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使用創造性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豐富的創造能力,已經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重視。數學學科是一門有著較強邏輯性、嚴密性的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起著重要作用。為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將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激發學生創造潛能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本人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嘗試,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數學課堂應是啟發式的而不是注入式的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啟發引導學生去思考,去交流探討,使學生對發現或創造產生興趣并試著去發現,去創造,而不是像以往一樣直接把所學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如果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勢必受到遏制。好的數學課堂,絕不僅僅教學生如何去理解概念,然后叫他們去做題。學生雖然不能像數學家那樣去創造,去發明,可是,數學課堂中問題的解決過程、定理的發現過程,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學生通過積極思考,交流探討,動手操作等具體學習過程,是可以使自己融入到創造性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來的,久而久之就可以不斷掌握創造的策略,并將這些策略運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在教學《中心對稱圖形》一節時,我先讓學生動手將自制的“風車”與課前準備的撲克牌在同一平面內繞其一點旋轉180°后觀察旋轉前后的圖形有什么聯系。學生通過操作實踐很快發現:旋轉前后的圖形完全重合。我順勢引導:這兩種圖形在數學上都稱為中心對稱圖形,那么你能通過剛才的活動概括出什么樣的圖形才是中心對稱圖形?學生結合實踐,輕松地概括出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并理解這一圖形的特征。然后在中心對稱圖形性質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再次拿出自制“風車”,在上面任取兩點A、B,旋轉180°,點A、B分別到了點A′、B′的位置.若把AA′、BB′連結起來,并設對稱中心為O,你又能發現了什么?學生再次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發現并總結:中心對稱圖形上每一對對應點所連成的線段都被對稱中心平分。在數學課堂中,每位教師都應重視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都應重視數學創造的過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知識的傳授,就勢必會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他們創造能力的培養。
二、尊重每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重要保障,沒有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學生就不會有飽滿的學習熱情,也就不可能促使學生萌發創新意識。我們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必須首先愛其生,應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尤其是對學困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應充分肯定與鼓勵。在教學《可能性》一節時,當我講完概率后,一個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舉起了手,我便馬上讓他發言。這個學生說道:“我覺得書上的知識有點問題。”這時班里哄堂大笑,該生頓時有些難堪,想坐下去,我趕緊制止。我說:“你很有勇氣也很有心,你具體談談是哪兒有問題。”該生受到鼓勵后說道:“書上說,拋擲硬幣正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可是在課前我拋了十次,結果正面向上有八次。”我繼續鼓勵道:“你能通過實驗來質疑課本上的知識很了不起,繼續努力,相信你以后會有更多的發現。”接著,我便引導全班學生針對這一現象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形成統一認識:通過實驗統計某一事件發生概率時,實驗的次數必須充分,否則偶然性會增大。最后我總結道:“這位同學敢于向書本知識提出質疑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通過質疑,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通過這次的鼓勵與肯定,該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大增,課堂發言更為踴躍。
三、既注重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又注重培養學生優良的非智力因素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因素,它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學,而非智力因素則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形成的,它決定一個人肯不肯學。因此,我們在數學課堂中,應特別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精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能夠使一個人自覺自愿地去接觸、認識和掌握知識技能、參與活動,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種理論研究、教學實踐都證明:當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會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主動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與表達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發揮現有的教育資源,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通過生生互動,讓學生在探究中得到真知,得到發展,提高學生與人合作交流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發展,真正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在教學《探索平行的條件》一節時,我拿了一張白紙,讓學生也準備一張一樣的白紙,接著在白紙的中間畫了一條斜線,出現四個角,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符合什么樣的條件,這張紙的上下兩條邊平行?然后讓學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看看有什么發現。整節課的教學都在學生的探索、交流和概括表達中完成,學生不光掌握了知識,而且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與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訓練。
(3)滲透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數學是一門藝術,數學美是客觀存在的。當然數學中的美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美、藝術美,因而有時不易被人們理解、接受。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遭受挫折后,在他們的認識中,數學往往是枯燥的符號和令人頭痛的定理的證明,只有失敗與挫折,與“美”無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給學生揭示數學本身各種內在的美。數學中的對稱美、均衡美、和諧美,比比皆是,教學中可以與自然中的事物進行比較。如樹葉與人體是對稱的,雪花是六角形的,蜂巢是正六邊形的,車輪是圓的,以此豐富數學美的內容。這些不光可以培養學生的美感,還可以使學生形成以數學的眼光觀察和研究周圍世界的意識。
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不再墨守成規,可以對所學知識提出新的想法,甚至得出新的結論。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應當鼓勵學生以創新的態度來對待學習對象,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想、巧想、奇想,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必須善于經常運用多種富有特色的教學策略。
(江蘇省邳州市占城中