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情況概述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人口流動浪潮的出現,少數民族人口也出現了較大范圍的流動。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約1000萬,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今后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工作是城市少數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做好城市少數民族工作必須優先發展民族經濟,不斷改善民生。做好新形勢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牢牢把握兩個共同的主題,充分調動和發揮少數民族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持續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水平奠定物質基礎。一些城市少數民族群眾在生產、生活等方面面臨困難,各級黨委政府要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擇優發展民族經濟特色產業,采取保護性措施,提供優惠條件,為優勢企業發展生產和拓展市場排憂解難,增加少數民族勞動力在優勢企業的就業比例,幫助少數民族加快發展,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改善生活質量。
二、包頭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情況分析
少數民族人口進入包頭市后,其原有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與本地市民形成很大差異,這要求少數民族人員積極適應新的環境,他們也積極地為融入整個社會群體中去而努力。民族文化在適應包頭市城市化的同時,已經成為包頭市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服飾、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少數民族風味飲食等,構成了包頭市一條亮麗的風景線。各民族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已經形成了共同建設包頭市的共識。合理的少數民族人口流動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有效途徑,對促進城市和人口流出地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對維護民族團結產生了積極影響。
(一)就業問題
受各自受教育程度、成長環境與生活經歷的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從事的職業和經濟收入的差異是非常懸殊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梯形結構。總的來說,大多數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第三產業就業,如飲食服務業、批發和零售貿易行業、衛生行業、修理和搬運行業、運輸行業、家庭服務行業等。一部分也在建筑業,制造業等第二產業部門就業。不同職業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收入呈現出較大差別。他們中一部分由于文化程度較高或具備一定技術或特長的人,收入較高。
(二)子女教育問題
目前,包頭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子女接受教育有三種情況:一部分就讀于公立學校,由于較高的借讀費和城市教學資源有限等原因,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只占少數民族流動少年兒童人口總數的小部分;一部分在民辦、私立學校和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由于這些學校辦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薄弱、師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