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滬深兩市536家跨國經營企業為樣本,通過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我國制造業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之間的內在聯系,得出相關結論。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經營績效存在先負相關后邊際效益遞減的正相關關系;30%—40%的國際化程度對于制造業企業的經營績效起到最大的正向作用。
【關鍵詞】國際化經營績效多元回歸
目前有關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的研究以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居多,對發展中國家企業較少。國內學者雖然近年來廣泛關注該問題,但研究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再者,目前多數研究還停留在探討企業國際化是否能促進經營績效提高的問題上,深入研究不同的國際化程度對經營績效產生不同的影響的文獻不多。本文將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深入分析,揭示我國企業國際化與績效的內在規律。
一 研究對象及數據處理
本文選取滬深兩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數據來源于萬得資訊(Wind資訊)金融數據庫和上市公司年報。為了保證研究數據的有效性,減少誤差,對樣本數據作以下篩選:選取連續五年均有國外收入的公司樣本;剔除股票被特別處理的公司樣本;剔除公司經營績效出現奇異值(即總資產報酬率超過100%或低于—100%)的公司樣本;剔除公司量少于25家的行業的公司樣本。經處理后得到536家上市公司,分布于以下行業:紡織、服裝、皮毛(48);石油、化學、塑膠、塑料(96);電子(72);金屬、非金屬(90);機械、設備、儀表(185);醫藥、生物制品(45)。
二 變量設計
1.因變量
本研究以企業經營績效為因變量。以往文獻選擇總資產報酬率指標反映企業經營績效居多。一般來說, ROA相對于凈資產收益率更為全面,相對于ROS更能反應一個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因此,本文選取總資產報酬率(ROA)來衡量企業的經營績效。
2.自變量
本研究以企業國際化程度(DOI)為自變量。由于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處于明顯的初級階段,不采用海外子公司數量占比、海外子公司分布國家數量等適合衡量較高水平國際化程度的指標來衡量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本文選擇使用海外收入占比作為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的指標。
3.控制變量
本文的研究內容是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的關系,事實上,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遠不止企業的國際化程度。為了使研究更具客觀性和有效性,本文將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ALR)作為控制變量。
三 分析與結論
以企業經營績效為應變量,企業國際化程度為自變量,以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因素資本結構和企業規模為控制變量,本研究建立如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ROA=β0+β1DOI+β2ALR+β3SIZE+μ
1.總體回歸分析
本研究首先對樣本總體(共2680個觀測值)進行回歸分析,以期驗證“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影響其經營績效”。實證結果如表1所示,整個方程顯著(F=7.633,p=0.000)。企業經營績效與國際化程度的系數β1=0.03且在0.0078水平下顯著。表明企業國際化經營總體上會促進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
2.不同國際化程度的回歸分析
為了研究不同的國際化程度是否會對經營績效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本研究先對536家樣本公司5年的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取平均值,然后把國際化程度分成間隔為10%的區間(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達70%以上的公司樣本較少,故70%以上的公司歸屬于同一區間),對8個不同區間分別進行回歸分析,從而比較各區間回歸結果的差異(見表2)。
從回歸結果來看,各模型的調整R2均在0.48~0.94之間,說明方程達到較理想的擬合度;DOI和ALR的系數在各個不同區間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但企業規模系數的檢驗效果只在(20%,30%)和(60%,70%)區間內顯著,其余各區間系數不顯著。
具體來看,DOI的回歸系數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回歸。通過對DOI系數的比較分析,可以發現在(0,10%)和(10%,20%)區間,DOI回歸系數為負數,其余各區間,系數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原因可作如下解釋:對我國制造業企業來說,在國際化經營的初期即國際化程度較低時,由于不熟悉國外市場活動的運作,也不了解國外的制度環境,新進入該國的成本會大于其所獲得的收益,因此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經營績效成負相關。而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從國外獲得的學習經驗開始發揮效用,新進入的成本也因為逐步了解國外市場運作和政策環境而降低,因此國際化經營開始促進企業績效的提高,回歸系數慢慢轉負為正。在(30%,40%)區間、國際化程度對經營績效影響程度達到最大值0.369。但隨著國際化程度的繼續深入,國際化龐大的組織架構導致各地區協調成本上升,國際化的促進作用能夠慢慢遞減,表現為在(40%,50%)區間、(50%,60%)區間,(60%,70%)區間,以及70%以上區間各系數呈減小趨勢。
四 主要結論
本文對我國536家制造業上市公司2007~2011年數據按照不同的國際化程度區間分別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全面分析了企業國際化與其經營績效關系,最終得到如下結論: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活動會影響經營績效;不同的國際化程度對經營績效產生的影響程度不同,呈現先負相關后邊際效益遞減的正相關關系。具體來說,企業在(30%,40%)區間的國際化程度對于提高其經營績效最為明顯。
參考文獻
[1]王福勝、孫妮娜、王虹妹.中國上市公司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9(1)
[2]吳曉波、周浩軍.國際化戰略、多元化戰略與企業績效[J].科學學研究,2011(9)
[3]趙世磊.基于SEM的企業國際化經營與績效關系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2)
[4]楊忠、張驍.企業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2009(2)
[5]Jane W. Lu, Paul W. Beamish,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S—Curve Hypothe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
[6]Douglas E. Thomas,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Mexican Firms: A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