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是如何把握戰略機遇期的

2012-12-29 00:00:00梅仁毅陳崛斌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2年18期


  【作者簡介】
  梅仁毅,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導、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美國學會理事、中美關系史學會理事。
  研究方向:美國外交史、中美關系史 等。
  主要著作:《美國研究讀本》、《美國社會與文化》等。
  陳崛斌,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美國研究中心講師。
  編者的話:本期“美國何以強大”(之三),我們約請到了梅仁毅、劉澎、高全喜三位專家學人,分別從美國的對外戰略決策、基督教文明及其帝國戰略等主題切入,論述了他們對美國強大原因的深入思考。在此集中刊發,以饗讀者。
  摘要 美國在崛起過程中,每當戰略機遇期到來時,其外交戰略決策都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建國初期,美國避免卷入歐洲事務并在北美大陸積極擴張。從19世紀后半葉到20世紀初,美國開始適時海外擴張。一戰后,威爾遜政府嘗試爭奪世界霸權,在失敗后,美國迅速地回到孤立主義的傳統道路之上。從二戰結束到冷戰結束,美國充分利用自身的超強實力,實現了“美國治下的和平”。美國崛起過程中的外交戰略決策,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 美國崛起 外交戰略決策 擴張 自由貿易 實用主義
  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建國時,面積不過80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40萬。英、法、西班牙和印第安人從海上、陸上給美國帶來巨大威脅。美國的首要任務只是如何生存下去。然而,在隨后的100多年里,美國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19世紀末,建國僅僅120年以后,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二戰后,美蘇平分世界權力;冷戰結束后,美國成功確立了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是眾多跡象表明美國正逐步走出困境。
  美國為何能夠成功地迅速崛起,是從事美國研究的學者都會思索的問題。中外學者已經從美國的政治體制、社會結構、教育甚至是美國民族特性等各個不同角度對這個問題經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筆者注意到,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中,國際環境和美國國內曾出現過多個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而在這些關鍵時刻,美國作出的一系列外交戰略決策促使美國抓住發展機遇,實現了迅速崛起。
  1775年至南北戰爭結束:不卷入歐洲事務
  1783年以來,歐洲殖民列強從南面、北面和西面對國力有限的美國形成包圍之勢,美國只能小心翼翼地尋求自我發展的道路和對外擴張的機會。在這種背景之下,“建國不久的美國能否在危機重重的世界格局中生存下來”①成為美國的首要任務。在這個時期,美國外交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與歐洲列強,尤其是英法兩國的關系。在這個時期,“英美兩國關系緊張且波折不斷,危機和戰爭的陰云時刻籠罩著美國”②,因為“英國是唯一能夠對美國利益形成重大威脅的強國”③,美國的對英政策必須能夠保證美國安全和發展,而對于美國而言,維持英法之間的均勢最有利。
  第二,世界貿易權對于美國國家利益至關重要。美國貿易政策由三個基本因素構成,即:航海自由、對美國產品開放門戶及世界主要貿易國間的貨幣自由流通。④
  第三,在避免招致歐洲列強反對和敵意的前提下進行領土擴張,奉行門羅主義和天定命運論。整體而言,當時的美國選擇避免卷入歐洲事務,同時利用歐洲列強間的矛盾和戰爭在北美大陸進行擴張。麥克杜格爾認為,“節制政策可以盡可能少地暴露自己”。⑤
  “不卷入歐洲事務”在美國獨立之前就已經出現,并在美國獨立過程中起到過重要作用,最早出現在托馬斯·佩恩1776年1月出版的《常識》中。佩恩認為,“不卷入歐洲列強間的爭斗符合美國利益……”。⑥
  如何應對1793年英法戰爭是美國外交政策面臨的第一次真正考驗。作為獨立戰爭的遺產之一,美國當時還是法國的盟友。經過激烈爭論,華盛頓總統決定采取審慎的政策,并隨后發表了中立宣言,申明美國將不會與任何交戰方結盟,盡管美國作為中立國仍舊積極與交戰雙方發展貿易。1769年,華盛頓在告別演講中提道:“我們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國訂立永久的同盟。”這也成為華盛頓最重要的外交遺產。這種不卷入政策或者說孤立主義也成為美國外交的基本原則之一,而隨后美國多屆政府都奉行了這一原則。
  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杰斐遜的外交政策繼承了這一傳統。亞當斯曾經說過:“我們應該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讓自己遠離所有歐洲政治和戰爭。”⑦杰斐遜則在第一次就職演說中宣稱,美國尋求“同所有國家和平相處、商務往來、真誠友好,而不與任何國家結盟”。秉承著這種精神,美國1794年與英國簽訂了《杰伊條約》,1800年與法國簽訂了《蒙特芳丹條約》。
  盡管美國努力嘗試在歐洲事務中保持中立,但是在外交實踐中不可能完全與外界隔絕。由于歐洲局勢的復雜性,美國也為孤立主義和中立主義付出了一定的代價。1796年12月,法國宣布與美國斷交,并且在亞當斯總統任期的前兩年一直與美國處于準戰爭狀態之中。1793年拿破侖戰爭進入關鍵階段,美國仍企圖保持中立并與交戰各國保持貿易關系,英國對美國進行了貿易封鎖,并強迫美國水手加入英國海軍。1810年,英國與美國斷交,直至1812年,美國為了保護航海自由對英國宣戰。
  美國與歐洲列強之間的這些早期戰事凸顯了美國對經濟和貿易的重視。美國不僅反對經濟上的孤立主義,甚至愿意為了保護貿易開戰。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的孤立主義只是政治中立,而非全面孤立。⑧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與其他國家保持距離,同時跨大西洋貿易迅速發展,這也為美國國內發展帶來了急需的資金。相比其他歐洲國家,與英國的貿易關系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盡管英美兩國兩次交戰,但是兩國的歷史淵源、共同的語言和文化紐帶卻是貿易與投資的堅實基礎。英國是美國農業產品的出口市場,美國則是英國紡織業的重要市場。此外,英國在美國有大量投資。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手中的美國政府債券超過其他所有歐洲國家的總和。⑨
  1812年的美英戰爭給了美國一個沉重的教訓,即在國力薄弱時與歐洲列強開戰只能帶來巨大的損失。羅伯特·費雷爾也指出,“為了航海自由這樣的抽象原則而危害美國的生存是不理智的”。⑩1812年戰爭再次證明了孤立主義的明智。在此后的多年中,美國外交政策表現得更加審慎。每次與英國劍拔弩張時,美國都成功避免了再次與英國發生戰事,反而從“英國治下的和平”中最大程度獲利。英國也意識到無法遏制美國,從而選擇給予美國一定程度的尊重。此外,英國與歐洲大陸列強的對抗仍在繼續,而英美雙邊貿易和投資發展使得兩國的矛盾有所緩和,英國甚至希望在一些問題上謀求美國的合作和支持。簡而言之,“(英美)兩國政府……都努力控制雙方矛盾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在英美對抗時,美國往往會做出讓步。
  1814年拿破侖戰爭結束后,歐洲大陸君主制國家成立神圣聯盟,旨在幫助歐洲恢復戰前國際地位,這導致英國與其他反法同盟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恢復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地位的問題上,英國為了保護自己的貿易利益極力反對。為了增加自己談判的籌碼,英國向美國尋求合作,建議以英美聯合聲明的形式反對任何國家在拉丁美洲重新建立殖民統治。然而,門羅政府拒絕了英國的請求,而是根據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的建議由美國單方面宣布了門羅主義。亞當斯認為美國沒有必要“聽英國的話”,也不能“放棄未來在美洲大陸獲得西班牙(和俄羅斯)殖民地的權利”。
  門羅主義包括三個基本原則:第一,美洲是美洲人的;第二,不干涉原則,即美國不干涉歐洲爭端,歐洲人不得染指美洲;第三,不得殖民原則,“任何歐洲國家均不得在美洲大陸進行殖民擴張”。從本質上看,門羅主義重申了孤立主義原則,并將孤立主義適用的范圍擴大到美洲其他地區,反映了美國擴張的野心。在約翰·昆西·亞當斯給英國駐華盛頓大使的信中,這種野心昭然若揭。信中寫道:“你的是你的,大陸的其他部分歸我們。”
  門羅主義是美國在外交上天才的嘗試,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盡管門羅政府并不準備積極地實施這項政策,但這仍是“根據1823年歐洲政治局勢采取的一個謹慎而明智的外交策略”。門羅主義的妙處在于:美國將自己塑造成拉美民族獨立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在道義上贏得了拉美各國的贊賞;盡管美國拒絕了英國有關聯合聲明的請求,但門羅主義從本質上與英國反復辟方案相同;門羅主義為美國未來在拉美擴張敞開了道路。
  1820年~1850年期間,美國經濟迅速發展,進口額翻了兩番,增長至1.44億美元。1853年,外國在美投資高達2.22億美元。1815年~1860年間,美國出現了三次運河建設浪潮,截至1860年,美國國家運河體系完工,極大地促進了工業和交通的發展。1830年~1850年的20年間,美國共接納了250萬移民,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繼續的勞動力。到1860年,美國人口達3150萬,其中移民及其后代占1/3。
  在這個階段,美國不斷在北美大陸擴張。早在殖民地時期,印第安人的土地就不斷遭到美洲殖民者的不斷侵蝕。美國也利用歐洲列強矛盾不斷擴大領土面積,例如美國于1803年從法國手里廉價購得路易斯安那地區,1819年從西班牙手中攫取佛羅里達。到1846年,美國通過與英國簽訂協議順利取得了俄勒岡,進而將美國國土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美國擴張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是墨西哥:1845年美國吞并德克薩斯,美墨戰爭結束后,1848年美國攫取了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至此,除1867年從俄羅斯購買的阿拉斯加外,美國在北美大陸的擴張已經完成。
  1845年,《民主評論》編輯約翰·奧沙利文提出了“天定命運論”的概念。盡管美國認定自己注定要擴張,但當時并未有明確的提法,因此奧沙利文聲稱,天定命運的權利“允許我們擴張領土,并擁有上帝給我們的整個大陸,以進行我們的自由和聯邦自治政府這一偉大實驗”。
  自此,“天定命運論”就成為美國領土擴張的理論依據。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奧沙利文在“天定命運論”中加入了新教、種族主義和理想共和制等因素。美國人自視為上帝的選民、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因而與生俱來地擁有權力征服劣等民族和種族,美國人的使命是給其他民族帶來基督教、民主和共和制的文明之光。在理想主義和自視正義的偽裝之下,美國的擴張似乎有了神圣和利他主義的光環。“天定命運論”讓美國人不再擔心領土擴展帶來的道德問題。
  盡管孤立與擴張似乎自相矛盾,但在美國建國初期卻共同主導著美國歷史,也成為美國獨立后的頭150年內美國外交政策的雙生主旋律。孤立主義只是針對歐洲列強,即美國不干涉歐洲事務,并不適用于北美大陸,在這里美國要做的是擴張。孤立主義旨在保護美國免受外部沖突帶來的風險和損失,進而為國內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在這個意義上而言,美國孤立主義是對歐洲紛擾的防御型策略,卻在美洲大陸則采用了完全相反的進攻性策略,通過防止歐洲列強染指美洲保證美國自己的行動自由權。簡而言之,針對歐洲列強的孤立與針對北美大陸的擴張主義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孤立是為了擴張。
  南北戰爭結束至20世紀初:海外擴張與全球性強國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阻礙美國快速發展的奴隸制被取消,美國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快速道。截至1900年,美國人口增至7100萬,在帝國主義列強中僅次于俄羅斯。美國年均鋼產量達1000萬噸,3倍于列第二位的德國。美國鐵路里程從1860年的30600英里躥升至1900年的193300英里。1865年~1898年間,美國的小麥、谷物和食糖產量分別增長了256%、222%和460%,同期石油產量也從300萬桶增長到5500萬桶。有數據表明,1873年至1913年,美國年均增長率高達5%,并于1885年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強國。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集中展現了美國的工業實力。美國正式成為世界強國。
  “歷史上,新興大國的崛起總是有規律地給國際格局帶來變革。”隨著實力的增長,美國野心日益增長,美國的邊疆也同樣地不斷延伸。當時,英國是占主導地位的現狀大國,而美國是新興大國,但是為什么現狀大國與新興大國沒有發生暴力沖突呢?除國內政治和道德因素外,下列分析也將有助于我們正確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美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將不斷增長的實力轉化為海外行動。扎卡里亞指出,1865年至1889年間共有22次海外擴張機會,美國把握了其中的6次,擴張速度約為27%。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因素不是因為美國實力不濟,而是因為美國政治體系的特性。由于美國在海外擴張時并未采取咄咄逼人的態勢、并未損害英國的核心利益,英國因此并未采取激烈的遏制措施。
  二是隨著美國海軍實力提升,美國外交政策變得更加激進。歐洲政府和媒體中出現了大量有關“美國威脅”的討論和文章。與此同時,美國輿論也確實變得更加激進。1895年,英屬圭亞那和委內瑞拉之間出現了領土爭端,時任美國國務卿理查德·奧爾尼曾對英國政府說:“目前,美國實際控制著南美洲,美國在相關地區的政策就是當地的法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在與英國核心利益相關的問題上,美國都采取了謹慎的態度和圓滑的策略。例如,19世紀90年代在尼加拉瓜(1894年)和委內瑞拉(1895年~1898年)的問題上,英國兩次對美國形成過威脅,而美國均做出了讓步。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英國也意識到“有必要與美國保持友好關系,并借助美國保護英國在西半球利益的重要性”。1898年委內瑞拉爭端得到解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英國正式承認美國在西半球的主導地位。自此,英美兩國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友好。
  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初,美國在拉美地區的擴張變得更加咄咄逼人:以1898年美西戰爭為起點,美國逐漸成為全球性強國。借幫助古巴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之名,美國對西班牙宣戰,并輕松贏得了這場“輝煌小型戰爭”的勝利。戰后,美國從西班牙手中攫取了古巴、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而占領菲律賓意味著威廉·西沃德(1861年~1869年擔任美國國務卿)建立美國海外帝國的夢想得以實現,也開啟了美國擴張歷史的新階段。為了提高在古巴的影響力,美國軟硬兼施迫使古巴議會在古巴憲法中加入了所謂的普拉特修正案。根據該修正案,美國有責任和義務在美國認為必要的時機對古巴進行干涉。
  對門羅主義的羅斯福推論是美國咄咄逼人的另一個例子。為了防止歐洲對西半球的滲透,西奧多·羅斯福1904年12月在國會講話時明確指出,如果因為某個國家“無力或不愿在國內或國外實現正義,因而危及美國利益或招致外國勢力干涉損害美洲國家國家利益時”,美國可能被迫“行使國際警察的權力”。
  巴拿馬運河問題是又一個關鍵點。美國一直以來都希望在中美洲地峽開鑿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條運河。美西戰爭后,美國開鑿運河的決心更堅決。1903年1月,約翰·海伊與哥倫比亞政府簽訂協議,美國獲得巴拿馬地峽6英里寬運河區99年的租賃權。不過,哥倫比亞議會單方面否決這項協議,這讓西奧多·羅斯福大為惱火,稱哥倫比亞人是“無能的土匪”。隨后,在羅斯福政府的慫恿下,巴拿馬叛離哥倫比亞并宣布獨立。叛亂一爆發,羅斯福立即派遣美國軍艦“納什維爾”號前往阻止哥倫比亞軍隊登陸,在隨后兩天內,共有6艘美國軍艦被派往叛亂地區。在巴拿馬代表團抵達前,自稱為巴拿馬外交部長的法國人布南—瓦里拉就與約翰·海伊簽訂了條約,美國獲得10英里寬運河區永久租賃權。
  美西戰爭后第二年,在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中,美國對華外交政策面臨著挑戰和機遇。1899年和1900年,美國向在華列強發出兩份照會,要求列強保證各自勢力范圍貿易開放,同時保證中國領土完整。在第二份照會中,美國將自己偽裝成中國的保護者,格外具有欺騙性。事實上,美國政策只是基于對美國自身實力的務實評估,而統一的中國能夠為美國帶來更多的商業利益。在西奧多·羅斯福看來,“門戶開放”通過限制列強在華影響力、確保貿易開放,有助于美國在中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時,“門戶開放”也表明美國外交的另一個傳統就是以最低成本謀求最大成效。
  “門戶開放”政策與門羅主義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為了防止列強分裂中國,英國曾向麥金萊政府提議發表支持門戶開放的聯合聲明,卻遭到了美國的拒絕,這與19世紀20年代在神圣同盟問題上的情況相同。因此,1899年“門戶開放”政策出臺后,盡管英國有所保留,但最終仍然表示支持。與門羅主義承認英國地位相同,“門戶開放”政策也努力避免危及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可以說,“門戶開放”政策在表明美國利益同時避免了與列強發生沖突。門羅主義和“門戶開放”表明美國有效地利用了英國與其他列強的矛盾為自己謀利,同時也體現了美國外交政策的智慧和連貫性。
  20世紀初至珍珠港事件:嘗試謀求世界霸權
  20世紀初,美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而“英國治下和平”的舊世界體系正在衰落,美國已經做好準備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然而,復雜的國內和國際因素迫使美國在外交上采取了克己政策,在運用美國國家實力和取代英國的問題上猶豫不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孤立主義復蘇,并再次主導了美國外交政策。這表明,美國還不清楚英國衰落對美國而言意味著什么。
  從20世紀伊始到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變得越來越活躍。西奧多·羅斯福手持“大棒”占領了巴拿馬運河、肆意欺凌拉美洲近鄰,并以羅斯福推論為根據證明了這些干涉行動的合理性;此外,羅斯福還在日俄戰爭中扮演了調停人的角色。威廉·塔夫脫政府嘗試運用金元外交政策促進美國海外經濟利益發展,伍德羅·威爾遜政府執行的威爾遜主義則致力在海外推廣美式民主。不過塔夫脫和威爾遜的政策都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相反,金元外交和威爾遜主義讓美國深陷與他國的矛盾之中。
  與19世紀后半葉相比,在20世紀頭10年,美國外交政策基本采用了傳統路線。阿爾弗萊德·馬漢指出:“這個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策略是在拉丁美洲保持支配地位、在遠東謀求合作、對歐洲保持節制。” 除了類似1906年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等少數以謀求均勢為目的的嘗試外,美國努力避免卷入歐洲事務。然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美國被迫越來越多地卷入歐洲事務,直至1917年正式參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各國蒙受了巨大損失,唯有美國從中獲利。在一戰前3年中,美國與以往一樣宣布中立,并與交戰雙方發展貿易而大發戰爭財。盡管美國參戰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其他協約國仍然為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一戰給美國帶來的最大收獲是戰后美國從債務國搖身一變成為債權國,并占有了世界40%的黃金儲備,進而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一戰結束后,威爾遜政府就嘗試讓美國成為世界領袖。早在1917年7月,威爾遜就說:“我們應當以資本供給全世界,而誰以資本供給全世界,誰就應當……管理世界。”1918年初,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劃”,從外交(公開外交)、經濟(航海自由、取消貿易壁壘)、軍事(裁減軍備)和政治(民族自決、公正處理殖民問題、建立國聯)等方面為戰后世界開了一劑藥方。按照威爾遜的理想,在國聯體系下,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理應成為世界領袖,進而按照美國自己的意愿塑造世界格局,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
  然而,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的計劃卻遭到了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協約國的阻擊。經過討價還價和妥協,與會各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而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或被更改、或被擱置。這樣的結果讓美國的自由和平主義者極為失望,并最終導致威爾遜失去了這些人的支持。“十四點計劃”最大的障礙來自美國民眾傳統的孤立主義立場。在高漲的孤立主義情緒面前,威爾遜束手無策。最后,美國參議院否決了《凡爾賽和約》,并拒絕加入國聯。代表美國的不卷入、單邊主義傳統的反對派代表人物參議員博拉認為,過多卷入霍布斯無政府狀態下的國際政治事務只能腐化美國的洛克式民主傳統。在他看來,戰爭和全球霸權都不能帶來任何實際利益。
  1920年總統選舉中,威爾遜敗北,美國或多或少地放棄了對世界霸權的爭奪,并在哈丁政府的領導下回歸了單邊主義,即完全根據美國國家利益獨立決策。在隨后的20年中,美國外交政策表現出極強的民族主義特征。在大蕭條時期,美國曾經作為軍火商大發戰爭財的歷史為人所知,單邊主義傾向越發明顯。羅伯特·費雷爾指出,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盡管存在于地球之上,卻不是世界體系的成員。盡管美國外交政策秉承和平原則,但是美國卻并未參與以世界和平為目標的國際組織。”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美國外交并非真正的孤立主義。事實上,20世紀20年代的裁軍會議和相關和約正是踐行了威爾遜的理想主義。1921年~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旨在通過限制各國海軍實力實現太平洋地區的穩定。根據會后簽署的《五國海軍條約》,美國海軍實力得以晉升到與英國海軍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九國公約》則將門戶開放政策升級為國際協議。盡管世界各國做出了各種努力以實現和平,20世紀30年代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軍事行動還是給國際和平帶來了沉重打擊。在這些國家踐踏《凡爾賽和約》、《華盛頓條約》和《非戰公約》時,美國只是采取了道德制裁和不干涉策略。
  1931年日本對華發動了侵略戰爭。美國根據史汀生主義宣布拒絕承認日本侵略軍在華獲得的任何贓物。另一方面,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亞,德國重新占領萊茵蘭地區,西班牙內戰則徹底動搖了歐洲和平的基礎。在歐洲,美國同樣選擇了中立。1935年~1937年間,美國通過和修訂了一系列中立法案,避免卷入即將到來的新的世界大戰。不過,美國在遠東和歐洲地區的這些民族主義政策并未能讓美國獨善其身太長時間。
  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珍珠港發動奇襲,隨后美國對日宣戰。在之后的4年中,美國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戰爭勝利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美國士兵和物質援助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戰爭。美國最終放棄了孤立主義的外交策略,進入了全球爭霸的新時代。
  從二戰至冷戰結束:“美國治下的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一方面,德日意戰敗,不得不看同盟國眼色行事;另一方面,英法兩國損失慘重,幾乎無法獨立面對戰后廢墟。所有這些帝國主義列強在戰后都不得不放棄了戰前爭奪霸權的企圖。二戰后,美國唯一可能的對手是蘇聯。二戰進一步磨練了蘇聯紅軍,但是,由于蘇聯在二戰中負責正面阻擊德軍主力,蘇聯西部地區在戰爭后變成一片廢墟,因此,對于蘇聯而言,首要任務是恢復。
  盡管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美國仍是二戰唯一真正的勝者。戰后初期,美國國力處于世界的巔峰。1948年,美國工業產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53.4%,同時擁有世界四分之三的黃金儲備,美國出口額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此外,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軍事強國,在50多個國家擁有1200萬駐軍,更是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正是在這種實力懸殊的背景下,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地位,并著手在英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被稱為“美國治下的和平”的國際新秩序。麥克斯維爾·泰勒將軍在回憶二戰初期國際局勢時曾提到,原子彈的毀滅性威力讓美國人相信,有了原子彈,美國就可以行使世界警察的權力,并迫使世界接受“美國治下的和平”。相應地,二戰后美國外交戰略出現了重大轉變,從傳統的不卷入政策轉變為國際主義,而美國人的使命觀和自命不凡卻從未改變。
  實力的增長也導致美國的野心日益膨脹。在設計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時,美國的決策者意識到蘇聯將是主要障礙,全球策略上的沖突、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差異及缺乏互信必然導致冷戰的爆發。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文件》,遏制政策成為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戰略核心,共產主義成為美國的首要敵人。冷戰期間,美國國家實力有所起伏,美蘇對抗與緩和交替出現。
  在美蘇對抗中,雙方均保持謹慎態度,基本上遵守了雅爾塔會議劃分的雙方勢力范圍,因為任何一方的冒進行為都不可避免地導致對抗。在冷戰40多年中,美蘇雙方都曾遇到過挫折和失敗。比如,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對共產主義的恐懼演變成歇斯底里式的“麥卡錫主義”。與其說美國懼怕共產主義,不如說這是因為美國人對自己缺乏信任。麥卡錫時代,進步人士遭到迫害,美國人珍視的公民權利和自由遭到侵害。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讓美國付出了沉重代價。
  為了阻止共產主義擴張,美國也冒險打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幾場熱戰,并為此付出代價。越南戰爭更是冷戰期間美國最失敗的外交決策。越南戰爭之前,美國國內反共情緒高漲,在世界各地極為活躍,而戰爭結束時,美國實力和影響力卻跌到了谷底。為了防止發生 “多米諾骨牌效應”,20世紀60年代,美國逐漸升級其在越南的干涉行動,支持南越政府對北部共產黨政權宣戰。截至1986年,越南戰場上共有50多萬美國士兵參戰。越南戰爭消耗了美國大量人力物力,直至20世紀60年代末的反戰游行導致美國內部分裂。越南戰爭也讓蘇聯在兩極爭霸中占得先機,1969年的尼克松主義正是美蘇實力平衡打破的反映。
  此外,美國還或秘密或公開地支持美國認為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眾多國家,包括危地馬拉、伊朗、古巴、剛果、智利、安哥拉、格林納達和阿富汗。卡特總統曾說,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迫使美國“接受任何與我們同樣懼怕共產主義的獨裁者”,在實踐中美國也正是這樣做的。為了支持這些自稱反共的獨裁者,美國的政策背棄了美國外交戰略的初衷,迫使這些國家的精英走上反美的道路,這也玷污了美國作為“自由世界”領袖的國際聲譽。而如何處置這些獨裁者和他們的獨裁繼承人,也成為冷戰后美國政府的巨大負擔。
  盡管如此,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整體上還是成功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冷戰結束時,蘇聯解體,美國則在世界上獨占熬頭。強迫癥式的反共情緒一方面讓美國遭受挫敗,另一方面,反共也成為美國用來團結西方世界的口號。在反共的旗幟下,美國能夠更好地實施其全球戰略,同時避免西方世界內部離心力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對于美國而言至關重要。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獨享優越的經濟地位,而經濟健康發展也成為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戰勝蘇聯的決定性因素;而蘇聯因為將大多數的資源都投入到昂貴的軍備競賽,造成20世紀80年代經濟畸形,無法維系,最終導致經濟崩潰。
  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成功還表現其在逆境中及時調整的能力。在反共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美國的具體政策在不斷調整。在美國實力雄厚時,采取了“遏制”和“推回去”等進攻性政策;而在美國實力受損時,則采取“緩和”等防御性策略。當越南戰爭極大損耗美國實力時,美國決策者能夠及時審視美國政策,并采取更加務實的態度,盡管這個過程無比痛苦和艱難。在這種背景下出臺的“尼克松主義”,一方面在過度海外干預上進行收縮,同時在美國實力允許范圍內,最大限度保護和促進美國核心利益。然而,由于尼克松的緩和策略未能有效遏制蘇聯,隨后幾屆政府及時作出了調整。卡特嘗試執行了人權外交,而里根則根據蘇弱美強的局勢決定進行反攻,展示美國的實力。
  結語
  回顧美國外交歷史,我們可以了解美國如何從新生弱國迅速成為世界超級強國。美國之所以能夠成功地迅速崛起,從其外交決策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如西奧多·羅斯福所言:“誠然,我們國家(美國)的歷史就是擴張的歷史。”從建國之日起,成為世界道義和事實上的領袖一直以來都是美國追求的目標。歷代美國決策者都曾致力于實現這一目標,這就要求美國進行擴張。因此,擴張一直伴隨著美國的成長。不論是孤立主義、國際主義還是反共,美國所有的外交戰略都直接或間接地服務于這個目標。
  為了掃除擴張道路上的障礙,美國歷史上參與了無數次的沖突、矛盾、戰爭和屠殺,并給敵對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美國人將印第安人驅趕到保留地,從墨西哥手里攫取了大片土地,以門羅主義為借口肆意欺凌拉美國家,在遠東地區進行貿易滲透。美國用各種辦法防止歐洲國家干涉美洲事務,同時借機從歐洲列強手中謀利。在冷戰期間,美國也曾采用各種公開或秘密手段破壞和顛覆他國政府。
  從“天定命運論”到用基督教教化異族,從反集權主義到在世界范uzxH58xei5F4+OgCQtviwKfvGnVcbhUrOoEsRwFjHVg=圍內掃除暴政,美國的擴張似乎總是頂著宗教或道義的光環。美國總是能夠從道義和利他主義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擴張行為,將自己塑造成上帝的選民,要給無知、野蠻的異教徒帶來文明、宗教、自由和民主。這種利他主義者的自我身份認同給予美國巨大的道義力量,為美國的擴張提供支持。
  第二,美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即美國對自己的看法從未改變,“我們”和“他們”的觀念也沒有變化。從華盛頓的告別演講到羅斯福推論,從杜魯門主義對集權主義的批判到小布什對恐怖主義的描述,美國對“我們”和“他們”的定位一直未變,即我們代表正義,他們代表邪惡。早在殖民地時期,美國人就從宗教上認定自己與歐洲人不一樣。獨立后,美國人又在政治上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孤立主義本身就反映了這種“我們—他們”的兩分法,即美國要保護自己獨特的優越體系免受外部世界的不良影響。上文提到參議員博拉的觀點正是這種思潮的典型代表。在美國歷史上,與“我們”對立的“他們”也在發生變化:從早期的歐洲列強、不開化的民族(印第安人、拉美人和亞洲人),到二戰前后的軸心國、共產主義國家,直到現下的恐怖分子。美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是能夠找到不同的“他們”作為“我們”的敵人。在美國人看來,“我們”毫無例外地代表著正義和美德,這種兩分法的世界觀使得美國在處理世界事務時占有道義高地,同時有助于促進國內團結,進而動員國內資源為了共同的目標服務。
  第三,在擴張過程中,美國一直采取謹慎而非冒進的政策,一貫地以美國實力為基礎,注意投入產出比。在建國初期實力有限時,美國避免公開挑戰列強利益,而是強調與列強在利益上的一致性。這樣一來,即使不能贏得列強的支持,至少不會招致列強的敵意。這種策略有效地降低了戰爭的風險,從而為美國國內發展創造了長期和平的外部環境。在建國后的一個多世紀中,美國清楚地知道當時的主導強國英國對美國安全的威脅最大。因此,美國的基本戰略是不卷入歐洲政治,與歐洲列強建立正常的友好關系。然而,在美洲大陸,在不危及歐洲列強的核心利益而招致敵意的前提下,美國會毫不猶豫地進行擴張。這種策略為美國經濟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和平的外部環境。
  第四,美國相信,只有確保貿易和投資自由開放,美國的繁榮才有保障,進而確保美國體制的穩定。因此,美國在其外交歷史中一貫地倡導航行自由和貿易自由。在這個方面,美國有兩個基本認識:一是必須無條件地保證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二是國內市場本身不足以維系這種增長。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一樣重視自由貿易。在建國早期,美國一方面謀求政治和軍事孤立,另一方面積極與歐洲發展貿易。為了保護貿易自由,美國不惜與歐洲列強開戰,1812年美英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種情況。對國內經濟健康的重視也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優勢。二戰期間,美國成功地將自己強大的生產力轉化為戰爭力,并成為“民主的兵工廠”。
  第五,美國是一個奉行實用主義的國家。亞瑟·施萊辛格在一篇文章中曾經指出:美國也會犯錯誤,甚至是嚴重錯誤,但是美國能夠及時對錯誤政策進行反思、調整,甚至是翻天覆地的變革。這得益于美國的實用主義傳統,即只有能夠帶來實際成效的觀念和政策才是有益的、好的。美國外交政策非常注重成效。如果一項政策不能帶來預期的效果,美國就會對這項政策進行調整。美國歷史上不乏此類調整的案例。針對歐洲的孤立主義一度在美國建國初期有利于美國的擴張,但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孤立主義導致了對侵略者的綏靖政策,不利于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進行擴張。針對這種情況,美國的外交戰略做出了巨大調整,轉向國際主義路線。冷戰期間,盡管基本戰略都是遏制蘇聯,但美國各界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美蘇實力對比制定了“推回去”、緩和、人權外交和星球大戰計劃等不同策略。盡管各有不足之處,這些外交策略都有效地服務于美國反共、維護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目標,并共同構成了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有機整體,最終促成美國的勝利。
  第六,穩定和平的國內環境也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正是因為政治穩定和生產力快速發展,美國才具備了扮演世界領袖所需的物質基礎。政治體制的發展和改善確保了美國的社會穩定。盡管有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大規模罷工、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和60年代的社會動蕩,美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結構并未崩潰;相反,美國利用這些機會改善政府管理,建立了相應的社會安全體系。此外,重視教育、制定有利的人力資源政策、強調創造性和開放性、注重政府監管等都有助于美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從美國的經驗來看,一個國家只有自己發展好了,才能夠扮演好世界強國的角色。這正是美國發展的歷史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注釋
  Walter A. McDougall, Promised Land, Crusader State,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7, 5, 53, 44, 41, 55, 69, 61.
  Walter Russell Mead, Special Providenc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 Alfred A. Knopf, 2002, 18, 107~110, 184~185.
  Quoted from Eugene R. Wittkopf, Charles W. Kegley, Jr., James M. Scot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ttern and Proces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7, 40.
  Jerald A. Combs,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lfred A. Knopf, 1986, 1.
  熊志勇:“美國崛起過程中的對外策略:以近代美國在華活動為例”,《美國研究》,2006年第2期,第107頁。
  Robert H. Ferrell, American Diplomacy,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69, 161, 189, 197, 3, 130, 468, 555.
  楊生茂主編:《美國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55~56、285、285、437、437~438頁。
  Thomas G. Paterson, ed.,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Vol.1,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78, 245,330.
  Fareed Zakaria, From Wealth to Pow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176, 166, 173.
  Robert D. Schulzinger, American diplom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7—28.
  Andrew J. Bacevich, American Empire: the Realities and Consequences of U.S. Diplomac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79, 85.
  責 編/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片中文字幕| 91精品人妻互换|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色图|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操操操综合网|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91福利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网|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色天堂无毒不卡|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限乱码|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产理论精品|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在线网站18禁| 久久国产热|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啪啪啪亚洲无码|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97se亚洲综合|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亚洲男人天堂2018|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jizz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网站|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色噜噜中文网|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