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素有“臺灣威尼斯”之美稱,是一個山水秀麗充滿歷史的小鎮。
淡水河是臺北的母親河,它孕育了整個北部臺灣。淡水古鎮就在淡水河入海口北岸,距臺北市僅20余千米。小鎮河光山色,獨具風情。每逢假日,很多臺北人都會選擇離開喧囂的都市,來這個濱海小鎮走走,偷得浮生半日閑,找尋一份靜謐與恬淡。
一個淡水鎮,半部臺灣史。我們首先步行去游覽淡水老街,它是中正路、重建街、清水街等古老街巷的統稱。一座座紅色的歐式洋樓、或閩南風格的宅院、或日本式樣的老建筑散布在小鎮里,仿佛在向我們講述小鎮的悠悠往事。
老街添新景象?紅毛城寫滄桑
淡水古鎮早期的紅磚房屋多依山坡而建,窄窄的小徑引領我們尋幽訪古,進入老街巷弄深處。老街很窄,各色工藝品店、古玩店、雜貨店、茶店、商行林立,其中不乏百年老鋪,它們給淡水平添了許多古樸。
中正路的福佑宮應該算老街最重要的地標了。福佑宮原名媽祖宮,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延續了兩百多年香火,宮里供奉著媽祖、觀音、水仙尊王等庇護漁民和商船的神明。清代開發臺北的福建移民都從淡水河口上岸,淡水的拓墾也就以福佑宮為中心,首先形成聚落和街肆,然后逐漸依山勢伸展出新的巷弄。于是,老街的街巷自然而然也就彎彎曲曲,成為人稱做蜈蚣陣的線形街道。
在中正路與三民街交叉口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巷名馬偕街。入巷口,映入我們眼簾的是19世紀初來淡水布道的牧師馬偕博士的半身銅像。馬偕在淡水創辦了北臺灣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醫院——瀘尾偕醫館(淡水原名瀘尾)。路邊那棟灰白色的房子就是他當年行醫的診所,一旁還矗立有紅色的長老教會教堂。
沿馬偕街向北就是真街,馬偕1882年建立的牛津學堂(今真理大學)和淡水女學堂(今淡水中學)就坐落在這條街上。兩所學校培育出大量棟梁之才。馬偕在淡水傳教、行醫、興學近三十年,最后終老于淡水,對淡水貢獻良多。時至今日,淡水人對這位加拿大傳教士仍念念不忘,為他樹碑立像,并將偕醫館改為“淡水教會馬偕史跡館”加以紀念。
出真理大學折向西南,我們在中正路綠樹掩映的半山腰上找到了“紅毛城”。它是淡水最知名的景點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已經屹立300多年,被列為臺灣一級古跡。
穿過綠藤密布的南門進入城堡,偌大的堡內,花木扶疏,濃蔭蔽天。主堡的外墻高聳直立,朱紅的墻體十分搶眼。
城堡前,陳列著幾尊清朝的古炮。沉默的炮口指向悠悠流逝的淡水河。古炮是英國人用來作裝飾的,背后卻含藏了深切的悲哀和無奈。
紅毛城前身為圣多明哥城,由西班牙人所建。后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占據城堡。當時本地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紅毛城因而得名。
紅毛城是座方形城堡,兼具軍事防御、領事辦公之用。城堡自17世紀興建以來,數度易主,先后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日本和英國的管轄。直至1980年,在臺灣民眾的強烈要求下,臺灣當局才收回管理。
當地人告訴我們說:“紅毛城的身世就是一部臺灣的辛酸血淚史。”
一百多年間,中國人被禁止進入這里。紅毛城那火紅火紅的外墻仿佛印染著當時的猩紅血跡,從遠處吹來的海風中我們似乎還能嗅到當年的血腥味。紅毛城承載了民族的苦難與歷史的滄桑。
紅毛城邊上有座瀘尾炮臺。瀘尾炮臺是清代為了防御淡水海口和拱衛臺北而興建的,全由石頭筑成。1884年劉銘傳在這里指揮清軍抗擊法國侵略者,他采取誘敵深入之策,誘使法國海軍棄艦登陸作戰,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一舉殲敵300余人,重創了法國遠東艦隊,取得了抗法保臺的決定性勝利,寫下臺灣人民抗擊侵略的光輝一章,這就是有名的“瀘尾大捷”。如今炮臺營門上還有劉銘傳親筆所書的“北門鎖鑰”四個大字。爬上炮臺頂端,鳥瞰淡水河出海口,美景盡收眼底。
淡水風帆揚海韻?漁人碼頭情人橋
淡水兼具海運與河運的功能,是早期移民進入臺北盆地的門戶,開發較早,交通便利,在清代后期就發展成臺灣最大的商港。當時往來福建與臺北的商船都云集于此。淡水河上水光瀲滟,漁帆片片,帆檣林立,形成臺灣著名的景觀——“淡水風帆”。
河口吹過來的風格外涼爽,河岸邊是新修的自行車道,許多青年學生踩著單車或雙人協力車,迎著輕風,翻飛著他們的衣袂和青春。河岸有很多啤酒屋和咖啡廳,有點效仿巴黎左岸的味道。傍晚,這里就會坐滿休閑和賞景的客人,我們坐在長堤的樹下休息,不遠處有人垂釣。淡水河入海口和每日的漲潮落潮給河口帶來了豐沛的魚蝦,淡水也成了水鳥們覓食的好地方,不經意地發現水邊棲息著一大群海鳥,有白鷗,也有鷺鷥,它們一會休息,一會覓食,一會飛翔,一會嬉戲,好不愜意。
漁人碼頭有數百米長的木棧步道,站在步道上可以遠眺對面八里的觀音山和出海盡頭的太平洋。這里是情侶們的天地,長廊上每幾米就有一對情侶,或坐在木板棧道上,或倚著圍欄,面對大海,迎著海風,卿卿我我,喁喁情話。離碼頭不遠處有一座情人橋,來來往往的一對對情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光彩。天漸黃昏,河岸渡船碼頭邊、河堤公園里、木棧步道上的人慢慢多了起來。一對對情侶、三三兩兩真理大學或淡江大學的學生、騎著腳踏車的年青人、推娃娃車的爸爸媽媽、放風箏的小朋友,歡聲笑語在河岸邊飄蕩。
夕陽慢慢從淡水河落下去,染紅了河面,徐徐的晚風搖蕩淡水河的波瀾。在落日余暉的映照里,有漁船在網魚,在我們看來,他們是在網那金色的波浪。數百年來,此情此景不知令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詠嘆。
美食:可口魚丸和阿婆鐵蛋
淡水的小吃和淡水的歷史一樣悠久,各式美食價廉物美,所以美食之旅也是我們淡水之行的重要旅程。
淡水本是漁港,是吃海鮮的好地方。過去討海人將吃不了的魚加工成魚丸、魚酥,日久逐漸形成了淡水的美食文化特色。中正路瀘尾文物館對面一條小巷的直通渡船碼頭,淡水聞名的“可口魚丸”和“阿婆鐵蛋”就在那小巷的右側。我們到“可口魚丸”的時候,店里已經排隊了。據說若是下午來這家魚丸店,壓根兒就沒有座位。我們的湯上來了,喝一口,清香好滋味。舀起一顆魚丸小心地一口咬下去,香脆可口,名副其實。魚丸特別新鮮,外皮是由鯊魚肉依古法打就的魚漿,里面裹的是香噴噴的肉餡,只需咬一口就會喜歡上它。
從“可口魚丸”店出來,再轉到“阿婆鐵蛋”店。阿婆鐵蛋又硬又圓,既黑且亮,已有三四十年歷史。相傳以前店老板黃張哞鹵了很多蛋,一時賣不完,她覺得丟了可惜,便將鹵蛋一再回鍋。結果鹵蛋變得又黑又小又硬,像鐵彈一樣。開始顧客好奇買來試吃,不曾想到那鐵蛋入口又香又耐嚼。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前來購買。如今阿婆的故事和她的鐵蛋一樣歷久彌香,“阿婆鐵蛋”也成了淡水的招牌和名小吃。
作者簡介:羅妹,筆名羅玫、蘇玫,旅行家,多家報刊專欄作者。
>>> 旅游小貼士
住宿:到臺灣旅行一般需要租房住下后,慢慢享受旅游的樂趣。“淡水有約租賃”有很多物美價廉的套房,在淡水區登輝大道與北新路交接路口處,聯系方便。
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秋季多臺風暴雨。
交通:
捷運(地鐵、輕軌線路)——搭乘捷運淡水線,至終點站“淡水站”即抵;若要前往其他景點,可再轉乘其他大眾運輸工具,如古跡游園專車、淡水客運等。
公車——淡水客運、基隆客運等,可行駛至北海岸沿線景點,遠達基隆。或乘坐紅26路、836路(淡水古跡游園專車)等,皆可通達淡水各景點。
交通船——可至圓山、八里藍色公路轉乘站搭乘前往淡水老街的游輪。
特色小吃:蚵仔面線、潮肉燒肉、金鋒鹵肉飯、紅燒牛肉面、臺北芒果冰、新竹肉圓、海鮮手卷、鹽酥雞、手工Q粿刨冰、姜太公柿餅等。最著名的老店就是位于老街上的“醍醐大師”,以販賣優質香鐵蛋、魚酥、蝦酥等點心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