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全林遠,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技術四級研究員、博導。
研究方向:經濟學、國防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主要著作:《國有資產運營模式新探》、《軍費論》、《20世紀世界經濟》、《China in Transition》、《Asi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ssues》等。
摘要 話語體系既是理論思維的工具性構架,又是理論思維能力的實體表征。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所要達到的核心目標,首先必須體現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深刻的時代內涵,適應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其次要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必須適應中國的國情、國勢;最后要體現旺盛的思想活力,必須適應當前解放思想、推進改革發展的緊迫需要。
關鍵詞 話語體系 核心目標 時代內涵 中國特色
理論思維是一個民族立于世界文明高峰須臾不可或缺的,而話語體系既是理論思維的工具性構架,又是理論思維能力的實體表征。當前,構建契合發展大勢的中國話語體系已成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而明確界定構建這一體系所要達到的核心目標,則是首要之需。
構建話語體系要體現深刻的時代內涵
作為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所要達到的核心目標之一,體現深刻的時代內涵,就是要求話語體系必須適應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話語體系契合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時地進行結構性轉型,是理論自覺性的重要標示,是理論創新的要件之一。從思想發展史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觀察和理解話語體系結構性轉型的歷史座標意義和時代要求。
回望中國近代以來的思想發展史,可以看到三次重要的話語體系結構性轉型。鴉片戰爭后,在西方殖民主義者堅船利炮入侵的民族危亡壓力下,啟動了從傳統理論到近代理論的蛻變,完成了中國理論話語體系的第一次重要結構性轉型。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知識分子中的先行者們觀察世界、探討問題、闡述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為之一新,在從近代理論到現代理論的演進中,實現了中國理論話語體系的第二次重要結構性轉型。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等趨勢日益鮮明的當代,在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日益吸引世界目光的今天,我們正面臨著當代中國理論話語體系的第三次重要結構性轉型。
回顧建黨以來的理論發展史,可以看到三次重要的話語體系結構性轉型。中國共產黨人曾先后面對三大歷史主題:革命、建設、改革,與此相應,在理論創新的進程中,形成了“革命”話語體系、“建設”話語體系和“改革”話語體系。以毛澤東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長期實踐中,創造性地總結、提出了革命的“三大法寶”——“黨的建設、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開創出“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戰略思想,形成了系統的“革命”話語體系;指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在革命中走向輝煌勝利。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由“革命” 轉向“建設”的歷史主題變換,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思想:在經濟工作以及其他各項工作中實行“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等一系列方針;關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充分重視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關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處理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各種關系的思想;關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思想;等等。但由于歷史主題轉換的自覺性不高,日益膨脹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話語體系,表明黨的中心工作仍停留在“革命”主題上并沒有真正轉向“建設”主題。從話語體系的主體取向中,可以看出最終導致“文革”悲劇的“語言化邏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無論對于實現歷史主題的轉換,還是推動國家的“建設”與“發展”,“改革”是關鍵中的關鍵。
正是由于堅定不移地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不但真正實現了對“革命”主題的超越,而且深化了對新中國建立以來“建設”主題的認識,實現了“改革”主題與“建設”主題的互促共進。科學系統地回答“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關系到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加深和拓展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此相應,開始并正在進行著一次新的以“改革”為關鍵主題的話語體系轉型。
契合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轉變的大勢,中國經濟社會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刻變革、快速發展,創造了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發展史上都罕見的奇跡,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和中國人民的命運,也深遠地影響著世界的整體格局和發展進程。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和成功經驗,展示了思想理論的杰出創造,蘊含著對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世界把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中國正日益從國際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心,站在世界目光的“聚光燈”下。面對急劇變動的時代進程,亟需科學準確、充分到位的“時代精神——中國表達”;但當前思想理論的概括闡發、交流對話,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中國自身話語體系滯后于社會實踐、理論創新、國際環境的發展變化,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的新需要。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空前關注,國際輿論中越來越多的話題圍繞中國展開,關于“中國奇跡”、“中國模式”、“中國經驗”的討論持續升溫。這既為創新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提供了良好機遇,又使當代中國話語體系面臨著如何深刻反映時代新內涵的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構建話語體系要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
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作為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所要達到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要求話語體系必須適應中國的國情、國勢。在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進程中體現中國特色,關鍵在于處理好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與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與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文明成果的關系。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如果不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相結合、不依托民族化的話語體系,就不可能在民眾中扎根。而一種話語體系必須為社會所廣泛接受,才能夠產生自己的影響并具有存在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投身這一事業的億萬人民實踐經驗的升華和結晶,與之相應的話語體系也必須能夠適應理論與實踐的廣泛性、群眾性需求。這就要求在話語體系的構建中,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不同特點和接受能力,使話語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的要求相適應。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根植于傳統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融入國際大家庭的重要精神支柱;而民族虛無主義盛行,則會使國家和民族之舟在全球化浪潮中傾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傳播載體——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重要歷史脈源和深層現實依據。脫離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當代中國話語體系就不可能枝繁葉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在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進程中,應深入開掘、合理汲取、科學創新中華傳統文化。一方面,要清醒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農耕社會、封建專制的大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要針對其歷史局限性進行批判性反思,分清良莠,辯證揚棄;另一方面,又要深刻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可或缺的歷史源泉,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唯有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才能在共有精神家園中建立起契合普通大眾的歷史傳統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話語體系;才能將深融于中華民族血脈的謙敬、持節、勇毅、愛物等優秀素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過當代話語體系內化為人們的行為遵循、人文性格和價值認同;才能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支點,搭建起溝通科學理論與人民群眾心靈的話語橋梁;才能以鮮明的中國魅力、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推動現代中華文明昂首走向世界。
在構建話語體系中突出中國特色,并不是要閉關自守,更不是搞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要更好地利用國內外的話語資源,拓展中國話語體系的成長、發展空間。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必須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大膽地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積極面對國際話語權“西強我弱”的現實嚴峻挑戰。要認真研究和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西方國家在話語體系建構、軟實力建設等方面的經驗,認真研究和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西方國家思想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成分,認真研究和學習借鑒各國文化交流、話語授受的規律和經驗,努力提高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西方國家話語體系建構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對其中所包含價值觀的借鑒,要科學對待其“普世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普世性”與“特殊性”是相互依存的,否定了“普世性”,也就否定53a0e3eaf945da5e85da168c90608048了“特殊性”;“普世性”與“特殊性”都不是絕對的,而是有條件、有程度差別的。應當承認存在“普世價值”,承認人類某些共同價值追求具有“普世性”,這有利于占據道德制高點,并以此把握更大的國際話語權;面對“西強我弱”的現實國際話語權總體態勢,不能習慣性地囿于“弱勢心態”,自說自話、自我欣賞、困步自封;而應以更加開放、自信、包容的心態,敢于和善于同各類強勢話語體系進行“同平臺”的交鋒碰撞,在溝通交流與搏擊奮爭中積累經驗、完善自身、奪取主動;強化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關鍵,并不在于否認“普世價值”、強調中國特色的“特殊性”,而在于將“中國特色”漸次注入“普世價值”,力爭逐步實現以“中國特色的價值取向”引領“普世價值”。從根本上說,只有在實現“普世價值”的基礎上,才可能在更高層面的社會價值認同中實現制度性的超越。
深具中國特色的當代話語體系所要達到的目標,既要承接歷史、鍛造現實,又要包容世界、引領未來。
構建話語體系要體現旺盛的思想活力
體現旺盛的思想活力,是作為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所要達到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要求話語體系必須適應當前解放思想、推進改革發展的緊迫需要。歷史和現實一再明示:思想活力和精神創造力是話語體系的靈魂,是話語權的非物質依托;沒有思想的歷史是可悲的失語過程,沒有靈魂的話語必定蒼白無力。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那些思想活躍、思想家輩出的時代,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的思想大碰撞,往往是一個新的文明崛起的嘹亮前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古希臘,以及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大師迭出,民智初盛,話語更新,由此開啟了后世的繁榮和興盛,并分別成為東西方文明的活水源頭。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正是依靠馬基雅維里、莫爾、孟德斯鳩、盧梭、休謨、洛克、亞當·斯密等大師,以其深邃思想——諸如社會契約論、天賦人權論、“看不見的手”等,成就了西方主流話語體系,并推動資本主義從封建主義的歷史重壓下破土而出,進入蓬勃的上升期。
西方今天的世界性話語優勢地位,也與其活躍的思想理論界是分不開的。如冷戰后的國際主流話語源自美國的“第三次浪潮”、“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民主化第三波”等理論,以及“軟實力”、“權力轉移”等概念;來自歐洲的“全球化”、“全球治理”、“第三條道路”等話語無不出自千姿百態的思想理論界。正是這種“千姿百態”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有效提升了其話語質量和影響力。
從我們黨的歷史看,中國共產黨人曾有過許多展現思想活力、具有長久生命力的話語表達。延安時期,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寫出了一大批堪稱經典的論著,與其瑯瑯上口又寓意深邃的話語風格相得益彰,開創了黨的歷史上最具思想開拓性和創新性的時期之一,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新中國在成立之初,仍處于“戰爭與革命”時代的尾聲時,就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等話語表述,得到了許多國家、甚至是敵對國家的認同,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威望,至今仍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重要國際準則。改革開放伊始的20世紀80年代,真理標準大討論所推動的思想大解放,極大地激發出人們的思想活力和精神創造力,開創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新紀元,引領國家和人民邁向偉大的民族復興之路。
話語體系的思想活力,主要體現在:把握規律的科學性、尊重事實的客觀性、思辨縝密的邏輯性、直擊要害的敏銳性、個性鮮明的創新性。所謂話語體系的科學性,就是要在深入探索客觀規律、獲得正確的規律性認識基礎上,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使話語體系符合實際、引領實踐。所謂話語體系的客觀性,就是要遵循實事求是的精神,話語表達要基于常識、尊重事實。所謂話語體系的邏輯性,就是話語內容、結構、形式,要符合思維推演和語言表達的規律、規則,使推演和表達過程環環相扣。所謂話語體系的敏銳性,就是話語表達要善于抓信關鍵環節。所謂話語體系的創新性,就是話語要有個性化表達,這是思想活力的關鍵性要素之一。而俯拾皆是的官話套話,則是思想貧乏、思維萎縮的顯性表征。當前,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兩個前所未有”,使照抄照搬成為不可能;唯有以話語體系的思想活力托舉起創新性思維、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進程中,加速推進改革與發展,才能牢牢把握寶貴的機遇、有效應對嚴峻的挑戰,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責 編/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