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世界養老模式的發展來看,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以外,“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是兩類最基本的養老模式。而世界各國在這兩類養老模式的基礎上,又結合各自國情及養老產業的發展衍生創新出了多種新式的養老模式,本文通過對其分析,希望對我國社會養老模式及養老產業發展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養老模式產業化創新
一 國外居家養老模式介紹
居家養老是一種最普遍的方式,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居家養老以家庭養老為基礎,提供了家庭養老中除經濟保障之外的大部分其它服務,可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水平。老年人仍在自己家里居住,社區設有專門機構來進行家庭護理服務,按時或按次數收費。這種方式只需要老年人支付不多的費用即可,適用于喜歡住在家里、但無人照顧的老人,是一種社區照顧功能的實現。
1.美國:全面醫療照顧輔以養老服務的居家養老
1997年美國政府出臺《平衡預算法案》,提出PACE計劃(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這是政府對老年人實施全面醫療照顧,提供給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長期照顧的一個創新項目。PACE由商業運營、政府監督,主要目標人群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為他們提供有效的服務和長期照顧,使其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區,保持盡可能的健康,并保持一種獨立、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
美國社區養老服務內容覆蓋全面,包括病歷管理、成人日間照顧、家庭健康扶助、個人照料、雜務服務等等。社區還普遍設立家庭保健中心(為在自己家中居住者提供簡單日常生活及護理服務)、老人活動中心(除提供養老午餐外,還組織文化、娛樂、教育、旅游等活動)、提供免費教育、進行老年人志愿者服務。
PACE項目經費主要來源于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每月支付給符合條件老年人的救助資金。符合醫保條件但不符合醫療救助條件的老年人需要自行支付服務費的差額部分。社區服務項目部分免費,收費項目由個人支付或在各種保險計劃中支出。
2.英國:福利國家加社區照顧的居家養老模式
作為老牌福利國家,英國政府立法明確承諾對老年人提供服務和供養使其過上體面、舒適的生活。但福利國家導致的“英國病”又使政府被迫探尋更加有效的養老模式。“社區照顧”是英國在福利國家政策變化下倡導的一種社會工作模式,其目標是讓老年人在自己家或“像家一樣的”環境中接受服務。目前,社區照顧模式體現了英國養老服務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英國社會服務的各個領域。社區照顧實際上包涵“社區內的照顧”和“社區照顧”兩個層面。社區內的照顧就是運用社區資源在社區內由專業人員對老年人進行照顧,如利用社區服務設施對老年人進行開放式的院舍照顧。社區照顧則是由家人、朋友、鄰居及社區志愿者提供的照顧,如對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務,使老年人不用脫離熟悉的社區進行正常的生活。英國社區照顧的資金來源為政府財政出資,體現了以政府為主的特點,很多服務設施都是由政府資助,社區、家庭和個人的支出不多。從事服務的工作人員為志愿者和政府雇員,一般收費由地方政府決定,服務或免費,或收費低廉,差額部分由政府支付。對于接受服務的老人,政府撥付給其與住院標準相同的津貼,使家庭在照顧老年人時具備一定的經濟保證。
3.日本:家庭福利加護理保險的居家養老模式
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的養老制度強調國民自立,重視家庭作用。其所倡導的“日本型福利社會”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充實包括個人在內的家庭基礎,強化家庭作為安全保障系統的功能;抑制福利國家病,堅持小規模政府,減輕家庭和企業的負擔,維持民間的自助精神和活力。社會保障和養老方面的法律把家庭和家庭贍養關系作為前提條件。一類是強制家庭和親屬進行贍養的法律,如生活保護法、老人福利法、《兒童福利法》、《老人保健法》、《殘疾人福利法》等;另一類是在制度上承認家庭或親屬之間已經形成的贍養關系的法律,如《國民年金法》、《厚生年金》、《健康保險法》等。
日本政府從2000年起開始實施護理保險制度,其目的是“讓老人脫離醫院,回歸社區,回歸家庭”。40歲以上的國民必須加入并繳納護理保險金,65歲后開始享受保險提供的服務,臥床或患癡呆無法自理的老年人不去醫院就可在家接受護理。通過該護理保險制度,將老年患者的長期護理場所從普通醫院轉移至家庭、老人福利院或保健設施和療養型綜合場所。通過社區的志愿者提供長期志愿服務,每周幾次探視、服務居家老人。
護理保險為強制性醫療保險,其相關服務由醫療保險基金支付;家庭贍養和經濟支持是老年人養老的主要資金來源,政府和志愿者提供部分無償服務。
二 國外社會養老模式介紹
1.集中養老
集中養老就是老年人集中居住在老年社區或老年公寓等場所進行養老。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了老年人聚居養老的社區。根據歐盟憲章的要求,老年社區在建筑設計上應將老年人服務功能與城市特色、生態目標整合在一起,不僅要方便老年人的生活,而且要使老年人不感到孤獨。因此,老年社區內所有的住所和公共設施,都必須依據老年人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改造。
據統計,西方老人在養老院度過晚年的比例大約是5%。歐洲大陸機構養老的比重較高,如德國約有33%的老人住在養老院中。社區一般建于宜居的陽光地帶,如美國的佛羅里達、得克薩斯、加利福尼亞等南部各州,以及西班牙的南部海濱等,這些地區陽光充裕、風景迷人,吸引了各地老年人退休后定居;或者將社區興建于城市中離子女較近的地方;還有甚至將養老社區搬進了大學里。美國嬰兒潮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針對該特點更多的高校參與了養老事業,掀起了“返回母校度晚年”的熱潮。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園就有名為“大學村”養老社區接收本校校友,平均住戶年齡為77歲,老年人住公寓里,每天還可以在酒水減價的時間里和年輕時代的校友們一起聊天,看看球賽、聽聽課。在“大學村”里生活使老人們覺得又回到了青年時代,周圍都是同齡校友,沒有壓力,每天都是開心的歡聚。在養老社區里房屋有高中低檔的區別,老人們可以購房定居,也可以租房居住,分為無陪護型、陪護型、特護型等不同的類型,可以滿足不同年齡、財力階層老人的需求。老年社區成功商業運作的典范是始建于1961年坐落在佛羅里達西海岸的“太陽城中心”,中心依照老年人的需求特點進行人性化設計,嚴格人車分流,各種設施實現了老年人無障礙使用。居住在此類社區對老年人身體非常有益,據統計,該社區中的老年人比美國平均人口壽命高10歲。丹麥的自助養老社區代表了養老產業的新潮流,老年人可以選擇志趣相投的朋友居住在同一公寓,社區不僅提供各種服務,而且還開設了各種小作坊、小農場、小魚塘等,老人們在一塊兒釣魚、養花,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干的事情,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
養老社區的成功商業運作使得養老產業漸成規模,積極活躍的社區生活吸引了各個收入層次的老年人。全美名為太陽城的老年社區多達幾十個,養老房地產成為美國房地產業中最有前途與朝氣的專業開發方向。據悉,在養老產業發達的佛羅里達州85%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養老產業。
2.旅游養老模式
老年旅游是歐美、日本旅游市場的重頭戲,隨著嬰兒潮一代人進入退休年齡,老年旅游有進一步擴展的趨勢。多數老年人在健康允許的情況下都愿意到外面去轉一轉。國外旅行社根據老年人的不同支付能力、文化背景和情趣愛好,推出了團隊游、自助游、候鳥游、健身游、修學游等多種多樣的旅游模式。
此外,在集中養老的社區居住的人們很多也不是買房長期定居,而是采取“侯鳥型”的旅游養老方式,冬天寒冷的時候,兒女們將父母送到南方溫暖明媚的地方過冬,春天再返回原來居所生活。每年都有很多老年人以這樣的方式邊旅游邊養老,甚至更有愛好旅游的老年人,干脆賣掉房子買一輛房車,一車游遍了全國,吃喝住行全在車里,非常方便。據美國房車工業協會(RVIA)統計,美國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房車最多的國家,約有房車旅行愛好者3000萬人,2010年全年房車銷售242300輛,房車保有量達880萬輛,家庭房車擁有率將近10%。對于熱愛旅游的美國老人來說,客棧也是必要的。美國就有生意火爆的公路老年客棧,還有公立或私有的露營地16500多家。
三 國外其他輔助養老模式介紹
1.富有人情味的人性化老年超市
在美國等國家還有專門的老年超市,為老年人提供法律、醫療保健、異地養老及旅游咨詢、傳播信息、老年產品銷售配送等多方面的服務。特別是行動不便、不能坐遠距離車程的老年人都樂于到老年超市購物咨詢,想買的想問的,一應俱全,非常方便。超市D7MmzCyNvq4VBLI7RHHQc82wBKITFAatzEZy3U1zcDE=內不僅有傳統的假牙、助聽器、便攜式電子體溫計、電子血壓計、座便器、簡易輪椅、按摩器等用品,還有老年紙尿褲、體脂肪計、步數計、檢尿計、旅行用輪椅等更加人性化的用品,正越來越受老年人的歡迎。超市里的設施也是根據老人的需要設置的,貨架低、商標大、收銀臺還有拐杖等,大多雇用50歲以上的員工,此外還設有老年咖啡屋,老人們在購物時還可以坐在一起聊天歡聚,交流生活和購物經驗。老年超市成了老人們愛去購物和歡聚的地方,在競爭激烈的零售行業脫穎而出,生意非常火爆。
2.豐富多彩的各類老年協會
老年人除了物質上的需求之外,心理需求也是不容忽視的巨大市場。老年人退休后社會活動大幅減少,往往需要增加社會交往的渠道和場所。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中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參與、健康和保障”,使老年人盡可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良好狀態。美國有很多的老年人協會,如有名的紅帽女士協會備受美國老年女士的青睞。此外精明的商家還看準了老年人閑暇時間多、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的特點,把網絡空間也帶入了老年人的生活,隨著越來越多教育程度高的老人退休,虛擬市場將有更廣泛的前景。在組織老年人參加文化、教育、體育等活動方面,英國的老年搖滾樂隊,法國的老年電臺,日本的社區老年體育俱樂部和夜大學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參考文獻
[1]郭競成.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社會保障研究,2010(1)
[2]王曉秋、李峰.創新養老模式 發展養老產業[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21)
[3]丁寧寧.國際養生養老“產業”發展趨勢[J].政策瞭望,2010(9)
[4]鄭巖.國外養老產業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J].政策瞭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