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基礎教育資源及其相對均衡化的認識及意義
(一)基礎教育資源及其相對均衡化的內涵
教育活動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確定一定的教育結構,創造一定的教育環境為其前提的。基礎教育資源就是投入到基礎教育活動的一切人力(師資、生源)、物力、財力,確定基礎教育的合理結構,創造基礎教育的良好環境的總和,其中的財力是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的貨幣表現形式,而教育環境則是開展教育活動的物質條件和良好氛圍。所謂基礎教育資源相對均衡化,主要是指在基礎教育活動中,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的教育資源(師資、生源、物力、財力、教育結構、教育環境等)相對公平、相對合理的分配形式。它體現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根據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調配,以有限的投入獲取最好的教育質量與效率,讓我國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優質教育。
?。ǘ┖艉秃铺厥薪逃Y源配置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基礎教育通過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及實施“小升初”電腦派位和中考“分招”等系列措施,學校之間的差距逐步在縮小。2002-2011年,全市共新建校舍114萬平方米,占全部學校建筑面積的48.72%。尤其是近兩年在全市實施的“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共涉及285所中小學,重建校舍面積達96萬平方米,加固校舍面積達96萬平方米。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建立和完善了教師逢進必考和競爭激勵機制,自2003年以來,全市共組織了7次大規模的教師招錄工作,已公開招錄教師3600余人,極大優化了全市的師資隊伍結構,各校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高。全市的基礎教育步入公平、均衡、和諧的健康發展之路。
但是,回顧近30年來學校體制和機制的演變,不難看出,教育資源配置“雙軌制”與市場行為“多渠道”的介入,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一是擇校問題仍然突出,雖然小學取消了畢業“小考”,實行電腦排位劃片就近入學,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小學畢業生參加了擇校“趕考”;高中學校擠破大門,但仍不能滿足廣大學生就讀普通高中的需求。二是基礎教育城鄉差距仍然存在。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校舍質量差,輔助教學設施不配套,計算機、實驗儀器、圖書、音體美器材等擁有量不及市區同規模學校的50%,教育投入相對不足,同時,大量優秀教師從農村流向城區,流向條件優越的一類二類學校,使農村地區、三類學校師資狀況更為惡化。三是重點學校與非重點之間的差距不斷加大。品學兼優的學生集中流向重點中學,使非重點中學生源狀況每況愈下;有限的教育投入大多注入到造血功能本已極強的重點中小學,使其他學校難于改善辦學條件;中心城區中小學布局過于密集,而一些街道、社區的布局又過于分散,中小學生就近入學出現困難,等等?;A教育中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狀況,勢必導致基礎教育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機會均等與公平原則的喪失,在教育領域也出現兩極分化現象,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國家多次提出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戰略目標,不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實施,也有悖于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與宗旨。
(三)基礎教育資源相對均衡化的意義
當前,在基礎教育領域,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育資源失衡的狀況。所謂教育資源失衡狀況,主要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政府未能有效地對教育資源進行公平、合理的分配與調節,而是出現種種偏差與失誤,導致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基礎教育的發展極不平衡,反差過大,適齡兒童不能都享受到平等的優質教育。在當前形勢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資源相對均衡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有利于中小學在相對優越的條件下,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二是有利于中小學在相對優越的條件下,實現黨中央“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撐作用。三是有利于社會的公平與公正,遏制社會兩極分化的趨勢,改善弱勢群體子女生存發展的條件,通過使其享受優質的教育,改變他們的命運。四是有利于教育領域合理調整結構,優化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教育的質量與效益。
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農村基礎教育人事改革力度
對待農村基礎教育要充分考慮現實條件,通過加大投入、政策引導、合理流動等措施建立農村特色教育體系。其中一條就是加快推進農村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同城市相比,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存在更多的困難和不利因素。我區又屬于典型的農村、牧區和城市相并存的省區。所以解決好農村牧區的基礎教育是解決我區基礎教育的關鍵。具體措施如下:一是要盡快建立健全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能進能出、富有活力的農村教師管理制度。要充分考慮農村、牧區中小學區域廣、生源分散、教學點多等特點,注意向農村和邊遠地區傾斜,保證這些地區教學編制的基本需求,防止“一刀切”。二是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牧區任教,鼓勵城鎮教師到鄉村任教,通過定向招生等方式培養鄉村教師,切實解決“老少邊窮”地區鄉村學校缺少合格教師和骨干教師不穩定的問題。三是要完善教師交流制度,促進教師合理流動。我區應根據各盟市的具體情況促進和引導教師交流,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師津貼、補貼政策等辦法鼓勵教師去農牧區任教;另一方面,可以把去農村牧區任教作為中小學教師晉升中、高級職務的一些優先考慮條件。
?。ǘ┱{整對基礎教育的投向結構
加大財政撥款力度,重點向基礎教育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傾斜。從2001年開始,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發生了兩個重大的轉變:一是從主要由農民承擔轉到主要由政府承擔;二是從以鄉鎮為主轉到以縣為主。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除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外,中西部一些地區的縣級財政仍然主要來自農民上繳的各種稅費,如果縣級財政狀況沒有好轉,仍然要靠鄉鎮上繳稅費的話,義務教育的負擔最終仍會農民頭上。所以,解決義務教育經費難題的辦法,首先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財政性撥款力度;其次,在教育經費投入上,突出向中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傾斜;第三,加大省級財政的投入力度。在資金投入上更應體現“公平”原則,加大對普通中學的投入力度,減少對重點中學的投入,即表現為要減少錦上添花教育工程,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教育工程。
?。ㄈ┻M行基礎教育資源內部整合
通過教育超前規劃,優化學校布局,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最大化。教育超前規劃,優化學校布局,要以高質量“普九”為重點,以調整中小學布局為突破口,用常規與非常規兩種方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最大化,最大限度滿足廣大群眾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一些地區的做法值得借鑒。如天津市通過加大政府投入、置換學校土地、撤并薄弱學校、新建規范學校等一系列措施整合高中教育資源,建設了一大批優質高中,在不長的時間里收到明顯效果。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通過“擴(大)、轉(制、型)、(置)換、停(辦)”等方式擴大優質學校的數量和規模,改造薄弱學校、“麻雀學?!保龠M相對優質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ㄋ模┻M行學校間資源外部整合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深入人心和農村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速度加快,農村小學的入學人數已連續多年呈下降趨勢,村村有小學的學校布局越來越顯露出種種弊端,嚴重影響著學校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本著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利用率的宗旨,結合“改薄”、“創建”和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對農村小學布局進行調整已成為必然,充分挖掘學?,F有資源。從調整的實際來看,現階段學校布局調整的形式一般有三種:一種為兼并式,即將一所相對薄弱的學校向另一所社會聲譽和教學質量都比較高的學校合并,以實現以強扶弱,共同發展的目的;一種為分離式,即將一所相對落后的學?;蛞幠P〉膶W校分離到相對就近的幾所學校;一種為聯合式,即將幾所較為落后的學校同時兼并,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重新建設。但在進行學校間資源調整配置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防止教師群體出現流失。二是防止教學設施嚴重流失。三是防止原有資源的閑置、破損和流失。
?。ㄎ澹└纳乒步逃Y源配置結構
1.明確公共教育職能,調整預算內教育支出結構。應當在繼續增加財政教育支出總量的同時,看重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結構調整:第一,切實轉變公共教育發展重點,加大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投入比重;第二,加強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第三,增加對各級教師的再培訓投入。教育的超前發展不僅僅是硬件設施的高標準建設,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目前我國一方面仍有上百萬中小學教師學歷未達標,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技能不盡符合正規、合格的義務教育要求。由于缺少教師的再培訓和交流制度,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優勢教育資源的受益面較小。各級政府應設立比較穩定的專項資金,建立比較規范的教師再培訓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學校和重點院校在教學資源和信息資源上的優勢,為農村學校和一般院校培訓師資,盡可能將現有的優勢資源輻射傳播到更大的范圍,便其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積極建設遠程教育系統,通過互聯網等高科技手段使偏遠地區的教師也能及時了解教育發展的新內容。
2.調整教育體制,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義務教育事權。解決義務教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理順體制、各級政府共同負擔義務教育投入的責任。應重新調整各級政府的教育事權,加大省級和中央政府在義務教育中的投入責任,建立以縣級政府為主體,各級政府分擔的義務教育投入體系:首先, 中央政府應該著力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平衡各地區之間義務教育的差異;同時負責義務教育發展方向的、解決義務教育運行和發展中重大特殊問題的資金投入,如對貧困地區和農村義務教育的資助;危房改造高峰期時的資助;對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導向性項目的資助,如示范性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和推廣、教師培訓制度等。其次, 省、市級政府應該承擔平衡本地區(包括農村,下同)義務教育水平差異的投入,負責本地區中小學重大基本建設項目、執行和貫徹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義務教育有關政策所需的資金。如扶助本地區貧困縣鄉農村義務教育的資金投入;當地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資金;校舍和重要設備的更新改造項目;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落實省級政府出臺的中小學教師工資政策;落實中央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專項撥款的配套資金等。第三, 縣鄉政府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主要提供者和管理者,應該負責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公用經費及校舍日常維修與更新的資金投入??h鄉兩級政府的責任可以本著合理分擔和效率原則,視不同地區情況進行分工。
(作者單位: 呼和浩特市實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