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政治教學中,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隔離,教育內容是一種缺乏情感的東西。正因為如此,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政治課空、大、虛,政治課成為學生最不喜歡的科目之一。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在整合教材知識和現實生活上很下工夫,力求讓學生生活引領教學,用生活事件激活道德知識,從而把學生從道德知識的窒息中解脫出來,讓其重歸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使其在政治課堂上自由馳騁。如何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如何從紛雜的社會中提煉相關學術觀點,實現學生生活經驗與學科觀點的無縫對接?我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更新教學觀,由知識教學向生活教學轉變
長期以來,在傳統知識本位觀念的影響下,政治老師的教學也往往熱衷于對學生進行長篇大論的道德說教,把道德僅僅作為一種知識,試圖依靠強制灌輸的方式把道德規范“嫁接”到學生的身上,這種與學生生活世界相去甚遠的課程,使學生感到無盡的厭倦和壓抑。這樣就給人一種印象就是政治課只是強調道德知識,而素質教育則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學觀,從學生生活世界的視角來全新認識和把握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不應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而應成為學生的現實生活的一部分,使得知識教育能夠轉換成生活教育,能夠把生活和教育有機聯系在一起。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在課堂上學到了一些書本經驗,應該引導學生們將這些經驗逐步聯系在一起。在生活中發生在學生們身上的事情,很多都和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息息相關,可以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帶著自己的疑問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發生的問題。這樣學生們就會使生活中的教育反作用于課堂教育,使得他們慢慢對課堂上的知識產生興趣,使其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生活化、個性化的過程,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建構理論。
一次,我講到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時,就有學生對“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學生的看法是依據一些電影電視內容,只要是一伙人有共同利益,能聚在一起就是利益共同體,就有同樣的需求,就會共同進退,認為這就是在搞江湖義氣、哥們兒義氣。黨派之間也是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共同進退,和江湖義氣也沒有多大分別。由于學生問得很突然,我一時找不到說服他的理由,就只好籠統說道:“黨派之間的合作和江湖上的哥們兒義氣不是一回事,它們之間是不應該聯系在一起的。”下課后,學生不服氣的神色總出現在我腦海中。這樣做,不是把道理強制地灌輸給學生了嗎?于是,在晚自習輔導中,我先對該學生進行了表揚,又順勢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并在討論中及時提醒:“江湖義氣是什么?持江湖義氣的人,在處理人際關系中,講不講政策原則?”學生們通過認真討論,得出結論:我國的政黨關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遵守法律的基礎上各黨派之間合作,和江湖義氣沒有一點關系。這樣,學生以自己的視角,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問題。
二、從學生生活入手,找準教學切入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政治課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它為政治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而生活素材的選擇不是無章可循的,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生活的需要結合點就是生活素材的采集點。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在生活經驗中闡明理論觀點,使得生活經驗和理論經驗完美結合在一起。一次,我在講“價格的影響因素”時,我選擇了我認為時下很流行的話題——豬肉漲價,滿以為學生們會熱烈地討論。可是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事后經過了解才知道,平時學生們在家根本就不用管家務,也不太關心家庭收入。這個案例引發了我的思考,學生們平時生活的關注點與課堂上學到的關注點根本就不同,我們要聯系的生活,是學生正在經歷著、體驗著的現實生活。隨后,我領著學生利用雙休日到菜市場觀察早、中、晚市場蔬菜價格的變化,并和菜販、買菜者聊天,從而引出了影響價格的因素。再如,我在講貨幣的職能時,給學生們提出,當你去商場買夾克時,有什么過程?學生們的回答是:看好一件后就會和賣衣服的討價還價,到雙方都滿意后就交錢取貨走人。我就趁勢講解:討價還價就是買賣雙方在衡量商品的價值,體現了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而接下來的交錢取貨就是貨幣執行了流通手段的職能,這樣就把很枯燥的條條框框融入了學生的生活當中,使得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知識。
三、適時地呈現生活,激發學生參與
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求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遵循其認知規律,通過適時地呈現生活事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就會引起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效用。如我在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加強宏觀調控”這一內容時,恰逢發生“松花江水體污染”事件。一上課,我就對學生發布這一消息:由于吉林市吉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對松花江水體造成嚴重污染。同學們想象一下結果會怎樣?一時間,教室里炸開了鍋。有的說:“城里的飲用水告急,水的價格會上漲。”還有的說:“趕快運水過去高價出售,很賺一把。”這時,我依次呈現“人們排隊購水”“每瓶礦泉水10元”等圖片,以證實學生猜測的正確。看到這些圖片教室里開始安靜下來,同學們的臉色也變得嚴肅了。有的同學忍不住站起來說:“老師,這樣下去,會造成經濟秩序混亂,社會不穩定。”“那怎么辦呢?在我們國家,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么?”我及時啟發學生:“肯定是不會發生。”“為什么呢?”學生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不會不顧人民利益的。”這時,我繼續呈現資料:11月26日,溫家寶總理到哈爾濱察看松花江水體污染情況,并指出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們不能讓一個人喝不上水,也絕不能讓一個人用污染的水,要采取各種措施,保證群眾飲水需要和水質安全。同時,要加強對飲用水及相關產品的市場價格管理,防止哄抬物價,維護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并附圖片:“商場滿貨架的飲用水且價格回落如前。”活生生的事實告訴學生:加強宏觀調控不只是為了彌補市場的不足,而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本質及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這里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有生活的感悟。
四、注重生活體驗,升華學生情感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越是知識、技能的東西,越可以通過講授、練習獲得;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不可完全通過講授實現的,往往要通過創設情景,營造氛圍,讓學生去體會、領悟,通過較長時間的熏陶、潛在的積累而獲得。體驗是一種移情和理解,它使他人、他物融入我“心”浸染生命,撼動心靈。但體驗不是憑空發生的,也不是在書本的學習和情理的推理中完成的,體驗源于生活,生活越豐富,體驗越深刻。學生的個體體驗經過教師的價值引導,就越容易引發道德情感,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使道德真正融入生命成為生命的自覺。我在講“個人利益與集體的關系”時,詳細說明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應該是一致的。對一些同學認為“個人利益應該放到集體利益之上”的錯誤觀點,我不是簡單闡述理論,而是用事先拍攝的小短片來說明事實。在一棟著火的大樓里,很多人向外跑,可是門很狹窄,人們都急著往外逃,誰也不讓誰,在門口擠作一團,結果很多人不是因為跑不出去被燒傷,就是因為擠在一起被踩傷。短片放完后,我又拿來一個細口瓶,里面放著幾個帶繩的小球,幾個同學一組往外取小球,結果很多組都沒有拿出來。于是,我教給他們方法:這一組里每個人手里都有編號,每個同學按順序取球。結果很順利就取出了。做完實驗,同學們都理解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課后,一位學生頗有感觸地說:“只告訴我,我會忘記,只把演講稿給我看,我會記住,如果讓我參與其中,我會明白。”也許,這正是“體驗”的奇妙之所在吧!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生活,對生活素材進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理論元素。學生在不斷反復解釋生活現象,嘗試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就領悟了理論,智慧、潛能也在體驗中發展。
總之,讓課堂洋溢著生活氣息,使思想政治課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種方向。作為政治課教師,我們只有積極投身于生活,用發現的眼睛對待生活,用生活化的氣息感染課堂,用實踐的真諦引導學生,政治課才能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河南省南陽第二中等職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