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杭州市在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現狀為出發點,通過對杭州部分高校學生的體育消費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以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參與體育消費,促進大學生合理體育消費,推動高校體育消費市場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消費 消費現狀 建議
體育消費是指人們購買或使用體育有形產品與無形的體育勞務用品以滿足自身體育需求的活動。大學生作為重要的體育消費的群體,更是逐漸接受了相關的有償的體育運動健身、休閑方式。通過對杭州8所本科和高職院校1500名在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現狀及特征的調查與分析,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參與體育消費,合理、健康地進行體育消費,對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 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現狀分析
1.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
調查顯示,身處經濟發達地區的杭州高校大學生們基本靠父母提供經濟支持,只有少部分人自主創業、勤工助學賺取部分費用。人均年體育消費額為723元,占大學生年人均生活消費的18.5%。在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總額中,體育實物消費高達75.8%。其中,每學期體育消費金額超過1000元以上的占6.4%,500~1000元的占18.7%;200~500元的占59.2%;100~200元的占13.1%;100元以下的占4.6%。從總體水平看,多數大學生每年體育消費在200~500元的范圍內。可見,杭州高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仍然處在較低的水平上,主要是作為高層次的體育消費未能引起大學生的充分重視,不愿為參與體育活動而消費;加之社會上對于青年人來講,還有很多消費娛樂項目,也分散了他們對體育消費的興趣,體育消費也僅僅占他們的全部生活費用的一小部分。
2.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及特征
所謂消費結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比例關系。它是一定體育意識和消費層面的具體反映。本次調查根據實物型、觀賞型和參與型三種體育消費類型,將大學生有可能涉及的體育消費分為常見的十類,分別是:運動服裝、運動飲料食品、運動器材、體育保健和運動醫療、比賽門票、體育書刊及音像制品、參加體育培訓、俱樂部健身活動、購買體育紀念品、購買體育彩票。調查顯示,大學生的體育消費中運動服裝、鞋、帽;運動飲料、食品;運動器材占據了前三位,分別占98.2%;94.5%;74.3%,主要是以實物型消費為主。隨著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層次的提升,參加體育培訓、觀看體育比賽、有償鍛煉等的比例將明顯增加。座談中了解到,學生對經營性體育場(館)、參加俱樂部及觀看高水平比賽都有興趣,由于自身的體育意識薄弱和經濟能力有限,大部分學生還不愿意或還不能承受更高的票價消費,多數選擇了通過觀看電視直播的方式來了解比賽的相關信息,從網絡獲取信息正逐漸取代傳統體育書刊及音像制品的作用;購買體育紀念品和體育彩票是大學生基本都不愿消費的領域。可見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中實物型消費的比例遠高于觀賞型和參與型消費,而且以運動服裝及鞋襪的消費比例較大,說明大學生的體育價值觀念還處于比較低級階段,還沒有真正將體育運動作為自身的一種需要去參與。
3.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動機
動機是促進消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也是選擇消費方式和提升消費金額的重要內在動力。調查顯示,大學生體育消費行為主要集中表現在休閑娛樂和健身這兩個需求上。具體體現在豐富課余生活,增進健康;休閑健身、增強體質;滿足運動興趣體驗愉悅身心;增加與社會、人際交往等幾個方面。男同學一般喜歡運動強度大、技術性和對抗性強并具有挑戰性的運動項目,女同學則偏重于健美操、形體等較強的運動形式。他們對“花錢買健康”這一觀念的認可度較高,認為體育消費“非常有必要”占61.5%,“一般”占31.7%,“沒有必要”占6.8%。表明大學生對體育消費功能和目的的認識基本正確,與其個性特征和價值理念相對應。
4.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差異性
調查顯示,不同性別、來自不同地區、參與運動的時間,以及項目不同的大學生,由于體育意識,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體育消費水平也是不同的。男生年均體育消費,特別是在實物型消費上明顯高于女生。由于我國地區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來自大中城市的大學生體育消費明顯高于來自鄉鎮和農村的學生。參與運動時間長的學生體育消費相對也較高。男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比率還是遠遠超過女生。在參與的運動項目上,不同的運動項目消費水平也是不同的。男同學參與運動項目基本上集中在籃球、足球等費用相對較低的體育消費項目上,女生主要集中在健美操等培訓班或俱樂部的有償體育消費項目上。這與男女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和參與動機有直接關系。也有部分大學生選擇的是游泳、羽毛球、網球、跆拳道、輪滑、街舞、有氧健身操等一些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的新興的較時尚的項目,鍛煉條件、環境也相對較好。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學校無償提供的場地、設施來運動健身,這樣可以節省費用,不需要更多的支出。
二 制約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因素
調查發現,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受到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意識不斷在增強,參與體育消費的目的是比較明確的。同時也明顯受到學業、鍛煉條件、經濟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沒有足夠的時間。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的進行教育改革,但學習文化知識仍是在校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學習任務繁重導致大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到健身場館去健身或到體育比賽現場觀看比賽實況,沒有更多的時間參加體育活動。
第二,缺乏鍛煉場所,以及器材、設施陳舊落后。學校缺乏體育運動場所以及硬件設施的滯后是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通病,學生可供選擇的符合需要的運動項目太少,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下降,影響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這些因素在客觀上也限制了大學生的體育消費。
第三,體育運動興趣。體育運動興趣是影響體育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對體育興趣濃厚的學生熱衷于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運動競賽,平時對體育信息、體育比賽等也非常關注,其體育消費水平也相對較高。
第四,經濟條件。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資助。由于體育消費的價格相對較高,一些高水平比賽等觀賞型的體育消費都是通過電視、網絡免費觀看的。另外,大學生的體育活動主要集中于學校提供的一些免費開放的體育場館和運動設施,很少到校外的收費場館進行體育鍛煉,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學生的參與型消費。特別是部分學生家庭收入偏低,他們也僅限于一般的實物型消費。多數學生對于屬于較高層次的發展和享受消費的體育消費只能放在后面考慮了,也說明大學生體育消費意識相對薄弱,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教育和引導。
三 結論與建議
第一,大多數大學生對體育消費的態度是積極肯定的,對參加體育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作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杭州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水平還相對較低,體育消費價值觀念淡薄,體育消費意識有待提高。因此,進一步加大高校體育改革力度,提高各級領導對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適當增加體育經費的投入,也可以吸引社會資金,改善高校的體育場館、設施條件,盡可能滿足大學生多方面的體育鍛煉消費需求,提高參與型消費的水平,保證大學生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條件下進行體育消費,也為開發大學體育消費市場和促進大學生觀賞型體育消費創造了條件。
第二,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結構呈現多層次性。其中,購買體育服裝和器材等實物型的消費占了主要方面,遠遠多于其他類型的體育消費。隨著大學生消費意識和水平的提高,高層次的體育消費也會從現在的實物型逐步向觀賞型和參與型消費需求轉移,消費結構更趨多樣化,消費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因此,要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消費觀念,使大學生明確體育消費不僅僅是增強體制,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品質提高的標志。要不斷了解大學生體育消費需求,把握體育市場的規律和特點,采取針對性的對策。充分利用高校的體育課及廣播、校報、宣傳欄等校園媒體的傳播作用,積極營造良好積極的體育鍛煉氛圍,大力宣傳體育知識,宣傳體育消費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增強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消費意識,使其牢固的樹立“健康第一”的意識和為健康投資的理念,轉變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價值觀,反對相互攀比等進行的不正當體育消費的觀念,逐步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地進行體育消費,改善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加大參與型、觀賞型體育消費的比例,促進大學生的體育消費行為,使大學生的體育消費得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大學生對參與體育消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不同的運動時間,以及不同的經濟能力的大學生在體育消費動機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動機是強身健體和個人的休閑娛樂及興趣愛好,體育消費已普遍被大學生所接受,這種潛在的體育消費欲望和消費動機將會轉化為真正的消費行為,大學生在體育消費方面具有很大潛力。相關體育產業可以進一步進行深度研究,加大投入,開發和拓展大學生體育消費市場。
第四,影響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因素是時間和運動場所、設施、環境的狀況及經濟收入。因此,高校在進一步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完善場館收費標準的同時,學校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可以在周末開展一些大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也可以組織觀看高水平的比賽、欣賞體育表演(包括到現場觀看),培養大學生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進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獲得美的享受,促進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均衡發展,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大學生的體育消費需求。
第五,相對經濟落后地區而言,杭州在校大學生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參加有償體育消費的人數也較多,但仍有部分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不能參與體育消費,學校、體育部門要積極對他們進行幫扶,采取相應的政策,提供一些體育場館的勤工助學崗位,適當降低學校現有的體育場館收費標準及各種培訓班收費標準等,使這部分大學生也能享受到體育消費帶來的快樂。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漸好轉,大學生體育消費的觀念的變化,體育消費需求不斷增長,體育消費水平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參考文獻
[1]陳英軍.湖南省大學生體育消費結構及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4)
[2]黃允政.長江三角洲地區大學生體育消費行為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
[3]夏強.大學生體育消費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