爛的陽光下運行。而人大,在預防反腐工作中,如何更加給力?仍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